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有種法術非常奇怪,名稱叫做五鬼搬運術。別的法術都是請天仙下降,地位越高貴,效力越強大。五鬼搬運術卻是役使五鬼,透漏著一股邪氣。其實,這正體現了中華文化神鬼觀念的變化,也說明道教的歷史遠不止只有兩千年。
上古之時,神鬼不分。神即是鬼,鬼即是神。古代的巫師也被稱為「鬼」。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名篇《山鬼》,所描述的巫師扮演的山鬼即是山神。楚國巫風很盛,因此「鬼」也能成為楚辭中的主角。而道教支派五鬥米道與巫教的關係密切。很多巫術被五鬥米教所繼承。因此,早期道教中的鬼也是仙的意思。
根據《三國志》記載,普通信眾加入五鬥米道,被稱為「鬼卒」。這個「鬼」字代表的含義,與現在「鬼」的意義有天壤之別。受道已信,就被稱為「祭酒」;再往上升職,就是「治頭大祭酒」。最高領袖當然就是天師。張道陵雖被稱為天師,但同時也被人稱呼為「鬼主」。這也說明道教與巫教的淵源關係。
傳說古時候人鬼交雜,鬼能夠白天出沒。張天師與八部鬼帥大戰於青城山,最終取得勝利,並將惡鬼封印在青城山下,不允許晝行。細考這些故事,可以推斷:所謂的鬼和鬼帥,不過是蜀中的巫師罷了。五鬥米道合併了蜀中巫教,因此有些法術必然傳承自巫教。五鬼搬運術就是其中典型的遺存。
現代人希望五鬼能為自己搬運錢財。特別是民間認為,鬼為人運財而生陰德,人為鬼超度而得橫財。似乎是一件雙贏的事。但道教認為,五鬼搬運的功能遠不止如此,幾乎能「無所不搬」。要役使五鬼進行搬運,還是使用符籙--五鬼符。
古人很虔誠地認為字紙神性,只要將神鬼的名字寫在符紙上,通過一系列儀式便能夠實現與鬼神交感。因此五鬼符上的符號,除了星圖之外,最重要的是寫上五鬼的名字。紀曉嵐的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只要喊出作祟的鬼的名字,鬼怪就會避走。按符籙中記載,五鬼的名字是竇仁、十泰、李凱、褚鋔、張五。至於五鬼從何而來,卻杳無可尋。
五鬼搬運法的儀式非常複雜。先要準備一包骷髏在法壇之下。五個骷髏對應五鬼,以實現交感。然後才焚香念誦真言:「南無胃浮,唵吉唎,唵吉唎。」這個咒語又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子。中國儒釋道三教兩千年以來一直在相互影響,纏繞到了一起。真言一氣念七遍,吸五方氣五口。在正式使用五鬼符之前,要先燒焚一道九靈符。燒符一道,呼叫一次,五道五次。這樣五鬼現形時,就可以役使了。
使用五鬼符,除了搬運財物和其它物品之外,甚至還可以使五鬼來抬轎子。這個場面實在是有些詭異和恐怖,特別是如果這個場景發生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時。因此,鬼抬轎子的場面,特別為恐怖片所喜歡。這些場面一播出,也確實起到了震懾人心的效果。而這些創作靈感,正是源自五鬼搬運術。
除了五鬼搬運術,幾乎看到的所有役使鬼物的法術都是邪術,而非正宗的道法。正宗的道法一般都是通過驅神實現的。在這種刷新的觀念之下,五鬼搬運術還能保持下來,可見巫教已經深深地烙印到了道教的基因裡。人類的歷史是從巫史開始的。巫、道一脈相承,當今尋找中華文化的根,還得到道教這座未開發的寶庫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