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孔學堂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開講

2020-12-22 天眼新聞

12月6日,第808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在明倫堂舉行,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做了題為《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的專場講座,400餘名市民、學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李飛館長開篇指出,明代郭子章在其萬曆《黔記》中記載:「土司無城,例也。懼尾大也。即播悍且叛,不敢城夜郎。今水西、永順、保靖猶無城也。」並據此引出問題:海龍囤是一座城嗎?為回答這一問題,李館長結合海龍囤遺址的發掘與資料整理工作,從問題提出、為什麼是海龍囤、海龍囤誰人所建、海龍囤因何而建、海龍囤是什麼五個方面做了系統闡釋。

李飛館長認為,海龍囤有著隨山勢綿延約6公裡的厚實城垣,左右臨淵,前後設關,至今尚存重重9道雄關,中央設衙署,衙署四周又另築周長504米垣城,具備了城所應有的各種特徵,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所謂土司無城,是中央政府對土司的提防與控制,而土司在具體應對中卻於司治之外營建出介於「城」與「寨」之間似城非城的山地防禦工事,陽奉陰違的維繫著其在地方的統治。在郭子章看來,因為位於遵義老城的宣慰司司治周圍並無防禦性垣牆,而海龍囤這樣的山地堡壘頂多稱「寨」,因此播州無城。亦即在代表統治者立場的朝廷大吏郭子章眼中,治所周邊無城郭即符合成例。播州土司應該很好的遵循了這一點,卻又在司治之外的山地據險為寨,建構起比一般城池更為有效的「山城」防禦體系,並明目張胆稱之為「城」。從這個意義上,以海龍囤為代表的播州「山城」,是土司無城的成例之外的一種特殊存在,並成為土司制度特殊的實物見證。

「今天李館長的講座系統全面、細膩深刻,讓我對海龍囤的歷史過程及發掘現狀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將會帶著李館長的解讀,親自到海龍囤走一走,看一看,觸摸歷史印記,感悟土司文化。」一位文化愛好者在講座結束後告訴筆者。

據了解,貴陽孔學堂自2013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緊緊圍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宗旨,積極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堅持在雙休日舉辦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現已成為孔學堂品牌化的系列文化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認可。

來源/孔學堂

編輯/陸維剛

校檢/盧亦林

編審/李屹

相關焦點

  • 賞燈猜謎吃燒烤 遵義海龍屯土司城也有夜生活
    正式對外開業兩年來只有核心景區對外開放,遊人探尋歷史的遺蹟,卻無法體會真實的土司文化生活。而今年海龍屯打造了專屬自己的飛魚文化節,連同國慶節、中秋節構築三重驚喜,並首次開放播州土司城,全方位還原楊應龍鼎盛時期風貌,讓黃金周到來的遊客們能感受到古老播州的穿越體驗。   以往通常是元宵節鬧花燈,然而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播州土司城也用心布置了花燈,貫穿9月28至整個黃金周。
  • 「雲」考古!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 李楨 實習生 龍儀妃)當我們談到貴州文化特色,不得不提「土司文化」。從唐代楊端入播,到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經歷了30世的傳承沿襲,時間長達700多年。
  • 土司遺址:中國古代山城的傑出代表
    其中,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囤、湖南永順彭氏老司城、湖北鹹豐唐崖覃氏土司遺址和鶴峰容美田氏土司遺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代表,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領略這幾個土司遺址的風採。海龍囤遺址:傑出的古代山城防禦體系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及紅花崗區。
  • 央視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豆瓣評分高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土司遺城海龍屯》,乍一看這個名字,許多人也許和小編一樣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家不用擔心,繼續跟著小編往下看。這部紀錄片有二集,單集長度只有26分鐘,也就是說,整部紀錄片總共長52分鐘,對於常見的電影來說,這個長度算是短的了。但是這部紀錄片完全沒有廢話,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鏡頭,一穿到底。
  • 漲知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貴州海龍屯土司有什麼背景?
    當時屬四川、如今屬貴州的遵義海龍屯楊氏土司,在中國具有「標本」意義:海龍屯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於2015年與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而使這座沉睡了700多年的土司城堡受到全球關注。
  • 《土司遺城海龍屯》用50分鐘告訴你一個4年的故事
    至於那些既長又專業的歷史紀錄片,除了那些對考古題材很感興趣的觀眾,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望而卻步。但是前段時間一部央視出品的考古發現類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卻為我們普通觀眾帶來了驚喜。豆瓣分數也很高,8.5分。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
  •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1日,記者從海龍囤考古隊獲悉,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考古隊員發掘出一塊石碑。此碑為一告示碑,證明平播戰爭後,當時政府將海龍囤劃歸了囤上的龍巖廟所有。  在海龍囤,記者看到這塊石碑位於海龍囤飛鳳關後側約20米處的一塊荒地內。考古隊員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他們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在草叢中發現了這塊被泥土掩埋了一半,有殘缺文字的石碑。考古隊員掘開土層,發現石碑長約2米、寬約1米、高約0。3米,石碑損毀嚴重,已經裂成了幾大塊。石碑旁,則是一個完整的碑座。  經仔細辨認,碑上共有大小42個文字。
  • 快來報名,孔學堂線下公益講座複課啦!
    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公告由《陽明賦》認識王陽明「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孔學堂線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終於複課啦!上半年,應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均以線上形式開展,不少聽眾朋友表示期待現場講座的參與感及沉浸式的氛圍。鑑於目前貴陽市疫情防控形勢平穩向好,孔學堂將於7月25日重啟線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每周一期,全面滿足大家的需求及期待!同時,將持續推出線上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本周六,將推出陽明文化系列講座之「由《陽明賦》認識王陽明」。
  • 貴陽孔學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貴州實踐
    通過舉辦公益性講座來抓普及。自對外開放以來,孔學堂堅持在雙休日、節假日舉辦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布預告,公眾免費聽講,杜維明、成中英、田青、樓宇烈、安樂哲等國內外名家授課,央視《百家講壇》來此錄製節目,做到了年年有計劃、月月有主題、周周有講座。截至5月21日,共 舉辦772場,累計聽眾31萬人次,公益講座成為孔學堂一塊廣為人知、廣受歡迎的「招牌」。
  • 海龍屯:文化遺產如何改變一座荒山
    邊發掘邊整理,邊研究邊保護,我們深刻挖掘遺址的內涵,取得許多重要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海龍屯的認知。比如,釐清了新王宮的格局、年代和性質,解決了建海龍囤所需的磚、瓦、木、石等建築材料的來源問題,廓清了海龍囤的格局及其從宋代到明代的歷時性變遷,弄清了海龍屯與周邊諸屯的關係等等。2015年至2016年,李飛在海龍囤考古工作站並對周邊相關遺址進行調查。
  • 文化|海龍屯:文化遺產如何改變一座荒山
    邊發掘邊整理,邊研究邊保護,我們深刻挖掘遺址的內涵,取得許多重要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海龍屯的認知。比如,釐清了新王宮的格局、年代和性質,解決了建海龍囤所需的磚、瓦、木、石等建築材料的來源問題,廓清了海龍囤的格局及其從宋代到明代的歷時性變遷,弄清了海龍屯與周邊諸屯的關係等等。
  • 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沈誠教授帶您感受板胡藝術魅力
    11月29日,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806場在明倫堂開講。著名胡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職業教育行指委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管會普及民族音樂藝術委員會會長,胡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沈誠為300餘名聽眾帶來「遊於藝」專題系列講座的第六期,主題為:流連婉轉、勁切激越——板胡藝術的魅力。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土司遺城海龍屯》時光沉澱出的故事
    大型歷史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讓我們回看了這段歷史。相傳這裡埋著數不盡的寶藏,而今天終於得以在考古者的指尖甦醒。由十幾噸重的巨石雕刻而成的武將文官使者童子皆栩栩如生。64平方米的寬闊墓室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 貴港市第31期荷美女性大講堂在港北區開講
    貴港市第31期荷美女性大講堂在港北區開講 2020-07-09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孔學堂溪山書會第十九期誠邀您參加《孔學堂賦》的創作與賞析分享會
    第十九期溪山書會活動在寒冷的冬日裡悄然而至。本期書會的主題是「《孔學堂賦》的創作與賞析分享會」。我們榮幸地邀請到本書書名的題寫者和《序》的撰寫者,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吳承學先生、貴州文史館原館長顧久先生以及本書作者易聞曉先生和《孔學堂賦》的書寫者戴衛華先生做客溪山書會。
  • 海龍屯重見天日記:荒煙蔓草斷垣殘壁,現在已是世界文化遺產
    ,傳了29世的播州楊氏土司灰飛煙滅)  420年前,明軍攻克海龍屯時點燃的那場大火,燒了不知道幾天幾夜。然後,明軍押解著上百名俘虜回京處死,至於海龍屯,便永遠留在了史書中,留在了黔北深山的荒煙蔓草間,以至於再沒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直到1979年,被當時的遵義縣文管所工作人員葛鎮亞重新找到。  這一年,葛鎮亞接到一項任務:清理遵義現存文物古蹟並編纂方志。工作中,葛鎮亞發現,古代遵義史上至為重要的海龍屯,卻沒有人知道它在哪裡,他決定去尋找。
  • 黃山女性講堂暨親子教育專題講座開講啦~
    黃山女性講堂暨親子教育專題講座開講啦~ 2020-12-18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專題培訓開講啦
    《民法典》專題培訓開講啦 2020-08-10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