賴聲川談文化創意:做好「A+B」不容易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賴聲川現場分享自己的獨家「創意學」。 徐志強 攝

中新網蘇州1月10日電 (周建琳)「創意最簡單的說法:A+B。我們只要看到物件之間的聯結,然後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創意。」1月10日,知名戲劇家賴聲川現身蘇州,在「賴聲川大講堂」上,與現場觀眾分享自己的獨家「創意學」。

提起賴聲川,喜愛話劇的人會立刻想起《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如夢之夢》《寶島一村》等「爆款」作品的名字。林青霞曾是他《暗戀桃花源》中的雲之凡,傳奇戲骨金士傑是他早年創作的好搭檔,黃磊、孫莉、郝蕾、胡歌等都是他的劇中人。

舞臺上的賴聲川如同一個「魔術師」,總是創意不斷。在賴聲川的多部經典作品中,「A+B」都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如《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是話劇+相聲,使相聲這一形式再次鮮活和流行起來。2010年賴聲川又與杭州越劇團進行合作,創作了越劇版的《暗戀桃花源》,使得《暗戀桃花源》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

賴聲川現場分享自己的獨家「創意學」。 徐志強 攝

但賴聲川坦言做好「A+B」並不容易,因為這不是簡單的相加。「創意是一場人生修行。」賴聲川認為,在靈感發生的一剎那,我們的大腦起到一個電腦軟體的作用。它會抽出腦中其他地方存放的不同檔案,把它們放在一起。檔案庫裡有什麼,靈感才可能產生什麼,所以要成為檔案庫裡有更豐富內容的人。

創意能學嗎?具體用什麼方法去學?賴聲川稱,創意由兩方面組成,即智慧和方法。但單單掌握方法,只能成為在技巧方面嫻熟的人,無法畫出真正生動的作品、講出動人的故事。只有當你擁有了「智慧」才能夠深諳作品蘊意,也才會在有了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出自己的創意。可是「智慧」無處可拜師學習,因為「智慧」需要自己從生活中學習,也因此每個人的智慧都是不同的。

「用創意的眼光來看世界,就是去掉偏見、去掉標籤。去標籤是最難的,標籤代表著我們的習慣,觀念很深。但這些觀念就一直在阻礙著創意的流通。」回歸到今天的演講主題《創意學與城市創意》,賴聲川稱蘇州要做的「A+B」就是「蘇州+工業園區」。

「我曾多次來到蘇州,對古城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工業園區現代時尚的藝術氛圍印象深刻。」賴聲川再三表示,他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2020年,賴聲川蘇州「表坊」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今天是首場活動,賴聲川大講堂、丁乃竺的會客廳兩個文化品牌首度登陸蘇州。上劇堂-賴聲川的戲劇創意學堂正式在蘇州啟程。(完)

相關焦點

  • 賴聲川談創意學:一半是方法,一半是智慧
    賴聲川在《寶島一村》見面會上 人民網鄭州8月8日專電 8月7日,臺灣著名劇作家、導演賴聲川首次參訪鄭州,與綠城市民分享創意學心得體會,同時推介即將登陸河南的經典話劇《寶島一村 賴聲川認為,創意不是觸摸不到的東西。「了解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兩樣東西,一個叫智慧,一個叫方法。我們不懂創意,是因為我們只在『方法』的領域裡學習。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真正的學習在生活裡面,生活裡面要學的叫智慧。」 是什麼東西在堵住我們的創意?賴聲川說,其實就是概念,就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創意就是要解除所有的概念,創意就會自然地產生。
  • 賴聲川的創意哲學:由心而始,創意無限
    作為一名從事影視行業兩年的從業者,我在工作時也常常陷入沒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時刻捕捉創意能力的巨大壓力中,但一部好作品的問世必定是傾注了創作人無數的心血和無限的精力,誠如賴聲川先生在他的書中《賴聲川的創意學》所提出的一樣:創意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心是創意的來源,生活中所看所想所感的一切皆可作為創意的材料,為創作人所用。
  • 與賴聲川談戲劇 X 教育:看起來似乎萬能的戲劇課,有一個矛盾點
    賴聲川提醒,這個問題放在大環境下,其實不僅僅是戲劇,建築、音樂、繪畫等藝術,也是典型的「西進東退」,即西方的藝術觀和樣式成為主流,本土的成為小眾。「這絕對是人文教育重視不重視的問題,當然,也因為我們 20 世紀以來的文化斷裂。」賴聲川有點一針見血。
  • 賴聲川大講堂、丁乃竺的會客廳重磅來襲 蘇州工業園區打造新的地標...
    1月10日,蘇州【表演工作坊】首場重磅活動啟動,賴聲川大講堂、丁乃竺的會客廳兩個文化品牌首度登陸蘇州,賴聲川分享了他多年的創作經驗和創意學心得,丁乃竺與「崑曲王子」張軍對談崑曲文化中滬蘇兩地的聯結,長三角一體化有了文化意義上的溝通。
  • 久違了 賴聲川
    而時隔五年,賴聲川重返杭州舞臺選擇的第一部戲,也是《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在特殊而艱難的2020年,觀眾太渴望回歸劇場了,也太需要笑聲和歡愉了。以上劇場為例,經歷了如此一段長時間的休息,即使30%開票也要重啟演出。賴聲川坦言,「演,總比不演強。即使臺下只有30%的觀眾,我們也要演起來,熬過去。30%到50%,再到眼下的75%,演員和觀眾正在一起重啟信心,一切都在慢慢好起來。」
  • 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創意是道自問自答題
    圖為賴聲川老師正在演講。 李南軒 攝  「你們說,創意是什麼?」7日晚,被譽為「亞洲劇場之翹楚」的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來到福州,面對著上百位福建劇迷們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不等現場的觀眾們給出答案,賴聲川爽朗一笑,「創意就是一道自問自答題,你給自己提出的問題越簡單,你獲得的創意就越一般,你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越困難,你就會獲得越精彩的創意。」  話音剛落,賴聲川妙語連珠的解答博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當晚,賴聲川老師不僅向觀眾介紹了自己與話劇之間的「情緣」,更是圍繞「創意之路」為福建劇迷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學課。
  • 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
    主持:張 偉 「新世相」創始人  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  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怎麼樣有創意?在我寫的《創意學》這本書裡,一個主要概念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這是我非常堅信的一件事。只不過每個人的創意被很多因素阻擋或者是破壞了。  那麼怎麼釋放這個創意?我們就要學習兩件事情。首先我們要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做一件事情。然後我們在人生裡要學習一個東西叫做智慧。智慧控制方法。
  • 走進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談戲劇:要為屬於中國人的獨特劇場效力  在賴聲川看來,戲劇真正的原創力在於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有賴於創意。不同的創意,能夠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路,將觀眾帶入到不同的藝術鑑賞領域。  可是在賴聲川看來,繁榮背後,原創力缺乏的問題依舊讓人無法忽視。賴聲川認為,本土的原創者應該更有信心,要相信我們自己的故事可以吸引人,相信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戲劇。  談鄉愁:希望幫助家鄉江西會昌脫貧  江西會昌是賴聲川的祖籍,對於賴聲川來說,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名。雖然他生在美國,直到12歲才回到臺灣,甚至此前從未到過會昌。
  • 賴聲川、盛宗亮談英文版歌劇《紅樓夢》創作始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紅樓夢》」  新華社香港3月18日電(記者閔捷 丁梓懿)17日晚,香港文化中心,英文版歌劇《紅樓夢》亞洲首演結束後,導演賴聲川、作曲兼編劇盛宗亮等主創人員及其全體演員上臺謝幕,贏得全場觀眾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 《寶島一村》五周年紀念 賴聲川講眷村人故事
    從1949到60年代,因政治環境的動蕩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在原本只是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發展出了「眷村」這種臺灣所特有的有著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族群文化的居住區域,而這齣結合了表演藝術與影視界雙大師王偉忠與賴聲川的精彩好戲,將呈現出「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
  • 烏鎮戲劇節·對話|賴聲川:青年應注重基本功,簡單是最難的
    賴聲川:我在編劇的時候從來不去設限,有什麼樣的題目要做,什麼題目不做,比如《如夢之夢》,我也沒想到要做一個法國伯爵的故事,又或者上海的一個妓院的故事,這都是自然會來到自己創意的頭腦中。澎湃新聞:在小鎮對談中,您提到了當時去了上海虹口的老廠房看過,當時考察了多久?賴聲川:其實很快,看到一些空間,就看了一次。我覺得創意不需要很長,只要火花一來的話,長期累積在腦子裡的一些概念就開了。
  • 賴聲川談劇場:劇院是一場多角關係_娛樂新聞_文體新聞_新聞中心...
    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賴聲川:我有一部戲叫做《十三角關係》,看戲時所有人都在算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怎麼樣有創意?在我寫的《創意學》這本書裡,一個主要概念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生而有創意」。這是我非常堅信的一件事。只不過每個人的創意被很多因素阻擋或者是破壞了。那麼怎麼釋放這個創意?我們就要學習兩件事情。首先我們要學習方法,學會如何做一件事情。然後我們在人生裡要學習一個東西叫做智慧。智慧控制方法。
  • 為何賴聲川說這是一個膚淺的時代?
    「讓家鄉的孩子們從小就有機會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看到文化的演出,那麼當他們長大了,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這次在會昌期間,賴聲川還去看了其他小鎮的劇場,將來也會去巡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個性,「現在我們一年都會到全國三四十個城市去演出,在我看來,話劇應該是更常態、更生活的事,而不是少數人看的藝術,不像收藏了多年的一瓶好酒,只有懂的人才能喝,話劇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當然可以在皇宮演,但也一樣可以在廣場演。」
  • 賴聲川加盟MMAX大爬梯 豐富音樂節多元化內容
    作為2012朝陽流行音樂周,五月浪潮的重頭戲,首屆MMAX大爬梯音樂生活節的主辦方繼發布了樸樹的宣傳片和演出信息外,於今日又發布了交流爬梯的一位重磅嘉賓的宣傳片,著名華人舞臺劇導演,創意大師賴聲川。
  • 園區地標性文化引領項目精彩啟幕
    2020年10月,賴聲川蘇州表演工作坊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以打造新的地標性文化引領項目為目標,將「上劇堂-賴聲川戲劇創意學堂」放在蘇州孵化與發展,將戲劇帶入大眾生活,培養更多的戲劇人才。上劇堂的兩個經典品牌項目昨天如約和大家見面快跟布寶一起來回顧下現場吧賴聲川大講堂活動旨在通過演講的方式與全場不同行業的有識之士對話,包括但不限於藝術、建築、設計、廣告、金融、管理等,分享生活智慧與藝術感悟,共同營造一個跨越行業、充滿洞見與創意的公共對話空間。
  • 久違了 賴聲川 他的新故事裡,藏著一個煙雨朦朧的杭州
    賴聲川坦言,「演,總比不演強。即使臺下只有30%的觀眾,我們也要演起來,熬過去。30%到50%,再到眼下的75%,演員和觀眾正在一起重啟信心,一切都在慢慢好起來。」「從古至今,戲劇就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文化活動。大家都特別期待一起發生一個事情,就是看戲。同一個時空,同樣的空氣,臺上和臺下的交流、互動和共鳴,在這一刻都彌足珍貴。」
  • 賴聲川為「她」舉辦別樣生日派對
    與此同時,「商業+文化」的新模式也是賴聲川一直探索的二十一世紀劇場的新形態。 轉眼,5年已過。賴聲川的上劇場不僅出品了20多部原創作品,也培養出了成熟的演員和技術團隊,做到從製作到演出執行的「一條龍」。上劇場的劇目雖風格迥異,但品質如一。
  • 賴聲川:看《暗戀桃花源》如同洗「三溫暖」
    內地版《暗戀桃花源》火了之後,賴聲川依然在海峽那邊忙碌著,和劇組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2009年的又一輪巡演因為更換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賴聲川忙裡偷閒到北京和演員見面。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鬚髮有些斑白的賴導演像一個從古代走出來的隱士,神態沉穩而飄逸,始終面帶笑意,謙和、平靜,說起話來不緊不慢,娓娓道來。
  • 賴聲川的上劇場重啟,觀眾用笑聲把整個劇場填滿
    賴聲川視頻連線參與謝幕6月2日,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與上劇場CEO丁乃竺在臺北用雲上連線方式,與上海的媒體記者見面。當晚,賴聲川經典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正式上演,使得美羅城裡的上劇場重啟。雖然整個劇場保持了30%的上座限制,全場觀眾不足200人,但觀眾的笑聲卻異常熱烈,幾乎每一個笑點都有觀眾「拼命「大笑。
  • 夜讀|賴聲川:選難的戲做,再發明新的山峰
    賴聲川不抽菸不喝酒,這在高產的創作者中實屬少見,除了規律的運動,取而代之的舒壓方式是吃甜食,吃法也是孩子式的豪邁,一勺揮去四分之一,一大口,桌上的可樂也是標配。有個坊間「神話」,說他的排練廳一定要有可樂,不然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