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韓愈《進學解》
這段話不到60個字,卻包含了4個成語,「業精於勤」、「行成於思」、「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就文學創作而言,不論詩歌文章,如果使用大量成語堆砌,就顯得華而不實,落了下乘。但韓愈不一樣,那些成語都是他自己創作的。有人統計,韓愈總共創作了300多個成語,無人能及。
成語和慣用語、諺語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某些場合,使用一個妥帖的成語往往勝過長篇大論。能熟練使用成語對寫作和演講都很有好處。
有不少成語儘管人們很熟悉,也能信手拈來使用,卻容易念錯。好比「病入膏肓」,恐怕很多人都被「坑」過,誤把第四個字「肓(huāng)」讀作盲人的「盲」;「歃血為盟」的頭一個字念(shà),常被誤讀做(chā)。
這種例子少說也有幾十個。我們挑其中三個更容易被念錯的成語說說。
羽扇綸(guān)巾
怎麼樣,您有沒有把這個成語的「綸」字誤讀為(lún)呢?讀錯的比例肯定是非常高的。
「綸」字在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裡解作,「青絲綬也。從糸侖聲。古還切」,也就是絲帶,其中「古還切」是說「綸」字的發音。
顧名思義,綸巾就是青絲帶做的頭巾,古時候也叫「諸葛巾」,出自諸葛亮的形象。在《三國演義》第八回裡,有這樣一段話,「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喜歡宋詞的同學應該不會念錯「羽扇綸巾」這個成語,因為白話注釋的書裡有注音。我們知道,「羽扇綸巾」出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中寫道,「遙想公瑾當,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公瑾是三國時代大名鼎鼎的周瑜的字,周瑜的風流倜儻、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如今人們已經不戴絲帶頭巾了,所以「綸」字在生活中通常還讀(lún)。
《禮記·緇衣》有言,「王言如絲,其出如綸(lún)」,用作「絲綸」時,「綸」字指的是比絲稍粗的絲線。除非讀到成語「羽扇綸巾」或者在其他古書中見到「綸巾」二字,「綸」字才讀另一個音。
踟躕(chíchú)不前
這個成語不常用,即便是文科生也往往會讀錯,要麼念作(zhízhú),要麼念作(zhí chú)。主要原因是該成語還有孿生詞,意思相近,寫法不同,如「踟躇(chí chú)」,「躑躅(zhí zhú)不前」,「躊躇(chóu chú)不前」,乍一看讓人眼花繚亂。所以「踟躕不前」讀錯很正常。
「踟躕」一詞指的是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成語「踟躕不前」的意思也是這樣。
這個成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詩經》,其中《邶風·靜女》寫道,「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通常被認為是以男子口吻寫的情詩。
此外,漢樂府《陌上桑》中也有一句,「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古文中也寫作「踟躇」。
心寬體胖
這個成語比較常見,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胖」讀「盤」,也不是肥胖的意思。
《說文解字》中,「胖」字解作「半體肉也,一曰廣肉」,注釋裡又說,「胖之言般(pán)也。般,大也」。「胖」字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時用的半片肉,引申為肥胖之義,讀「盤」時有安泰、舒適的意思。
「心寬體胖」出自《禮記·大學》,原文是,「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心胸寬廣,身體也就舒泰。
然而,漢字就是這麼好玩。既然精神狀態好,身體也舒服,食慾當然也差不了,接下來多半就會長胖。所以「心寬體胖」的「胖」字雖然讀音和含義都另有解釋,但最終狀態似乎也可以解作肥胖的「胖」。
也許不久的將來,類似這種字的讀音會被統一,不再沿用不常用的讀音。據說古詩裡的「斜」字已經被某些教材強行規範了。
結語:
文中解釋的3個成語,能讀對2個的人,可能就是學文科的,或者語文比較好。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讀錯也無所謂,或許人家的強項是理科。
比如之前有一件事被吵得沸沸揚揚,北大校長念錯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裡的「鴻鵠」倆字,被很多網友質疑。其實這是求全責備,因為這位校長是個頗有建樹的老化學家,讀錯兩個字絲毫不影響他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