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聽村裡的老人講過「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故事,因為聽著毛骨悚然,所以記憶猶新。
說是古時候,為了節約糧食,混蛋的皇帝下旨昭告天下說:人只能活一個甲子六十年,到六十歲沒死的,就必須活埋,抗旨不尊的統統株連九族。旨令一下,天下哀嚎。有六十歲以上老人的家庭裡,母女相抱失聲痛哭,父子對坐唉聲嘆氣。眾百姓雖說惱恨皇帝的昏庸無道,可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為了不被株連九族,也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生身父母埋葬。那情景那場面那心情是無法想像的。
當時,朝中宰相的父親已六十歲有餘,按照皇帝旨意,也到了應該活埋的歲數。可他是個大孝子,不忍心那樣做,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埋葬父親的墳墓偷偷的修成了一間地下室,讓父親住在裡邊,他每天親自給老人家送水送飯,風雨無阻,孝敬備至。
幾年後的一天,有一藩屬小國使臣突然送來一怪物,讓辨認是何動物。只見那動物大如牛犢,尾長三尺,體毛柔軟,背部紅褐,腹色灰白;嘴巴尖尖,長齒外露,鼻孔粗粗呼哧呼哧的;六根鬍鬚支稜左右,隨著頭部不停的上下晃動;堅挺的小耳朵和諾大的身體極不相稱;圓圓的兩眼賊溜賊溜的,放著綠光,非常瘮人;帶著鋒利趾甲的四肢肉紅肉紅的。並揚言如果能辨認出來,就繼續稱臣納貢,否則便解除藩屬關係,兵戎相見。
皇帝急忙傳旨滿朝文武上殿辨別,誰知眾大臣看到如此「龐然大物」,紛紛搖頭,面面相覷,都不認識此物。皇帝大怒,將眾大臣訓斥一頓,最後責成丞相負責,三天內辨出此物,否則按律查辦。
大臣去給父親送飯,父親見他心神不定,愁眉不展,問其緣故。丞相就把這檔子事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父親,最後把那東西的模樣特徵詳細的描述一遍。
父親聽罷,低頭想了一會兒,對兒子說:我兒不必煩惱,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這個東西十有八九是一隻大老鼠。是不是一試便知,明天上朝時,你在袖口裡偷偷藏只小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看那個動物有什麼反應,如果害怕就確定無疑了,因為貓是鼠的天敵,老鼠再大也怕貓。宰相聽他父親這麼一說,心理壓力減了大半。
第二天,宰相按照他父親的吩咐,將家裡養的一隻小狸貓放在袖裡帶上金殿。還真應了他父親說的話,那隻活蹦亂跳的怪物看到小貓,嚇得直打哆嗦,趴那一動不動。宰相看到這種情形,立馬有了底氣,對使臣喝到:「爾等小小偏邦,焉敢妄自尊大,欲欺我中原無人?拿一隻變種的大老鼠在此唬弄人,不要說我們朝中大臣,就是那些世俗黎民,甚至三歲小兒人人皆。」外國使臣見詭計被識破,頓時目瞪口呆,慌忙拜伏。皇帝令人將其趕出金殿。
皇帝心中大喜,對宰相說:「卿前兩天一直未解疑難,為何今日迎刃而解呢?」宰相見問,急忙雙膝跪倒,口稱:「萬歲,恕臣欺君之罪,我父今年六十有餘,按制度而言,早該活埋地下,但臣不忍讓老父這樣而逝,因此鬥膽包天,在地下修造小房一間,讓老父住在裡邊,以終晚年。我回去將此事告訴了父親,他老人家見多識廣,教兒用貓驗證,因此,此難方迎刃而解。」
皇帝聽罷,沉吟片刻,翻然悔悟,他對宰相說:「愛卿平身,你父子為國有功,何罪之有?速把你父親請到金殿,孤王還要親自封賞哩!」接著他又對群臣說:「今日此事,對寡人大有教益,看來,老年之人還很有用處,六十花甲子,不死就活埋之制,殘忍而不仁,有百害而無一益,是孤王一時糊塗,今度之應當廢除,眾位愛卿意下如何?」群臣聞聽,齊呼萬歲,皇帝傳旨,立即行文天下,詔示四方,今後如再有活埋老人者,定加嚴懲!
布告到處,家家高興,萬民頌揚。從此,六十花甲子,不死就活埋的壞制度被取消了。
故事講完了,那麼這個事件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如果有,又是發生在什麼時期呢?關於這個傳說史書上還真沒有記載。帶著疑問上百度搜索,發現網上主要有秦朝、宋朝和元朝三個朝代說。
秦朝說:說是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藉此政策「毀掉歷史」,和「焚書坑儒」如出一轍。
宋朝說: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為了減輕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實行了該政策。
元朝說: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後,對中原地區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對中原人分為幾等,漢族屬於三等人,就是奴隸,超過六十歲的漢族老人已經喪失勞動力了,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分析以上三說,此事如果真實存在的話,筆者認為發生在元朝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對大民族的統治,試試一些極端的政策還是有可能的。但此事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確實發生在元朝,目前還缺乏真正的佐證。史書上有記載的不一定全部真,史書上沒記載的也不一定就沒有。我願意相信它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