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3 13:4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董小易
提到考古,很多人的知識可能都來自於《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暢銷小說。至於那些既長又專業的歷史紀錄片,除了那些對考古題材很感興趣的觀眾,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望而卻步。
但是前段時間一部央視出品的考古發現類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卻為我們普通觀眾帶來了驚喜。豆瓣分數也很高,8.5分。
它一共兩集,只有50分鐘,但製作團隊卻用了將近4年來精心拍攝。它很專業,但不無聊,「考古+懸疑推理」的結合讓人絲毫不覺得枯燥。
第一次見到這個記錄片名字實在讓人索然無味,甚至有點撓頭。其實《土司遺城海龍屯》,分解來開其實就是「土司+遺城+海龍屯」。
那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土司,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
海龍屯則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一座在貴州遵義市龍巖山發現的一組神秘建築群。
是誰建造了它們?又為何變成了一座遺城?這座龐大的山巔石城到底埋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些疑問,都在《土司遺城海海龍屯》裡得到解答。
2012年4月,李飛帶領他的考古團隊來到海龍屯,900個日日夜夜、21600個小時駐紮在這裡,開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考古探尋。那時的考古隊員們心情是無比忐忑的,海龍屯背後的主人楊氏一族的多個墓葬已被盜掘,現在的他們是在與盜墓團夥賽跑,搶救歷史已刻不容緩。
2014年,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攝製組入駐海龍屯遺址現場拍攝紀錄土司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一跟就是兩年。在盜墓題材影視劇大熱的當下,一部根正苗紅的考古紀錄片能引起多少人的關注,製作方同樣心存擔憂。海龍屯,這座歷史上神秘的土司遺城自他的最後一任主人楊應龍被明廷圍剿後,這座見證多年悠悠歲月的政治軍事堡壘連同楊氏一族的歷史一道隱於深山,幾百年來未曾有人正式研究,這在考古界一直是個遺憾。
自2012年,在考古工作者歷經三年的努力下,這座沉睡了百年的巨城終於向世人揭開面紗。在考古者看來,最驕傲的事情莫過於看到在歷史悠悠長河中沉睡的文明被自己的手鏟輕輕喚醒。海龍屯的重見天日不是土地的饋贈,而是考古者苦心經營的結果。即便這樣,考古也是被許多人所誤解。不知何時,考古與合法化盜墓被世人劃上等號,這也使考古工作者背負了巨大的壓力。
《土司遺城海龍屯》中有一個片段,年輕的考古學家將歷經百年早已與泥土化為一體的文物帶回實驗室,用毛刷一點一點地去除雜物,去恢復文物最初的形態,僅一件文物,枯燥的工作持續數月。面對鏡頭,他眼中似乎還是流露出些許無奈:「許多人覺得我們考古和盜墓是一樣的,別的不說,我就相信盜墓賊絕對不會像我們這麼幹。」
4年,50分鐘。
為了高度還原出圓領、補服、飛魚服、革帶、馬面裙、罩甲、旗盔等各個時代的服裝。劇組成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查找資料。
雖然一種服飾的鏡頭只有幾秒鐘,但依舊一絲不苟,其製作之精良,連史學家都稱讚不已。其中劇組拍攝時使用的飛魚服還被博物館收藏並展覽。
片中出現的虎尊炮、迅雷銃、三眼銃等經典古武器,也是根據典籍裡的圖紙精心復刻的。
尊重歷史、高度還原,只有在這樣的精心打磨下,一段關於海龍屯楊氏家族的興衰歷史才在觀眾眼前真實地鋪開。海龍屯,應當是幸運的,也的確是幸運的。四季的更迭漸變了遺蹟的顏色,歷經275天山野考古暫時告一段落,待來日繼續去探索遺留在歷史的奧秘。
如果中國的影視作品,呼籲這樣的「匠人精神」。
15305968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