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題:當你發現別人在做傻事時,知道真相的你能說服對方嗎?
答案是,不一定。
一
縱然是第一流的縱橫家也不一定能說服成功,這個人叫蒯徹,因為避漢武帝劉徹的諱,被改成了蒯通。
據說是《戰國策》實際編撰者的蒯徹從來沒有懷疑自己的口才說服能力,所以他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跟他的謀主韓信綁定在了一起。
在蒯徹看來,韓信極有可能是那個笑到最後的男人。喜歡大美女的項羽粗魯,熱衷大保健的劉邦粗鄙,論人品,論能力,甚至論顏值,韓信更像是那個天選之子。
彼時楚漢相爭正處於膠著狀態,蒯徹意識到時機已經到來了,史料記載:
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
二
他來了,他來了,蒯徹大搖大擺走來了,只要能搞定韓信,日後自己就是張良,就是蕭何。他給韓信的建議概括起來之後八個字:叄分天下,鼎足而居。
你沒看錯,三國鼎立的時代,差點從東漢末年,提前到西漢初年。又或者說只要韓信被說服了,壓根就不存在什麼漢朝,我們自然也不會被稱為漢人,可能叫韓人也說不定。
但是,韓信拒絕了,理由是「漢王遇我甚厚」。
你覺得蒯徹和劉邦,誰更能讓韓信感動?逐鹿天下和提拔之恩,韓信更感謝劉邦。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只差一個感動,你感動你的老闆,你就能升職加薪。你感動你的女朋友,你就能抱得美人歸。即便,堪稱極致理性的韓信面對感動,依然是感性的不能自拔。
說到底,人就是情感且感性的動物。
三
蒯徹有點懵圈了。我蒯徹,縱橫家的頂流,你韓信,兵家的翹楚,我們縱橫家和兵家聯手,不縱橫天下,簡直就沒天理了。
但是,他沒想到韓信說了句「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就不提了。天下和人情,韓信選擇了後者。蒯徹是不甘心的,過了幾日,他又說「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當機立斷是聰明人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
他勸韓信早點決策,再等下去黃花菜都涼了。
其實韓信說的「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就是側面拒絕了。很顯然,韓信不想當面拒絕蒯徹,所以沒把話說絕,但實際上已經拒絕了。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慨,人生就是無數選擇的合集,又或者說,你的人生命運是你曾經選擇的結果。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公元196年,韓信死了,他的遺言是「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我後悔沒聽蒯徹的話。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吃的,早知當今,何必當初呢?
歷史證明,蒯徹是正確的,但是作為第一流的縱橫家他沒有說服韓信。
四
多說一句,有人說阿信只關心歷史?他以為是貶損,其實是讚美。
道家的老子是史官,儒家的孔子修訂過史書《春秋》,什麼時候聚焦歷史成了缺點了。人們常說的權謀數術,無一不是歷史的經驗。拋棄歷史和經驗,談權謀應用,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明史是罪過?老子不同意,孔子不同意,鬼谷子也不同意,比如他說: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先要汲取歷史的經驗,再反過來觀照當下。
李世民說的「以史為鑑」就成笑話了?這不是數典忘祖是什麼?只可惜人們對歷史聚焦的太少了,導致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為什麼要「知古」?是為了「知今」。不知古,焉能知今?一個人的通透,不是當下,不在於個人,而是跨越時空的覺悟。
五
言歸正傳,歷史上的蒯徹說服不了韓信,阿信在當下又何嘗不是。
六個月前,有位朋友問我:有個人找他借了幾萬元不還,每次提了還錢,對方都裝沒聽見,該怎麼辦?
阿信的答覆是:既然是借的,就應該還。
朋友又說:是親密的愛人,男朋友。
一聽到「男朋友」,阿信就猶豫了。雖然跟朋友的關係還算不錯,但是跟他的男朋友比起來,就差遠了。
我說:你需要留下證據,同時停止借錢。
朋友聽後留下了一句話:我這個男朋友真是難以理解。
我一個外人怎麼可能跟人家的男朋友相比呢?本來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了,結果,今天下午朋友發來信息,
那個借我錢的人是個騙子,他以戀愛的關係,以急用錢的名義又找我借了不少錢,現在人都找不到了,把我拉黑了。我去查了才發現,他同時以談戀愛的名義騙了五個女孩子的錢。
我問:那證據呢?
朋友說:男朋友有一次拿我手機,把聊天記錄全都刪了。
聰明的你已經發現了,其實我在六個月前已經提醒了,留下證據,拒絕再借。
結果呢?說了等於白說。
六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你的正確不重要,能夠說服才重要。
為什麼蒯徹說服不了韓信,阿信說服不了朋友呢?這是巧合嗎?其實不是,歸根結底是因為:關係。
人是社會屬性的動物,使得人與人之間形成不同的社會關係,而這層關係是由遠及近的。在人與人相處中,關係越遠,就越難以感動並說服對方。所以在說服時,正確很重要,關係更重要,正所謂:
有關係縱橫天下,沒關係寸步難行。
所以在事例中,劉邦與蒯徹,男朋友與阿信,關係親疏一目了然。人們更容易接納能夠感動自己的親近的人。更直白的說就是,人們習慣相信自己人。這也正是人們要建立人際關係的原因所在,人們信任認識的人多於不認識的人,信任熟悉的人多於陌生的人,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際關係越深,事情就越好辦,說服就更容易。
因為,人們在選擇是否相信一個人時,不僅在於正確與否,更在於關係遠近。即便你是正確的,但正確本身並一定能說服別人,因為人們普遍需要的不是正確,而是看起來正確。
有時候,關係遠近,決定「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