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語文老師來說,什麼都可以失去,唯獨不能失去一顆童心。童心即是詩心,有了童心我們就有了一雙童眼。有了一雙童眼,我們的世界就會充滿童趣。
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除了要有一顆詩心,還需要有一顆童心。有了詩心,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充滿詩意。而有了童心,我們的世界就充滿童趣。用童眼看世界,世界都是詩意的。
藝術家之所以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力,就是因為藝術家都有一顆童心。每個人不可能成為藝術家,但是每一個人可以有一顆童心。有了這一顆童心,我們的人生才會有詩意。有了這顆童心,老師的人生才是詩意的人生。
許多老師之所以產生職業倦怠,就是因為他們早早地就失去了童心。人沒有老,心已經蒼老。
童心就是初心,就是本心。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對我們都是那樣美好,我們睜大眼睛,好奇地看這個世界。我們總是要問一個為什麼,總想探尋世界的奧秘。我們的內心就像一塊白紙,潔白無瑕,純潔天真。所以,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李贄才提倡童心說。
有了童心,我們能夠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美,在別人不能體驗的事物中體驗到豐富的東西;有了童心,我們的心靈就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到大自然的人性,靈性;有了童心,我們就可以在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上看到生命,我們就可以在沒有感情的事物中感受到感情;有了童心,我們就會敞開心靈與大自然對話交流,有了童心,我們的心胸是博大的,寬廣的。我們的世界是詩意的,我們的人生也是詩意的!
童年的我們總是把世界看得那樣美好,我們總是把人看的是那樣善良。看到別人受苦,我們就想傾盡全力想去幫助,我們總是用一顆童心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長大後我們之所以那樣懷念自己的童年時光,多一半的原因是我們在懷念童年的那顆童心。
藝術家作家之所以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顆童心。他們的心靈總是敞開的,向大自然,向社會。他們總能夠接受來自社會人生的一切信息。所以,儘管他們在生活中是獨處的,但是,他們的內心永遠不會孤獨,即使是孤獨寂寞,藝術家的孤獨寂寞也是富有詩意的,我們稱之為詩意的孤獨。
作為一個老師,特別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本來就是充滿詩意的,文本中有詩意,孩子們的生活中有詩意,那一雙雙童真的眸子裡有詩,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上寫滿詩,那一聲聲親切的問候中帶有詩的感情色彩。
我們面對著童真的孩子,面對著那些純潔的,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我們要用一顆童心去看他們,去體諒他們,去理解他們。把每個孩子當作一首詩歌來閱讀,當作一篇散文來閱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他們達成一片,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田。我們唯有用童真的眼睛去看孩子,用一顆童心去愛孩子,我們的教育才能既有教又有育。
我們有了童心,我們才能把一切看成是有趣的,是神秘的。面對著每一個漢字,面對著那些生字詞,我們不能僅僅把他們當作一個沒有生命的字,而應該看作是一個生命的個體。我們只有把字當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我們把它當作有靈性的個體看待,那麼,我們的學習將是充滿樂趣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也敞開心靈,不僅僅接納語言文字,更要接納語言文字背後的東西。
同樣,教學也是一樣,我們領著孩子們一起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驛站,欣賞每一處的風景 ,用心靈感受每一個跳動的音符,語文教學就是要用一顆童心讓學生品味語言,在平常的語言中咂出味道來。我們只有從語言中咂摸出味道,我們才能透過語言看到人,我們才能真正從中獲得我們需要的東西。
靜待花開,靜待的過程,就是我們享受的過程。我們要拋棄名利心,拋棄功利心。名利儘管能夠給我們帶來某種享受,但是,如果我們僅僅為了名利而忘了體驗真實自然的人生,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成為名利的奴隸。
如果我們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本初之心,如果我們的老師只是為了名利教學,他們沒有享受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快樂,感受不到做教師給他們帶來的享受。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透支了學生,也透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