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媽媽」的事無巨細,是養育「毒藥」,活該你娃難成才

2020-09-03 孕媽咪育兒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國內外無論是飲食文化還是人文民俗,都有著雲泥之別,針對家庭教育方式更是近乎迥異。在國內外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的性格、價值觀、思維方式更是截然不同,也正因此,中外教育差異一直備受詬病。

文化差異似乎漸漸成為很多中國媽媽「認死理兒」的擋箭牌,她們一意孤行,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依舊我行我素,其結果可想而知。

「中國式媽媽」的事無巨細,恰恰是摧毀孩子的「毒藥」

· 中國式媽媽體現在兩方面

控制型的教養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孩子和無條件服從,同時,又在情感上對他們冷漠以待,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意願。

媽媽們常常舉著「我是為你好」的旗幟,在生活中處處約束控制孩子,殊不知在她們潛意識裡是「你必須這樣做」。這樣控制型的教育行為往往容易被所謂的優秀品質「聽話」、「乖順」掩蓋。

1.媽媽式焦慮

2017年的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引起廣泛關注,根據2016年11月到2017年4月期間已育媽媽們的網上搜索詞條顯示大部分媽媽式焦慮存在共性,不外乎孩子的健康、人生安全、孩子的教育及家庭經濟等。

媽媽們的焦慮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她們迫切渴望孩子身體健康事事安全,更盼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夙願成真。

權衡之下,家長們本著「我吃過的鹽肯定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的信念開始一步步左右孩子,指引著孩子向著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向邁進。

父母的一己之見究竟孩子自己意願和嚮往的人生嗎?

2.教育方式偏激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曰:「大抵童子之性,樂嬉遊,而憚拘儉,如草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催撓之,則衰萎。」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大多數父母擔心孩子受傷,憂心孩子做得不盡善盡美,故而選擇「代替孩子」做事,這般將孩子呵護於手心的畸形教育,恰恰是在摧毀孩子的人生!

· 中國式媽媽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孩子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2.在長期被否定中陷入過度自我批判

3.負面情緒積壓過度,導致情緒焦慮走向極端

4.個性與自我被扼殺(新加坡意向5年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患焦慮、抑鬱的風險更高。)

5.親子關係破裂,家庭不和

聰明媽媽這樣教育,培養出優秀孩子

閉關鎖國的僵局被打破時,國人就明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也當是如此。

如果說國內孩子的教育是「圈養」,那國外的教育方式就是名副其實的「放養」了。

國外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她們鼓勵孩子自己探索,遇到困難自己克服,並非中國式媽媽的親力親為,為孩子打理好一切。若能將國內外教育融合不失為一妙招。

1.大膽放手,給孩子適度的成長空間讓他們獨自探索、學習。

2.儘早培養孩子人格與生活的雙重獨立性。

3.調整教育心態與教育動機,給孩子一份輕鬆的愛,而非增加孩子的成長負擔。

4.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不要隨意扼殺孩子的想法觀點。

5.隨著孩子心理生理的變化,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教育的過程也是媽媽不斷進步領悟的過程,相信聰明的媽媽定然不會將「教育」變成一把淬毒利器,刺入孩子的胸膛。

被折斷了雙翼的天使終究會經歷切膚之痛,世界很大,為何不待羽翼豐滿時,放飛他們的翅膀,讓他們去經歷世間百態,體會存在的意義呢?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自作自受」,事無巨細害娃不淺
    導讀: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自作自受」,事無巨細害娃不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自作自受」,事無巨細害娃不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中國式媽媽的累:「坑」了自己,「害」了娃,到底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句詩很形象地講述了中國式媽媽的累,她們用盡半生精力,將最好的生活給到了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卻沒有得到家人的認可,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中國式媽媽的累:「坑」了自己,「害」了娃,到底為誰辛苦為誰甜1)「宋倩式」媽媽的累:事無巨細的照顧,「害了娃」在電視劇《
  • 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
    本期話題: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那麼你的孩子,將來很可能被你養育成一個「巨嬰」。你的辛苦,培養不出優秀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很可能造成孩子缺少生活經驗,無法獨立。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婚姻和家庭。
  • 孩子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
    本期話題: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那麼你的孩子,將來很可能被你養育成一個「巨嬰」。你的辛苦,培養不出優秀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很可能造成孩子缺少生活經驗,無法獨立。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婚姻和家庭。
  • 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咎由自取」,事必躬親害娃不淺
    中國有一類媽媽:代替孩子交朋友 、代替孩子整理作業、代替孩子完成一切孩子的任務,從小到大對孩子事無巨細,孩子不僅沒有進步反而認為媽媽的「累」是理所應當表面看孩子上學是按時到了,可是卻隱藏著本該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卻有媽媽代勞了,這樣讓孩子誤認為上學之前要做的事是媽媽的事,不是自己的事,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當下大部分中國媽媽從懷孕開始到孩子出生,每一步都怕出錯,尤其是孩子出生後,把孩子所有相關的事情都要做好,包括本該是媽媽們教會孩子讓她自己去做,可是最後還是變成了媽媽們自己做了。
  • 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咎由自取」,事必躬親,害孩子不淺啊
    其實中國式媽媽的累,就是理所應當,家長幫孩子做了,孩子不僅僅沒有什麼進步,反而家長自己很累。當媽媽的很是心累啊。中國式媽媽的累,純屬「咎由自取」,事必躬親,害孩子不淺啊。從我們懷孕開始,總是擔心自己哪一步出錯,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育,孩子出生後,家長更是事無巨細。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做的面面俱到,本來都應該是孩子自己學著去做,但是,家長在教會孩子學的過程中,都自己做完了。
  • 被忽視的養育倦怠期,其實很危險
    養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繁瑣又單調,而媽媽幾乎又擔負著養育孩子的所有工作。 多種重壓致倦怠很多媽媽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從生了娃,就沒有了自我。白天在單位拼死拼活,晚上回到家還要做飯、陪孩子玩、輔導功課、照顧老人,這種高強度「負荷」讓媽媽們身心俱疲。
  • 李玫瑾:養娃最重要的是「養情感」,逃避型媽媽活該養出不孝子
    李玫瑾:養娃最重要的是「養情感」,逃避型媽媽活該養出不孝子著名育兒理論家,李玫瑾教授曾提出: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養情感」。如果說血緣是親子間無形的聯繫,那麼情感就是血緣關係的具體表現形式。可是有一種類型的寶媽,很難做到培養和孩子間的情感,那就是——逃避型媽媽。這類媽媽的主要特點就是:在處理與孩子的衝突時,往往不會直面衝突,而是通過順從、將就的方式逃避。
  • 「隔代養育」到底是被誰妖魔化了?婆婆,媽媽,還是專家?
    父母養育不當的罪,和原生家庭的罪相比,也一樣的被黑的不著邊際,什麼「媽媽你要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負責啦,你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了,你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了,媽媽你全職在職兼職都不對啦」,林林總總,各種聲音喧囂江湖,感覺,媽媽怎麼做都是錯的,孩子怎麼養都是不對的!
  • 0到18歲男孩的養育指南!眾多名家推薦《媽媽的勇氣》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生娃前豪言壯語,生娃後悔不當初?共商生娃大業,爸爸卻成養娃編外人員?想讓孩子做自己,才一放手就食言?面對養娃的諸多困境,媽媽有勇氣給孩子和自己鬆綁,才能讓孩子活成他喜歡的模樣。那麼,媽媽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為什麼中國媽媽帶娃累成狗?以下原因是根本,純屬自找的
    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希望孩子成人成才在中國,絕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特別是媽媽們,只要為了孩子,自己遭受一切委屈、勞累都無所謂。中國媽媽養育孩子,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圍著孩子團團轉,如此殫精竭慮,哪有不累的。如果媽媽能夠拋開世俗對外在功名利祿的追求,只關心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幸福、自主的人,在育兒上自己也會輕鬆很多,孩子也不必因為承擔父母過高的期待,感覺到壓力很大。
  • 弟弟第一天上小學,12歲姐姐事無巨細傳授經驗,媽媽感嘆比我強
    弟弟第一天上小學,12歲姐姐事無巨細傳授經驗這位媽媽一共養育了三個孩子,除了大兒子和小兒子以外,中間還夾著一個二女兒。小弟弟和12歲的姐姐同上一個小學,在送小兒子上小學當天,二女兒對著小弟弟耳提命面,事無巨細地給弟弟傳授自己當初上學的經驗,希望能夠讓弟弟開啟一個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 詠梅《小歡喜》引共鳴 「中國式媽媽」劉靜溫暖無私
    觀眾評論這就是「中國式妻子」,「中國式媽媽」的樣子,無私而隱忍。引發網友共鳴。對於劉靜溫柔外表下的堅強,網友們紛紛表示:「心疼劉靜」。對於後續劇情的發展,更是一致的勸編劇善良,給劉靜一個好的結局。
  • 養育男孩比女孩更省心嗎?二胎媽媽親身經驗告訴你這些不同
    我和娃爸相視一笑「對對對,你是嬌氣又高貴的小公主。」育兒十年,認識了很多媽媽,媽媽群經常爭論到底是養男孩省心還是女孩省心,各說各有理。養男孩的父母吐槽最多的就是孩子好動,精力充沛不消停,說生男孩子的媽媽更顯老,生女孩的媽媽都美美的。男孩子體內的多巴胺含量確實比女孩高,所以男孩子脾氣大、衝動、調皮,媽媽時刻擔心著男孩磕著碰著,或者在外闖禍。
  • 養育男孩的4個錯誤做法,會讓他永遠長不大!希望你沒中招
    大多數媽媽在養育女兒的時候沒什麼大問題,但在養育兒子時會有頭疼不已,這是因為媽媽自己本身就是從一個女孩一步步成長過來的,不管是穿著打扮還是心裡都會更有心得,但是面對更加調皮的兒子時,媽媽就顯得無助很多。
  • 從全班墊底到逆襲清華:養育男孩,媽媽要做這4件事,與爸爸無關
    原來,他的成功之路並不像高考成績這般雲淡風輕,男孩也一度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崩潰失眠,是媽媽一路的陪伴、鼓勵和幫助,才成就了他成績的閃耀:高中三年的時光裡,考砸了,媽媽會給兒子擁抱和安慰;失意難過時,媽媽耐心的傾聽他發牢騷,接納他所有的情緒;住校太壓抑,感覺透不過氣來
  • 幼兒園開學沒多久兒子被勸退,家長曬聊天記錄博同情,網友:活該
    樂樂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一直是奶奶在帶他。家長便在網上曬聊天記錄博同情,結果網友看後直言:活該!分析一些夫妻有了孩子之後會選擇交給家裡的老人帶,一方面可以分擔帶娃的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陪伴老人,慰藉老人的孤獨之感。在這種環境下,老人對待孫輩比子女更加上心,對孩子的愛也常常是不加節制的,基本孩子想要什麼他們能夠滿足的都會滿足,隔代溺愛也由此產生了。
  • 佛系媽媽養娃記:PET沒有那麼難
    本期對話星爸·星媽欄目,我們採訪到了含寶媽媽,講述從含寶一歲英語啟蒙到8歲通過PET的英語學習路徑。讓更多普通家長了解如何在合適的時間為孩子進行英語啟蒙。 「其實我們是普娃來的。」含寶媽媽告訴我們,「相比較那些大班KET的娃來說,我們8歲考過PET其實不算超級牛娃。但是比起24小時雞娃,我更喜歡這樣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地感受娃的成長。」
  • 身為"周末父母"還嫌老人沒帶好娃?隔代養育需要被正確對待
    豆豆媽媽說:"您先給她買吧,回頭我再教育她。"姥姥氣得把電話掛了,看著我說:"真是自己不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年輕人都說我們老人愛慣孩子,要說我們真不想慣,可是你看看,他們壓根就不管。
  • 關於養育女孩|媽媽做好這3點,女孩更優秀,讓娃來做情緒檢查員
    你有沒有發現過:有些女孩模仿媽媽的語言,動作甚至神情,有些行為習慣等也很相似。我們來說說職場媽媽們,有時會存在家庭和工作的矛盾,很難兩頭顧全。當工作了一天身心都很疲倦,回到家又面對娃的哭鬧不聽話,這時免不了火爆脾氣爆發。有時候想忍住不發火,那氣氛也是夠壓抑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並且會緊張害怕。女孩天生有著細膩敏感的情感,當你有不好情緒時不妨說給她聽,儘量讓她學到處理情緒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發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