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69歲被活埋,應該是遠古時候某些部落的風俗,在高度發達的封建帝制王朝,除非窮鄉僻壤的「桃花源」,絕無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目前流傳的幾種「棄老傳統」的說法,聽歷史知事給你一一駁斥。
第一種說法,秦朝。
這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量六國乃是商周是史書典籍被燒掉,秦始皇還擔心六國的遺老遺少以古非今,下了一道「六十還甲」的命令,要求60歲以上老人一律處死,
就在這時,有個小國給秦始皇進貢了一隻奇異的動物,很多人都認不出來,連徐福都認不出來。最後徐福回家問自己的爸爸,徐福的父親說這事西鼠,一隻貓就能讓人顯出原形。徐福這樣做了,果然不出所料。
秦始皇準備賞賜徐福,徐福告訴他只要赦免了年邁父親的死罪就行。原來徐福父親已經年近六十,馬上就要被處死。就這樣這個命令就被廢除了。
這種說法簡直漏洞百出,簡單一看就有這樣幾個:
1,徐福這樣的方士本來就是焚書坑儒打擊的首要對象,甚至可以說徐福東渡等一系列求仙問卜的不靠譜行為,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原因。所以,徐福絕無可能活到焚書坑儒之後。
2,秦朝統一後總共存續了14年,秦始皇自己在位才11年(前221年到前210年)姑且認為秦始皇統一第一年開始處死60歲老人,最後一年廢除這一制度,也不過持續了10年時間。十年時間能形成一個影響很久的傳統嗎?簡直天方夜譚。
第二種說法,宋朝。
宋朝的故事也是大同小異。當時包拯的父親到了60歲,包拯不願意拋棄父親,每天偷偷給他送飯。忽然有一天,包拯向父親訴苦,說有個妖怪大鬧東京,要求三天破案,否則殺包拯的頭。
包拯的父親在瓦罐墳裡面神秘妙算直接斷言妖怪是老鼠精,讓包拯到海島上取兩隻貓,一下子就能破案。後來,包拯偷偷帶著兩隻貓上朝,兩個大臣直接被咬死,顯出原形,原來朝堂上都有了老鼠精。
宋仁宗表示奧獎賞包拯,包拯乘機要求廢除殺死老人的風俗,宋仁宗同意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了棄老傳統。
這個故事也是漏洞百出。
1,歷史上的包拯的確是一個孝子,包拯28歲考上進士後,為了在家照顧父母雙親,辭官十年,38歲才開始當官。就是說,包拯當官實在父母去世之後。從這個角度看,宋朝敬老傳統下絕無可能有棄老風俗。
2,宋朝首都在開封,要是到一萬裡之外的海島上找貓,沒有一兩個月根本不可能走一趟。如果真要等著到海島上找貓,估計京城的人早就被老鼠精殺光了。
3,包拯父親在瓦罐墳裡面等死,如何就能判定是老鼠精作祟?如何就能判定萬裡之外的貓克制他?真是異想天開。相反,可能到處做官的包拯比他見多識廣一些。
第三種說法,元朝。
元朝時,開始有了一些非常奇葩的規定。比如磚打墓,比如初夜權,再比如殺長子。
磚打墓時用磚打造一個墓穴,老人就在這個墓穴裡面住著,送一次飯,就壘一塊磚,什麼時候墓穴被填滿了,老人就要在裡面餓死。
這個說法簡直不可理喻。中國古代的青磚燒制,成本相當高昂,漫長的歷史上,連皇帝的墓穴都很少使用磚,而是用封土代替。至於老百姓,買一副薄皮棺材就很不錯,沒條件的直接用蓆子卷了下葬。如果用青磚打造墓穴,僅打造墓穴的青磚和人工費,都夠老人生活十年了,何必讓老人在這個豪華的墓穴中凍餓而死?
元朝還有初夜權和殺長子的傳統。
這種說法認為,漢人每娶一個老婆,都要先把妻子給蒙古人享用初夜權,所以,當老婆生了孩子,第一個孩子一定要在馬桶裡淹死,因為這有可能是蒙古人的孽種。
這種說法更扯淡了。元朝統治下的漢人,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逢年過節吃不上肉,挨餓更是常見,衣衫襤褸是常態。這樣人家的女兒或者新娘,蒙古貴族們能看上?有給窮人家買件衣服的錢,就能到妓院睡頭牌了,何必那樣麻煩。
再者說,初夜權、處女這些思想觀念在極其重視貞潔的宋朝才開始萌發。所以,之前的非處女當皇后當皇妃都毫無壓力。所以,這個故事其實是明清禁錮女性的大背景下對元朝統治的無端污衊。
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說完三種錯誤說法,歷史知事再給你講講關於「棄老傳統」的真實情況。
目前為止,所有關於「棄老傳統」的種種說法,比如「自死窯」、「寄死窟」、「老人洞」或者瓦罐墳等說法,都沒有明確的考古證據,主要存在於民間傳說、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上面。
對於我這樣的80後,第一次聽到這種事,是在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一休小和尚巧施妙計廢除了日本流行多年的棄老傳統。對此,我專門問了不識字的爺爺和初中畢業的爸爸,他們都表示民間有這樣的傳說,但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廢除,都說不清。
目前,在四川、陝西、安徽等省份交接的漢水流域中遊發現大批古代人工窯洞,疑似是寄死窯,但拿不出任何的證據。
目前發現的疑似「寄死窯」,都是在險要且隱蔽的懸崖邊上,一般為長方體空間,寬約1米長約2米,高約0.8米,狹窄逼仄的空間,人類在裡面根本無法自由活動,只能默默等死。
平心而論,這樣的死法,簡直比直接殺死或者活埋更加殘忍,老人在寄死窯裡面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不得不獨自面對黑暗、孤獨、飢餓,連自殺的能力都沒有,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給一根繩子讓上吊。
也許寄死窯等棄老風俗的確存在,但絕對不會存在於文字出現之後的文明時代。我國古代兩個長壽標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一個孔子一個孟子,都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這些人怎麼就沒有被丟進寄死窯?
中國古代,恐怕寄死窯早早廢棄,並且就有了尊老敬老的傳統,在我國的歷史傳說中,黃帝、炎帝都是活了幾百歲的老壽星,正是他們的「長壽」才讓我們的文明得以延續。到了儒家學說中,家裡有了肉,都是讓60歲以上老人吃,甚至為了給老人省一口飯,都要把自己的兒女活埋了。
所以,棄老傳統,也許存在於遠古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就已經被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