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遠東戰船發展史:不朽的「中式帆船」

2020-12-11 戰爭事典

在西方著作中,描述中國甚至整個東亞船隻最常用的一個詞是「junk」,指的是「中國式平底帆船」。為什麼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呢?可能是源於西方人對「艦」或者「船」中文讀音的英文轉譯,而且很可能源於對四川方言讀音的轉譯。不管如何,從1555年開始,英文便這麼用這一單詞。令人尷尬的是,至少在英語中,「junk」的主要含義是「垃圾」,含有貶義。因此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在某種程度上還暗含著認為亞洲船隻的技術要低於西方的意味——即便明代航海家曾經遠航並抵達過非洲,都沒能消除甚至削弱這種偏見。實際上,中國船隻在許多方面要遠遠領先於歐洲,比如中式帆船很早就採用了水密艙、平衡舵,以及竹條加強過的帆幕(也就是將竹條呈橫向安置在帆幕上,並令其互相平行),這些新技術在很久之後才能在西方船舶上面見到。

如果某人決定建造一艘中式帆船,那麼至少在起步階段是不會遇到任何難題的。因為很久以前,中式帆船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先民們早已經因地制宜,完成了不同船型的基本設計。對後人而言,進行一些微小的修改以滿足特定需求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更改基本設計。而且,雖然中式帆船根據造船地點的不同,在船型和尺寸上有所變化,但建造的流程幾乎是固定不變的,本文將要介紹的各種中國風帆戰船也是如此。

(上圖)明初大運河上的一艘運載穀物的貨船。參與鄱陽湖水戰的一些戰船就很可能是這樣的

建造中式帆船,最初的操作主要是將平木板(作為船底)並排擺在地上,中間再擺上一條龍骨,再用鍛鐵製作的雙頭鉚釘將它們固定在一起。木板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後,根據船體的長度和所需結構的強度,按照適當的間隔,將橫向隔板(其實就是艙壁)或肋條放置在底板上的適當位置,每個都以相同的方式固定。由於當時還沒有科學工具,造船工匠只能使用木匠的墨斗和繩子,憑藉經驗,精心將船體的側板和腰梁切割成合適的形狀。

切割完成後,將側板放到合適的位置,再使船向一側傾斜,將其釘在隔板上。側板釘完之後,下一道工序是上甲板梁。甲板梁通常由硬木製成,放在所有艙壁的上方,它們的兩端可以塞入最頂層的木甲板中。接下來,還要在已經造好的船體內安裝木製框架。這些框架由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部件組成,再用粗釘子連接起來。按照中國的傳統,船首和船尾的建造方式大致相同。當船體完成時,就開始安裝甲板。最後,還要進行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填補船體縫隙。通常使用石灰和木油的混合物作為填縫劑。這種填縫劑在大約48小時內會硬化變白,可以加固船體並起到防水的效果。

在宋元時期,承擔海運業務的商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柬埔寨吳哥窟甚至有一幅淺浮雕上出現了中式帆船的形象,據考古研究,這幅浮雕很有可能雕刻於1185年。蒙古人的海軍四處徵討的時候,也用類似船隻充當了軍艦。日本現存的、反映元朝東徵的畫作中也出現了中式帆船。這表明,蒙古人在1274年和1281年遠徵日本的行動中使用過它們。

1275年至1292年間居住在中國的馬可·波羅,記錄了更多關於中式帆船的細節。儘管中式帆船上有很多新奇的設備,但馬可·波羅最感興趣的還是建有小木屋的甲板、一個運轉良好的方向舵以及四根桅杆。當他看到中國的大型帆船還設有防水隔艙的時候,就更感到興奮了。這些都是在當時的歐洲船隻上見不到的。馬可·波羅寫道:「有了防水隔艙,即便這艘船發生意外,比如撞到暗礁上,或是被尋找食物的鯨魚撞擊,甚至它的某些部分淹沒在水中……水還是不能從一個隔艙流到另一個隔艙,從而確保了船的安全。」

中國還有一種名為「沙船」的帆船,也是可以航海的。馬可·波羅寫道:「因為它們的底部平坦而寬闊,因此可以在淺灘上航行,還可以在沙洲附近停泊。實際上,它們總是在布滿沙洲的小港灣和避風港中出沒,卻從未擱淺過。」

船槳、風帆、方向舵和錨

許多類型的中國古代船隻(囊括軍用和民用)都有一個重要特徵——使用一種被稱為「櫓」的船槳。古代朝鮮和日本船隻也是如此。「櫓」與傳統的西方船槳完全不同,它並不需要直接伸入水中划水,而是按照一種類似螺旋槳的原理進行操作。「櫓」的下部類似「槳葉」,通常由闊葉硬木製成,槳葉又固定在一根手柄或者說「槳杆」上,再用一條繩子將櫓固定在船上:繩子的一端系在槳杆上,另一端系在甲板上的環形螺栓上。此外,通常還要在靠近櫓平衡點的地方設一個支點。在這支點處再系上一條繩子,這樣既減輕了操作槳葉的負擔,又能在移動時確保其處於正確的角度。通過拉拽這條繩子可以控制槳葉進入「順槳」狀態。與西方的普遍做法相反,中國船隻從不以增加船槳數量的方式來增強動力,而是派更多的人手去操縱櫓。

一些在海上行駛的中式帆船以風力作為主要動力。中式帆船裝備的特有風帆被稱為「平衡式梯形斜帆」,其中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帆幕位於桅杆之前。雖然船帆的具體設計取決於特定區域的傳統和環境,但基本結構在各地都是一樣的。其最大特徵是將竹條平衡橫向安置在帆幕上,以橫向加強。竹製橫條的兩端固定在從橫析向下懸吊的帆幕緣索上,構成一個升降自如的帆架結構。

(上圖)《武備志》中的沙船。注意這艘戰船的船頭裝有一門小型火炮

帆幕織物用繩索編結在帆架的周邊和每根竹條上,使帆幕極為平整,收到最佳的受風效果。平衡式梯形斜帆的一些特性在戰爭中具有優勢。比如,由於有橫向的加強材料,而且每根橫條的間隔不大,因此對帆幕的強度要求不高,竹葉和其他植物葉子都可以編織成帆幕,不像其他國家那樣,船帆一定要用強度比較高的織物來做;這種帆架結構還可以防止帆幕被撕裂,而且即使帆幕上有一些破洞,也仍舊可以收到良好的受風效果;士兵還可以利用竹條爬上桅杆,躲在桅杆瞭望臺中並將炸彈扔到敵軍戰船的甲板上。

1100年左右,一名觀察者記錄下中式帆船對風力的使用情況:

他們的桅杆呈梯形,非常穩固,船帆在桅杆旁邊高高揚起。帆的一邊靠近桅杆,就好像屋門一樣裝在鉸鏈上。帆是由蓆子製成的,在海上,它們不僅可以利用來自船尾的風,還可以利用由陸地吹向海面的風……但如果風從船的正前方吹來,他們就暫且拋錨停泊。

中式帆船配有艉柱船舵用於轉向。儘管有些船舵的體積非常大,但其平衡性都很好。中式帆船的船錨看起來非常簡陋,通常僅由一塊石頭穿過一塊木頭製成,但非常有效。

本文摘《戰爭事典054》

相關焦點

  • 海上之夢:中國古代戰船史話
    陸遊詩句有「樓船夜雪瓜洲渡」, 詩句「樓船」本是中國古代的大型戰船,是對古代戰船的泛指。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戰爭形式有步戰、車戰、騎兵作戰,或各兵種混合編隊聯合作戰等等,更少不了水軍,利用戰船進行水上作戰。
  • 遠東百貨發展史
    一、開拓時期遠東集團創始人徐有庠本為江蘇人,少年時期便常運送棉花、雜糧至上海銷售,後在上海創業,成立同茂花糧行、同牲泰機器榨油廠、惠民植物油廠、大同棉業公司等。1942年徐有庠創立遠東織造公司生產洋房牌內衣,銷售全國。1949年他將遠東織造公司部份設備及原料攜帶來臺,在板橋設立遠東針織廠,繼續產銷針織品業務。
  • 如果中式木帆船文化滅絕,不是社會沒有需求,而是不給它空間
    懂帆、懂船的人,都知道中國帆船在歷史上是最厲害的!說起我與中式帆船的結緣,就要回到80年代,我跟中式帆船的兩次「較量」。那個年代,中國還比較窮,香港的帆船都是木製的,船身破破爛爛,帆上打滿補丁。但是這個問卷收回來的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我才知道中式帆船原來是一個師徒手口相傳的文化。裡頭還有當地的方言俚語,比如說,我們同一件東西,在不同的地方叫法都不一樣,很多字甚至沒法寫出來。中式帆船不像中式建築,沒有遇到像梁思成這樣的大師去做整理,所以這方面的記載基本上空白一片。
  • 古代帆船靠風航行,遇到逆風還能走麼?
    在古代,船的主要動力來源,就是風;順風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帆船能夠快速前進,那麼當風向是側風或者逆風時,帆船如何前進呢?古代帆船的動力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風,一個是人力。順風或者偏風的時候,升起帆即可航行,如果遇到逆風,就降下帆找避風港停下來。人力是在無風的時候作為動力保持航行的。所以逆風條件下,帆船無法前行,即使人力也不可改變。
  • 《戰神》系列中的希臘神話元素(七十六):古希臘戰船
    這艘船兩頭翹起,船底帶划槳,形似古希臘戰船。在古希臘神話中,最為著名的一艘戰船出自於英雄伊阿宋尋找金羊毛的傳說中,這艘船的名字是「阿爾戈號」。為了從科奇斯國王埃厄忒斯手中取回金羊毛,伊阿宋需要一艘能渡過大海的船,女神雅典娜幫助他完成了阿爾戈號。船身是用浸在水中也不爛的堅木所造,船首安裝的木板來自會說話的多多那聖樹,船上有五十把船槳。
  • 日本撈出3艘中國古代戰船,發現千古秘密,難怪忽必烈沒能滅日本
    日本撈出3艘中國古代戰船想想也是,要是忽必烈的戰役勝利了,元朝鐵騎徵服了日本,那應該就不會發生近代以來日本對我國的戰爭了。上個世紀末,日本在他們的海域中撈出了3艘中國古代戰船的殘骸,經過研究,專家一致認為,這應該是元代的戰船。
  •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   西安網訊:中國鐵器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無論是生活用品中的燭臺、香爐,剪刀,還是兵器類的鐵劍、鐵槍頭,都見證了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展
  • 青島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籤署2項帆船運動國際交流備忘錄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當地時間12日上午,青島市與俄羅斯七英尺俱樂部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進一步促進和加強青島和符拉迪沃斯託克在帆船運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地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帆船國際交流和賽事培訓的平臺。
  • 史料查閱:古代計數發展史
    內容:四年級上冊第21頁「你知道嗎」---算籌教學目標:1、通過古代計數發展史的介紹
  • 中式古代書房家具的種類有哪些?
    中式古代家具是一種傳統中國文化的體現,其具體包括一是有收藏價值的舊式家具,二是現代仿造明清時代的家具。今天小編就要說的是中式古代書房家具的種類都有哪些?給大家帶來傳統的中式風格的書房家具設計,希望各位能對古代的書房家具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中國古代的精湛造船技藝:精緻的構造和優良的性能
    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廣州起航的航海帆船已可以到達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亞丁港。 唐代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經南洋、西亞和東非,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設有專門從事航海貿易的市舶司,每年進入廣州港的海船約4000艘。
  • 王者破浪對決中的戰船 解鎖吳地艨艟的身世之謎
    「艨艟」是中國古代代表性的戰船之一,以高航速來進行衝撞攻擊。在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中,孫吳正是依靠艨艟鬥艦被來實施火攻,最終獲得勝利,可謂功勞赫赫。 妲己寶寶帶大家一起漲知識~ 歷史源流 三國中的「艨艟」 01 激流勇進,突進無前 艨艟是中國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戰船,又被稱為艨衝、蒙衝。它的船形狹長,機動性強,用生牛皮包裹船身防禦,專用以突擊敵方船隻。
  • 1661臺灣船園區,安平最新木造臺灣成功號,17世紀大帆船
    臺南安平全新景點1661臺灣船園區成功號,園方打造出全木造的古代帆船「臺灣成功號」,紅色混搭黑色船身,吸引許多遊客來踩點,另外離這不遠的德陽艦及漁光島,也是臺南安平附近很熱門的打卡景點喔臺灣船園區就在德陽艦的旁邊並有很大停車場,而木造的大帆船很好找,因為紅黑混搭十分搶眼,小兔是一路從安平玩過來,搭完四草亞馬遜方舟,吃完豆花和拍完大魚祝福,最後再繞到學甲拍蜀葵花。
  • 不可或缺中國古代發展史
    今天北京聚師網便為大家帶來了教招考試中不可或缺的中國古代發展史。教招中國古代發展史之夏朝教招中國古代發展史之周朝往下便是周朝,周朝至周幽王時期被迫遷都,周朝至此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教招中國古代發展史之隋唐到了隋唐時期國家開設了六學二館,採取分科教學,同時變更人才選拔制度,採取科舉制為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科舉制的產生
  • 木板船,是早期的海上交通工具,那它的發展史你知道嗎?
    古埃及人造木板船的技術是承襲和發展了古代綑紮紙莎草船的方法以搭接和綑紮為主,繩索的運用十分巧妙。最大的船能承載700噸貨。這時船上的槳和帆也有所發展。船槳加長,船舷上有固定的槳座;船尾當舵用的長槳也設有固定架支持。
  • 中式古典燈具詳述,讓我們「找到」古代的家
    今天我們就跟隨廣州裝修公司來「找到」我們古代的家,看看中式古代燈具詳述。中式古典燈具在式樣上盡顯一種返璞歸真的氣質,在簡單中透著風雅。其林林總總的造型並非不著邊際地隨意而來,而是蘊涵著璀璨的中國傳統文化,讓人產生無限聯想。「荷塘月色」、「蝶戀花」、「雨霖鈴」、「妙筆生花」、「扭轉乾坤」。
  • 廣州帆船衝浪哪裡好玩?深圳大鵬灣帆船攻略
    帆船是親民的運動。  項目解讀  帆船  海洋是大自然的頭號成員,海上的體育項目當然不容忽視。帆船起源於古代的荷蘭,借著當地的地勢低,運河開鑿得多,人們普遍使用小帆船運輸或捕魚。1900年第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帆船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它是一項集競技、娛樂、觀賞、探險於一體的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員駕駛帆船,比賽速度。在風雲莫測、氣象、水文條件的不斷變化中迎風鬥浪。
  • 三國英雄畫戰船,秦淮八豔馬湘蘭來點評
    三國聯合創夢工廠極速前進第二季第一集三國英雄畫戰船,秦淮八豔馬湘蘭來點評(夜遊秦淮河幽蘭畫館第一場)各位好,我是諸葛明亮馬湘蘭:「孫權,你這畫的是東吳的戰船嗎? 」孫權:「馬老師,這戰船也是戰爭的一部分,可以畫吧?」馬湘蘭:「孫權,戰船是可以表現戰爭,不過,你畫的轉船比例不對,你看,人畫的這麼大,船就顯得小了,要表現戰船的氣勢,就要畫遠一點,人是看不清楚的。」
  • 用一艘破帆船戲耍英國皇家海軍,這個男人我願稱他為「海賊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的炮口擊沉了無數艘德意志帝國皇家海軍的戰船。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的失敗後一蹶不振。屬於德國海軍的榮耀淪為英國人口中的笑柄。為了反擊英國海軍,德國海軍少校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伯爵一艘老舊的帆式戰船偽裝成商船,決心找一找英國人的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