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0萬人成中國「新社會階層」 收入高消費強

2020-12-16 網易財經

(原標題:年薪高、消費驚人!7200萬人成中國「新社會階層」,有你嗎?)

據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傳辦消息,當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總體規模約為7200萬人,其中黨外人士佔比為95.5%,約6900萬人。

什麼是新的社會階層?

新的社會階層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出現的一些新的社會群體。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主要包括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等。

根據調研統計測算,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各群體規模分別為: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約4800萬人;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約1400萬人;自由職業人員約1100萬人;新媒體從業人員約1000萬人。由於各類群體間存在人員交叉現象,因而,上述數據直接加總多於7200萬人。

新的社會階層有什麼特點?

2016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布《2017社會藍皮書》,其中也提到了新的社會階層。

社科院根據來源於北上廣三地6000多個樣本的調查進行推算,北京、上海、廣州新社會階層人士群體規模分別為8.4%、14.8%、13.6%。藍皮書指出,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

新社會階層特點一:收入高

從個人收入來看,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的平均收入達到166403元,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層面上,新社會階層過去一年的家庭總收入均值達到288826元,是社會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在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的收入呈現很大的差異。

從家庭總收入來看,上海的新社會階層收入最高,達到369131元;北京次之,為259978元;廣州最少,為201772元。而在工資性收入方面也呈現類似的特徵。

在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方面,廣州排名均為第一,達到38447元。報告稱,「這可能與廣州的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更強、重商氛圍濃厚、有更多的人從事經營活動和財產性活動有關。」

新社會階層特點二:消費能力強

在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方面,數據顯示,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在過去一年家庭總支出的平均數達到131459元,是社會平均水平的1.71倍。

在各分項的支出方面,新社會階層的飲食支出為35433元,略高於社會平均水平25832元;服裝配飾支出為14720元,比社會平均水平高92.8%;醫療支出為6778元,高於平均水平38.9%;教育支出與住房支出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分別是其1.68倍和1.40倍,說明相對於社會其他階層來說,新社會階層自身的消費能力更強,也擁有更巨大的消費潛力可發掘。

新社會階層特點三:經常換工作,生活節奏快

新社會階層就業穩定性比較低,工作變動非常頻繁。根據社科院的調查結果,三地有53%的人表示以前換過工作崗位,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37%;有11%和7%的人表示更換過兩次或者是三次工作;而從未來的職業規劃來看,很多受訪者表示兩年以內打算找一份新工作或者創業。

新的社會階層屬於中產階層嗎?

新社會階層的生活聽起來很不錯,但新社會階層人士中只有3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他所在的家庭屬於中產階層,64%的受訪者認為他的家庭不屬於中產階層。另外,認為個人屬於中產階層的新社會階層的比例更低。從原因的分布上看,無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個人層面,新社會階層人士都認為收入水平、資產總量和總消費水平沒有達到中產階層。

據了解,所有這些被定義的新社會階層之所以認為自己不是中產,可能與房價高、工作壓力大等有關。比如目前北京和上海中心城區的改善型住宅動輒千萬元,因此即便這些新社會階層收入高,也擔負著較重的供房負擔。

此外,上述藍皮書也指出,新社會階層的工作強度較大,生活節奏較快,家庭生活時間較少。從北京、上海與廣州三地新社會階層的日常時間分配來看,工作日中新社會階層用於工作或學習的時間達到7.76小時,遠高於社會平均值的5.90小時,非工作日用於工作或學習的時間也略高於社會的平均狀況。而這樣一個工作強度,也讓人們不願承認自己屬於中產階層。

(來源:央視財經綜合自光明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


評論

本文來源:央視財經 責任編輯:惠楊_NF5623

相關焦點

  • 7200萬人成中國新社會階層
    據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傳辦消息,當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總體規模約為7200萬人,其中黨外人士佔比為95.5%,約6900萬人。  什麼是新的社會階層?  根據調研統計測算,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各群體規模分別為: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約4800萬人;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約1400萬人;自由職業人員約1100萬人;新媒體從業人員約1000萬人。由於各類群體間存在人員交叉現象,因而,上述數據直接加總多於7200萬人。  新的社會階層有什麼特點?
  • 石敬濤:「新社會階層」身份認同的缺乏值得關注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7社會藍皮書》等有關方面統計,當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總體規模約為7200萬人,新社會階層收入高、消費能力強,工作節奏快等特徵明顯。(1月8日《21世紀經濟報導》)新社會階層,無論是從概念提出的新鮮性上,還是從其收入高、消費能力強等特徵和內涵上,看上去都很美。
  • 「北上廣」新社會階層調查:上海家庭收入最高
    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其中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特大城市的新社會階層進行了調查分析,顯示新社會階層具有高收入、高消費的特徵,上海的新社會階層的家庭收入達到36.91萬元,為三地最高。
  • 社會藍皮書:北上廣新社會階層家庭年收入上海最高
    在2017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社會形勢報告會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介紹,中國當前的調查失業率保持在約5%水平,中等收入群體佔全國總人口37.4%。藍皮書數據顯示,來自「新社會階層」的家庭年均收入接近29萬元人民幣,幾乎是社會平均收入兩倍。
  • 《中國新社會階層》:中國社會新階層崛起與中產階層焦慮
    此書討論的並非是中國的中產階層,而是「大體上處於社會中階層,在『體制外』工作,迅速發展壯大具有一些共同特點的群體」。通過梳理,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既包括買不起學區房、逃離北京的清華爸爸,也包括所謂收入不菲,但隨時可能失業的處於「中年危機」中的朋友A或者同事B。
  • 北京新社會階層女性:每2.89年換次工作,最愛「工作離家近」
    該報告的子報告《北京市新社會階層女性狀況調研報告》介紹,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社會階層人士約為7200萬人,該群體主要呈現九大特徵:一是人口構成上以「新生代」為主體,年齡越大,人數越少;二是經濟地位上屬於中等收入階層,但收入分化比較明顯;三是空間分布上呈現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輻射狀態;四是職業分布上知識型、技能型特徵明顯,崗位變動頻繁;五是業態上以服務業為主體呈梯度布局,並呈現「體制外」生存特點
  • 北上廣等大城市新社會階層女性正在崛起
    市場經濟催生的新社會階層應運而生。 據了解,這個階層主要由4部分群體組成:1.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2.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3.自由職業人員。4.新媒體從業人員。 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社會階層人士的總體規模約為7200萬人。
  • 2017年社會藍皮書:微信公號寫手是熱門職業、上海「新階層」收入高
    上海新階層收入最高  藍皮書調查顯示,北上廣三地新社會階層家庭總收入呈巨大差異,上海最高,北京次之,廣州最少。  「新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上海(圖/視覺中國)  藍皮書指出,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
  • 藍皮書析北上廣新社會階層:上海家庭年收入最高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闞楓)21日在北京發布的《社會藍皮書》對中國特大城市的新社會階層進行了分析。藍皮書調查顯示,新社會階層具有高收入、高消費的特徵,從家庭總收入來看,居住在上海的新社會階層家庭收入最高。
  • 中國新社會階層調查:能賺會花多在體制外
    (二) 新社會階層的高收入、高消費特徵明顯  從個人收入上看,新社會階層在2013年的平均收入達到了166403元,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75184元,是其2.19倍;而在家庭收入層面上,新社會階層2013年的家庭總收入的均值達到了288816元,是社會平均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
  • 我國特大城市新社會階層調查
    圖片選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   新社會階層的形成和發展與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緊密相連,改革開放的政策實踐催生了新社會群體,他們的出現和發展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客觀需要,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現今,新社會階層已經成為社會轉型時期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
  • 準確把握新的社會階層的概念與屬性
    「新的社會階層」的提法其實並不新,在中國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新的社會階層」最初是對私營企業主和一些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的統稱,包括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六種人。到2013年,「新的社會階層」的概念開始發生明顯變化。
  • 讀《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日本出現了一些被稱為「新中間層」的社會階層,並逐年增多,在這些新的中間層中,從「下流」上升至「中流」的人數增加尤為可觀,故此整個社會呈現出「中流化」的傾向時至如今,這部分中流階層正在日益減少,逐步兩級分化成上流階層和下流階層。但由「中流」升「上流」的鳳毛麟角,而由「中流」跌「下流」的卻大有人在。簡言之,日本中流階層正在經歷著一個「下流化」社會過程。
  • 46%北京人成中等收入階層 比例在全國排第一
    昨天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佔城市人口的37%左右。北京已經有46%的市民達到中等階層收入水平,這一比例在全國排第一。
  • 中國新社會階層具八大特徵 聚集高收入者(圖)
    而據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估算,他們大約有5000萬人,加上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總人數在1.5億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集中分布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各階層國民2019 年度月收入統計概況】
    【中國各階層國民2019 年度月收入統計概況】 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統計年鑑2019》披露中國各階層收入及人數佔比數據;詳細階層人均收入如下: 【極低收入層】 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億人;
  •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
    關鍵詞:社會階層;中國;階層;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結構 作者簡介:   ■著名社會學家評述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  ■中國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雛形剛剛形成  ■經濟發展上去了,但如果社會結構調整跟不上,也會有問題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實現全國人民的和諧,也就是要實現各階級各階層間的和諧。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
  • 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
    摘 要:社會階層結構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應重視優化社會階層結構。
  • 調查報告:什麼人組成了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
    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階級分析時,馬克思把個體工商戶從業者(他稱之為小資產階級)看成是中間階級,因為他們處於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因而,現在的學者把這部分人稱之為老中產階層或傳統中產階層,與新中產階層或現代中產階層相區分。如果把個體工商戶也歸入中產階層的話,那麼,職業中產的比例就達到了27%.不過,通常所說的職業中產是不包括這部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