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沒有母雞會把小雞託付給別的母雞照料,也沒有母豬會把任何一頭小豬託付給別的母豬。動物都明白的道理,有很多人卻不理解。」
尹建莉說過,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對孩子的心靈會造成一生都難以彌補的創傷,就等同於成年人的喪親之痛。尹建莉認為讓大學之前都不應該讓孩子住校,越小越反對。
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讓孩子早早地照顧自己,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能讓孩子擁有集體意識,且不說這種推論本身就很淺薄,用離開孩子的方式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用把孩子送到「孩群」的方法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按這種邏輯,孤兒院的孩子豈不是會很優秀。
事實上,孤兒院的孩子從小就過著集體生活,自理能力也比普通孩子要強,但是這些孩子到了成年往往並不會很出眾,甚至可以說比較差。
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大都有較重的心理問題,他們也沒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不懂得評估自己的價值。
合作意識的水平也會比較低,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缺少父母陪伴,命運的不公剝奪了他們享受家庭生活和父母寵愛的權利,從小就不能和家人進行情感交流,不能受到家庭氛圍滋養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輸了。
從一開始就畸形的生活方式,也導致了他們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和其他能力上的缺陷。
「再苦也不會讓孩子住校」,白巖松一席話,揭開寄宿學校的現實危害
白巖松大家都知道,央視著名主持人,播報風格輕鬆詼諧,思想觀點入木三分。這樣的他在育兒方面也是頗有見地。
在一次參加節目時,聊到自己的孩子,白巖松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和妻子再苦,也不會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
白巖松對是否應該把孩子送去住校的看法,和育兒專家尹建莉如出一轍。後者也曾多次表示,寄宿制學校於孩子而言,完全就是弊大於利。
「如果說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就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那孩子還讀什麼書,直接將孩子送到孤兒院不更有效果?」
不論是白巖松還是尹建莉,對寄宿制學校產生的反對態度都是源於過早把孩子送去寄宿可能對孩子造成以下傷害
其一、身體傷害
面對校園霸凌的頻發,父母也應該嚴肅對待了:把孩子送去住校可能是把孩子推入危險之中,正值青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一點事就大打出手,更因為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參考電影《少年的你》。
其二:心理傷害
有人將寄宿制學校稱為「半個孤兒院」,也能夠理解,無論是寄宿制還是孤兒院,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已經告訴我們,父母的關懷陪伴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的。把這些受到愛和陪伴的權利從孩子手裡剝奪走,只會讓孩子從失望受驚走向冷漠牴觸,從渴望愛變成牴觸愛,逐漸走向歪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最後甚至回不了頭,走向犯罪。
傷害三:親子關係受損
送孩子住校對於一些父母來說是出於無奈的考量。工作原因、家庭原因讓他們難以把孩子留在身邊,但這些無非都是藉口,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
住校的孩子每天看到自己的同學朋友一個個被父母接走,開開心心的回家,聊天時驕傲的談論這自己的父母自己根本無從說起。這樣的環境真的能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嗎?
為什麼同學們都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過節過生日還能一起去玩,而自己卻只能一個人,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從羨慕轉為抱怨。認為自己不需要這種愛與陪伴,自主選擇和父母拉開距離。
如果實在情非得已,對於要去住校的孩子,父母要然他知道這三件事。
●「爸爸媽媽把你送去住校,不是不愛你。」
無論何時,都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把孩子送去住校,父母要清清楚楚的告訴孩子自己很愛他。並把自己不能陪在他身邊的理由告訴孩子。
孩子有知曉這些的權利,把孩子當做家裡的一員尊重,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疏離感,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
●「住宿生活並不可怕,媽媽小時候住宿的時候……」
大點的孩子住校可能會好一點,但長期有父母相伴的他第一次要離開父母去學校生活了,這對於他來說可是個未知數。他可能會對即將到來的生活有點期待,也有些許擔心。人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會產生害怕情緒的。
這時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分享分享自己的住宿經歷,讓孩子對住宿有一個心理準備,打消自己心中的不安。
●「如果遇到有人欺負你,不要害怕,告訴媽媽和老師,你的身邊一定會有父母。」
校園霸凌造成嚴重後果大多都是由於很多孩子把這些事情憋在心裡不說,自己獨自承受,這樣父母不能有所了解,孩子也很可能會在壓力之下做出出格的事情。教育孩子勇敢的把事情說出來,用大人的方式成熟利落的解決事情,讓孩子心中可以更依賴父母。而不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話,這無疑是拉開自己與孩子的距離。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可以成為孩子面對霸凌時選擇正確方式解決的勇氣。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bulletin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