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照顧孩子感覺厭倦、煩躁、力不從心,尤其是孩子調皮時,會控制不住對他發脾氣,或根本不想理他,甚至還會出現「討厭孩子」「後悔生孩子」的念頭,但事後又常常懊惱自責。媽媽們這時候很可能進入了養育倦怠期,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夫妻和親子關係。
養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繁瑣又單調,而媽媽幾乎又擔負著養育孩子的所有工作。與長期工作壓力會導致職業倦怠一樣,長期的養育壓力同樣會造成育兒倦怠。一項研究表明:大約有8%~36%的父母會出現養育倦怠,且以母親為主。很多媽媽時常會覺得自己處於極度疲勞、情緒崩潰的邊緣,但孩子不是工作,不能說不要就不要,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對孩子和家庭表現出冷漠和忽視,引發一系列家庭問題。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從生了娃,就沒有了自我。白天在單位拼死拼活,晚上回到家還要做飯、陪孩子玩、輔導功課、照顧老人,這種高強度「負荷」讓媽媽們身心俱疲。
造成倦怠的還遠不止這些,育兒路上的攀比和過高期望會讓媽媽們更加焦慮。很多媽媽都忍不住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希望自家孩子能領先一步,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媽媽們,會更加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一旦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她們就會更加著急,從而感覺到深深的疲勞和巨大的壓力。因此,研究發現,越是那些過分投入、過度熱情、養育期望越高的媽媽,也是最後放棄養育最徹底的。
對於這種疲憊壓力,媽媽們很多時候都會咬牙堅持,長此以往,卻會給夫妻和親子關係帶來諸多不良後果。有研究表明[1],養育倦怠與自殺意念、藥物和行為成癮的頻率、睡眠障礙都有顯著相關,這也能說明為什麼一些媽媽極度疲倦後會出現抑鬱的表現,同時,育兒壓力也是夫妻關係出現衝突和疏離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養育倦怠會直接帶來對孩子的忽視和暴力行為。比如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交流,這類「冷暴力」會使孩子沒有安全感,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孤僻、易激化。而用言語辱罵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是毆打孩子,同樣會導致孩子出現恐懼、逆反心理,形成自卑或暴躁的性格。
為避免坑娃害己,當媽媽感覺到育兒疲倦時,一定要及時調節。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愛娃也要愛自己
媽媽很多時候會覺得養娃疲倦,是因為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長久地虧欠自己,必然會心理失衡,最後充滿戾氣。其實,「媽媽」並不是單一的角色,你還有其他的身份和需求,要學會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間、興趣愛好,不要為了孩子迷失自己。養娃可以適當「糙」一點,沒必要事無巨細。可以請老人或保姆幫自己照看寶寶,這樣自己就有了多餘的時間,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當孩子令你厭煩時,不妨把孩子扔給老人,自己出去散散心、找朋友傾訴一下,或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總之,要給「壞情緒」找到宣洩口。
別再追求完美人設
很多父母都會被完美父母人設所累,努力做100分的父母,給孩子的照顧和關注太多,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同時也逼孩子儘可能達到100分。這樣只會加重自己的育兒焦慮和孩子的心理負擔,孩子累,自己更累。學會做60分父母,適當放手,才是剛剛好。
引導爸爸參與育兒
在傳統觀念裡,媽媽照顧孩子是理所應當。但媽媽沒有三頭六臂,與其自己受苦、受累,抱怨爸爸「不作為」,還不如鼓勵爸爸參與育兒。這不僅能讓媽媽鬆一口氣,還有利於維護夫妻感情。很多爸爸在育兒上沒有經驗,這時媽媽不要表現出嫌棄,可以給出明確的指令幫助爸爸參與育兒,而且要學會接納不同的帶娃模式,讓爸爸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和孩子在一起。最後,家人的認可和表揚會提高爸爸們的育兒積極性和成就感,進而更願意去和孩子相處。
打破現狀,尋找「新鮮感」
此外,養娃很多時候是日復一日的單調、細瑣、重複。媽媽想要避免倦怠,就要打破現狀,適當尋找「新鮮感」。比如媽媽每天做飯很忙碌,可以讓孩子在周末也參與進來,親子互動的同時可以讓孩子感受一下做飯的不易。或者家人可以和孩子玩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的家長,負責管理當天家庭所有事項,媽媽負責點評,可以盡情吐槽。
養娃路上,媽媽出現倦怠很正常。只要掌握對方法,就能減少對家庭和孩子的不必要傷害,更好地度過育兒倦怠期。
[1]張金榮,鄒瑤雯,沈王豔,張嬋孺.父母養育倦怠——家庭教養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19(07):91-96.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