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劉抱珍組織鄉勇抗擊滑匪

2021-02-23 五龍民間文藝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五龍民間文藝」「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在今天的五龍鎮、臨淇鎮一帶,提起石陣村十五世裔劉抱珍、劉抱金弟兄倆團練鄉勇,抗擊滑匪李文成一事,無不嘖嘖稱讚。

嘉慶十八年(1813年),劉抱珍54歲,劉抱金整整40歲,正是年富力強。此時,滑縣發動了「天理教」農民起義,教首李文成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大明天順李真主」。

李文成是滑縣東北五裡謝家莊人,約生於乾隆中期,世代以泥水匠、木工為業。嘉慶十六年(1811)至十八年(1813),直、魯、豫三省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以木工為業的李文成和河北大興縣人林清、河南滑縣人馮克善,在三省農民中組織天理教,以進行反清的武裝鬥爭。嘉慶十八年(1813)十一月初四,李文成領導的農民在河北、山東被清軍圍剿後,帶領4000人馬,由封丘、延津,向輝縣西北太行山山口的候兆川轉移,這裡山峰林立,儼若城郭,而中間卻有一塊數十裡平坦的地方。東北通林縣,西北通山西陵川縣,李文成很快攻佔了這裡的險要據點——司寨,進一步向臨淇方向進攻。

石陣劉氏莊園

據劉氏家譜記載,附近村民聽說匪賊入侵,大家感到非常害怕,一夜數次驚醒,想帶著孩子老婆逃跑。這時,居住在石陣村的鄉紳劉抱珍和弟弟劉抱金就召集各村的管事開會,商討如何組織人馬抗擊外來勢力入侵。劉抱珍在大家面前宣誓說:我們絕對不可逃跑,逃跑是死,戰鬥也是死,我們為什麼不選擇戰鬥呢?知死而戰鬥,戰鬥也可以不死。這夥敵人,離開他們的老家來到我們這裡,上反對清朝,下擾亂百姓,掠奪民財,濫殺無辜,況且他們從平原來到山區,不熟悉我們這裡的情況,只要我們組織起來,就一定能夠阻止他們來搶我們鄉民的糧食和布匹,保證我們的子女不受侵犯。我聽說官兵即將來圍剿他們,他們看起來很囂張,其實內心裡很害怕。十裡八村的青壯年有願意保衛家鄉,英勇殺敵者,來我這裡報名,我將發給你們武器,發給你們糧食,贍養你們的家屬,我將厚酬能殺敵者,如果在戰場上受傷或者死亡者,我將扶養老人一直到死,供養小孩到年滿十八歲。

石陣劉氏莊園

劉抱珍的講話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大家欣然報名,一天時間,青壯人員就達到一千餘人。正是年富力強的劉抱金作為前軍總指揮,將鄉勇布置在沿淇河東岸及南山東山一帶,關卡路口,嚴防死守,使敵軍距村十裡而不能向前。在淇河的戰鬥中,劉抱金利用熟悉的有利的地形,與前方的敵人迂迴周旋,阻擊前來進攻的敵軍官兵,使敵人三天之內沒有攻破淇河防線。路邊的百姓拱手相告說:敵人對林縣這塊富鐃而美麗的土地已經垂涎很久了,如果不是你劉抱珍兄弟領導我們和敵人戰鬥,我們村必被敵人佔領,那時我們就家破人亡了,縣城就可慮了,賊勢必蔓延。

11月16日,李文成在一次次沿淇河向東進攻無果後,這時清軍已從縣城方向趕過來,他們受到清軍的圍追堵截,進退無路,只好沿林縣臨淇鎮向輝縣北部的侯兆川逃跑,最後回到自己的老巢司寨村。

司寨村背山臨川,溝深牆固,內有民房300餘間,磚石作牆,縱橫高聳,又有碉樓十餘座,巍然屹立,堅不可破。李文成剛紮下營寨,清將楊芳率兵和臨淇鄉勇就佔據了司寨北面的咽喉之地白虎崗。11月18日,李文成派2000農民軍進攻白虎崗。清軍和臨淇鄉勇一窩蜂撲向前,將滑匪逼退。

石陣劉氏莊園

11月20日天明,清軍和臨淇鄉勇向司寨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寨內的幾百名士兵負隅頑抗,不斷用板門磚木堵塞被擊毀的寨牆。當清兵和臨淇鄉勇攻入寨內後,發現李文成藏在一座碉樓裡,清軍對著碉堡高聲呼叫:「李文成,快投降!李文成,快投降!」只聽碉樓上的李文成說:「李文成在此,欲殺即殺,斷不肯降!」最後臨淇兵團協助清軍在碉堡下劈木壘柴,舉火將李文成等人燒死。

在這次戰鬥中,湧現出好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據林縣誌載:李淮源,漁村人,國學生,貌魁梧,仁俠好義,言語嚯唶。嘉慶十八年(1813)11月12日,滑匪餘黨竄侯兆川,將逼臨淇。李淮源與弟武生淇源倡議練鄉勇,申約四鄉。16日賊至,淮源兄弟率鄉人御之於槐樹嶺,奮勇爭先,揮刀殺賊,賊敗退,奪其大炮、兵器而歸。次日,賊大至,鄉人恇懼迸散,不可禁止,兄弟皆為賊所獲。至司寨,賊首奇其貌,脅使降。淮源罵曰:「逆賊!恨不能啖汝肉,何謂降耶!」賊欲收為已用,復以好言慰之,淮源罵愈厲,賊怒殺之。復降淇源,淇源始自愛不欲輕生,輒婉言以應。及見兄被殺,憤怒不可遏,亦大罵,賊又刎之,而未斷其喉,謂已死,裸而棄之營外。及昏而醒,見燈火熒熒,然迫近賊壘,復佯臥。至夜靜,擈伏強起就群屍中(撕)裂行滕(敵陣營中死者的護具)少許,志兄足,時天寒甚於斷碣(就像石頭一樣冷),得婦人兩檔,被之行20餘裡,至姊家渴甚求飲,姊以巨杯進,飲竭而渴不止。就視之,創口若口然,補以雞血皮,逾月始愈。然自是與人言,其聲嘶。每食下咽則小噎,後十年競以傷發而卒。

 石陣劉氏莊園

同淮源兄弟死難者有劉金良,石陣村人,應淮源約率鄉勇行至臨淇鎮,聞敗,眾欲逃,金良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負約不踐無信也,彼死我生不仁也,三者俱無,何以為人!」至淇橋,眾皆逃。金良獨居橋以待,賊之於戰,器敝,以手引石亂落如雨,賊不敢近。自午至申,力竭中箭而死。閻克敏,呂兒莊人。性慷慨重信義,與族孫至存同陣亡。馮吉,崔兒莊人,與賊戰被執,不屈死。賊平後,申報以陣亡旌表,祀昭忠祠。

作者簡介:劉富民,原安陽日報社記者,副高級職稱,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有《鮮花盛開的地方》、《走進太行大峽谷》畫冊。

精彩往期

----

牛家崗劉氏宅院:清廉舉人---劉福昌

【五龍民間文藝】河西村由來

民間五月十三,老關爺磨刀日,還是,,,,

五龍古蹟:白廟碣和薛仁貴

香磨村的由來

河頭村的由來

尋史---南下幹部張立明

【五龍民間文藝】淇東區的「鬥地主」

【五龍民間文藝】林州又一網紅打卡地 劉家大院

薛家崗的變化

「小氈帽」劉際昌的親筆

【五龍民間文藝】臨淇古今橋梁錄

【五龍民間文藝】石官村九人溝慘案

薛家崗村和唐家崗村的由來

[五龍民間文藝]荒年碑記---人吃人的記載

[五龍民間文藝]康熙四年淇河發生的。。。。。。

高照峪村的由來

刁公巖村由來

千人泉村的來歷

【五龍民間文藝】花營村名的來歷/劉富民

五龍民間文藝:千年古剎---龍泉寺

民間傳說  石陣劉家致富秘籍

山水五龍,人文奇秀琅沃村名稱的由來





相關焦點

  • 《鍾南山》紀錄片觀後感評價 鍾南山抗擊疫情故事簡介
    《鍾南山》紀錄片觀後感評價 鍾南山抗擊疫情故事簡介  時代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和民族形象的代表,讓歷史得以銘記和傳承,也讓歷史變得鮮活與生動。  紀錄片《鍾南山》以2020年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脈絡為敘事主線,以疫情出現、肆虐、拐點和回落等重大節點結構全篇,分四集完整地記錄了鍾南山臨危受命、馳援武漢、不辭辛勞、從容指揮的抗疫歷程,客觀呈現了鍾南山兩次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
  • 講述感人抗疫故事 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我市舉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健康惠州惠州市衛生健康局關注9月28日下午,市委組織部在惠州廣電集團1號演播廳舉辦《有一種力量叫擔當——我市抗擊疫情先進典型專題報告會》,我市衛生健康系統組織了100多人現場聆聽了報告。專題報告會邀請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劉慶榮同志,「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集體」市中心人民醫院的代表陳子林同志分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的感受。作為長期戰鬥在惠州醫療戰線上的黨員,我參加過抗擊非典、還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也全程參與了這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當手捧那枚沉甸甸的獎章時,我的眼睛溼潤了。
  • 皮影戲講述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鍾南山院士拖著拉杆箱毅然奔向武漢,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3個小時,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多日沒回家的護士劉海燕,與前來送餃子的8歲女兒流著淚隔空擁抱,日照醫生6歲孩子哭喊,我要媽媽……這個不平凡的春節,發生的這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瞬間,被龍在天皮影劇院的藝人搬上了皮影屏幕,創作了《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系列》。
  • 【城關飛鴻】@全體學生:《感時思報國 吾輩勇擔當——城關中學「抗疫一線故事分享」致全體學生的一封信》
    感時思報國 吾輩勇擔當——城關中學「抗疫一線故事分享」致全體學生的一封信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抗疫阻擊戰將我們阻隔各方,疫情雖然延遲了我們開學的日子,卻阻擋不了我們學習的熱情,也阻隔不了師生之間的愛與關懷。
  • 「執語為甲勇逆行 愛國奮進勇擔當——做愛國力行的『翻譯官...
    外國語學院黨委2019級碩士研究生第一、第二黨支部,非通用語教師黨支部  立足專業特色,厚植愛國情懷,外國語學院師生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與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開展「執語為甲勇逆行 愛國奮進勇擔當」——做愛國力行的「翻譯官」主題黨日活動,面向師生分享自疫情以來,外國語學院師生黨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以專業所長為武器,在全球戰「疫」中貢獻南開外語人力量的先進事跡
  • 「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系列皮影戲」首發
    以鍾南山院士為原型的《最美逆行者》,以李蘭娟院士為原型的《與病毒賽跑》,以護士海燕為原型的《隔空抱抱》,以李文亮大夫為原型的《拯救地球》……這個春節,海澱區上莊鎮龍在天皮影劇院的藝人一直在忙碌,2月10日,京西皮影戲《抗擊疫情感人故事系列》首發,作品遴選抗擊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感人故事
  • 抗擊疫情勇擔當!感謝信裡話「真情」!
    方方帶您來看看~感謝信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良鄉鎮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開啟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攻堅戰。良鄉鎮人民政府2020年5月31日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和火紅的錦旗背後是一張張溫暖感動的臉龐是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民間故事走向世界,應該如何翻譯呢?
    其中,通過向國外友人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下孕育出的故事,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麼用外語講述中國傳統故事,需要講述者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重慶的「走馬鎮民間故事」是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陶克辛就是其中一位將「走馬鎮民間故事」講給全世界聽的人,但是因為民間故事中有大量的俚語,歇後語等,比如說「么師」一詞,不說外國人,可能很多國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為了弄清這些「俚語」,陶克辛先生向當地故事家請教,和當地居民聊天,以便能更好地弄清這些民間文化,了解之後得知,「
  • 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
    圍繞故事家成長和故事村形成的諸多文化因素研究,他先後發表了《文化背景與故事傳承——對32位民間故事講述家的綜合考察》《中國鄂西北的民間故事村伍家溝》《湖北「故事村」裡傳承的梁祝傳說》《故事村與民間故事保護》《清江流域的女故事家孫家香》《漢族傑出的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等多篇論文,將故事及故事家的研究置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分析,注重發掘其被形式所遮蔽著的民族文化底蘊,既分析民間故事的「思想」和「藝術
  • 中秋節與民間故事
    關於中秋節總與月亮分不開,因為中秋節,如果是晴天,月亮又大又圓又亮,我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中秋節和民間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在我們的家鄉民間,人們就有口傳相授的很多關於月亮神話的故事。古時候的人們認為月亮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宮殿。關於月亮的真實情況,過去的人們認識是朦朧的,是局限的,我們的祖先不了解月亮上的物體情況,所以人們只好憑藉著想像,很久以前就有了神話的構想。
  • 打撈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講話中表示,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刻不容緩。第11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探討中國民間故事為何「失落」?傳統民間故事在當代有何價值?如何重新激活中國民間故事的魅力?
  • 北京市公安局舉辦2020「北京榜樣·最美警察」 第一季「抗擊疫情...
    按照2020「北京榜樣·最美警察」主題活動總體安排,為集中宣傳展示首都公安機關在疫情防控和維護穩定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生動講述首都公安民警英勇戰「疫」感人故事,近期,市公安局聯合首都文明辦、團市委組織召開了2020「北京榜樣·最美警察」主題活動第一季「抗擊疫情」主題評審會,全局32組在抗擊疫情中表現突出的優秀民警進行了風採展示,上級部門領導、媒體協辦單位專家以及局內相關部門負責人作為評委參加了評審
  • 唐楚涵 |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所載東北狐仙故事為例
    東北民間狐仙故事結構分析及民間信仰特點——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民間故事:煥顏丹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民間故事,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想過這樣的畫面,如果世界上有一種丹藥可以讓人恢復青春,擁有盛世容顏,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世間有很多美好之事存在,但是大家卻不可動貪念,越貪婪,幸福就離你越遠。溫馨提示:「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文學。本故事屬虛構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
  • 綜合消息:堅定愛國情懷 勇擔時代責任——海外青年學子熱議習近平...
    海外青年學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堅定愛國情懷,勇擔時代責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公派聯合培養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魏新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講話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海外學子對此深有體會,特別是在面對新冠疫情過程中,無論是支持祖國抗擊疫情,還是在澳大利亞疫情嚴峻之際感受到祖國的關愛,都極大激發了植根我們內心的愛國熱情,激勵我們做好本職工作,投身於奉獻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
  • 明嘉靖年間溫州抗倭大業,組織鄉兵抗倭而死的是誰
    同月,倭寇擾虹橋,鄉民奮起抗擊,寇繼竄登白沙嶺,張鈇伏兵截擊,斬殺甚多。三月二十三日,倭眾數千,劫掠瑤岙、芙蓉諸鄉,旋攻樂清縣城,張鈇等擁軍堅拒,城得保全。 四月,永嘉林壺峰(1509-1591,名祥,字時簡,甌北羅浮人)捐糧數百石犒勞守城官兵。壺峰出身殷富之家,一生熱衷於地方公益。
  • 民間故事《民間四大傳說》
    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四大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和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這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裡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白蛇鬧許仙」裡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