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落下帷幕,而高考成績也在前些日子完全公布了。
而關注成績,那麼就必然會關注到一個點:高考狀元
狀元,代表著第一。雖然人們常常會說:只要是高考排名前五十的人,都有機會衝擊狀元寶座,只要換一套題,那麼狀元是誰還未可知。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中國人對於狀元,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01狀元考不上清北?
狀元,在我們的眼中,就是清北的學生,或者也會有一些選擇出國。但是我們都會承認:狀元的高考志願填報,一定不會很難。
但是,在江蘇省,狀元的存在卻受到了質疑。這一個狀元,甚至沒有資格填報清華北大!
事情來龍去脈:
原來,江蘇省在之前,實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
改革之後,高考分為三部分,三部分由3+1+2的方式組成。
其中的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
中間的1,是指物理、歷史兩門選擇性考試科目中所選擇的1個科目
而2,是指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選擇性考試科目中選擇的2個科目
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以每門150分計入總分,其中外語科目含聽力考試30分。選擇性考試科目每門均為100分。物理、歷史科目以原始分計入總分;其餘科目以等級分計入總分。
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在高考成績中顯示分數的,只有550分,其他的分數是以等級(ABCD)的形式顯示。
今年的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她考的分數,是430分,是江蘇省的文科最高分。但是當成績公布後,她卻因為在兩門選修中,有一門B,無緣清北,甚至好一點的大學,都不能上。
02全能和專精,哪一個更重要?
當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中,全能和專精,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全能:全能代表著什麼?代表著全面,代表著沒有短板,代表著你的「水桶」更加牢固,能盛更多的水。
「全能」的利:對於高等教育之前的學生,全部都學,是為了給他們一個機會,一個以後由選擇權力的機會。因為孩子們很多都很小,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很多孩子在聽到要自己決定做什麼工作時,他們都很茫然。全部都學,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未來發現自己的愛好時,不會因為沒有學過相應的基礎知識,而沒法選擇自己的興趣。
「全能」的弊:弊端我認為就是平凡。全能是什麼?是沒有優點,是沒有特長,是一切的均衡,是平凡、平庸。我們都很清楚,專精是一個社會的必然趨勢,因為社會進步有一點,就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以及細化。
「全能」與「專精」,我們選擇哪一方,其實都有我們自己的理由,選擇另一方,我們也都能舉出那種方法的弊端。所以我認為,兩者沒有對錯,只要看我們怎麼去處理相應的情況。
03我對「狀元」處理的看法與建議
我的建議其實並不僅僅是針對白湘菱這一個人,更多是針對那種有「一技之長」的考生。
我覺得設立一個更加特殊的學校,或者在比較好的學校內,設立一種特殊的班級。這一種班級與學校,只招收一種特定的人才。
我的構想:這種學校(專業)收人不看總分,還看單科成績,或者某幾科的成績,當你的某幾科成績特別高時,你才能被這些專業錄取。當錄取之後,你可以學習相關的、你喜歡的專業內容,在大二再對你進行專業測試,只有你的專業成績相對較高,你在能轉入相關的專業。如果你的成績不好,就只能被一些前景不好的專業錄取,最後懵懵懂懂地畢業。這其實是有一些先例的:錢偉長,他的高考成績中,物理只有五分,但是他在最後,卻被清華校長破格錄取。我認為他就是一個「專精」的人才。
雖然他在某一科的成績不好,但是他卻有著很好的天分以及很多的努力,這樣的人才,如果僅僅是因為一科的失誤,而被埋藏,那麼這必然是我們國家的損失啊。
像白湘菱這樣的人,在我們國家其實並不少,這些人中,我認為「人才」的比例並不會小,而白白損失這樣的人才,我認為是國家的一種不幸。
希望國家可以採取一些相關的措施,出臺一些相關政策,為這些特殊的「人才」,開闢一條別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