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網絡平臺小程序、問卷調查末尾,總有一些抽獎活動能吸引你的眼球。通常是一個大轉盤上面有各式各樣的獎品,例如最新款的手機、100塊錢話費、20塊錢微信紅包、50萬保險額度、800元掃地機器人優惠券等,當然還有「謝謝惠顧」。
如果你有很多次類似的抽獎經歷,你會發現幸運女神竟然每次都會眷顧你,雖然離新款手機、現金大獎還有距離,但保險額度、大額優惠券等是「逢抽必中」,天上掉的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逢抽必中」套路深
市民講述網絡「抽獎」騙局
安徽合肥市民饒先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抽獎連結,而且「逢抽必中」。
饒先生:一般是在做問卷調查裡面,最後都會附帶一個抽獎,之前會點進去看一下,但是發現每次都是幾百塊錢代金券或者讓你進行投資的代金券,覺得挺忽悠人的,後來就沒有打開過了。
某問卷調查軟體的抽獎系統
安徽銅陵市民陳女士也遭遇過網絡抽獎的騙局:「我上次在網上抽獎,抽到了一個大額的現金券,可以去買一個電子產品,我也在網上看了那個電子產品,的確還蠻貴的,然後我就用了這個現金券,我覺得非常划算。拿到貨之後,我發現貨不對版,跟我在網上看到的根本不一樣,而且它也不是正版,所以我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某問卷調查軟體的抽獎系統
陳女士認為,所謂的網絡抽獎不過是變相售賣營銷,是一種誘導消費者為偽劣產品買單的惡劣行為。
陳女士:我覺得現在網上這種套路實在太多了,而且我身邊的朋友也都遇到過,好像大家都上過這個當。大家以後看的時候一定要多個心眼,也不要貪小便宜,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貪小便宜會吃大虧的。
黑龍江的趙先生經歷有所不同,他中的獎是一個免費可定製杯子,但需要付郵費,結果東西到手後一查,他發現網絡上同類產品的價格和他付的郵費價格基本一樣,而且包郵。
趙先生:我覺得自己被這個平臺欺騙了,它通過一種「免費送,但消費者付郵費」這樣一種營銷策略,讓你來買這個杯子,我認為這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某問卷調查軟體的抽獎系統
技術人員:抽獎實際上都是設定好的
有過類似程序開發經驗的安徽合肥某公司技術人員李先生介紹,抽獎軟體的開發非常簡單,有固定的模板,獎品的內容、中獎的機率都可以後臺操作。讓消費者看似與大獎擦肩而過,實際上都是設定好的,甚至可以「指哪打哪」。
李先生:比如本次抽獎,我不希望有人抽中現金或者抽中實物獎品,我可以把現金、實物獎品概率設為0,我如果只希望有人抽中優惠券,我就把抽中優惠券的概率設置成100%,就可以了。我們配置完成之後,會生成一個連結,然後把這個連結投出去,真正的用戶點擊這個連結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抽獎,不管是大轉盤,還是其他形式的抽獎,你點擊抽獎的時候,只會抽到優惠券或者我設計的其他獎項。
李先生告訴中國之聲記者,大部分抽獎其實就是商家的一種營銷行為,開發公司和商家有返利協議。好一點的是商家的促銷活動,送給消費者優惠券,確實會有一些減免優惠,差一點的可能就是單純的廣告,甚至詐騙。
技術人員:某一個商家或者某一個品牌需要我給推廣的時候,我把這個獎項設置成這個商家的一個抵用券,消費者拿到抵用券去商家購買東西後,這個商家會給我們這樣一個抽獎平臺進行返利。
記者:會不會有人抽中這個大獎?
技術人員:看我們想不想讓他抽中,如果我們不想他抽中,就永遠抽不中。
填完問卷調查後的抽獎頁面
專家:建議消費者選擇值得信賴的大平臺
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邱寶昌介紹,這種以抽獎之名行營銷之實的行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誤導消費者,把消費者引流到了別的平臺,如果消費者發生購買行為,產品質量和售後難以保證。
邱寶昌:跳轉到不知名的平臺消費後會出現一些問題,消費者可能會遇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不合格的產品,或者一些假冒偽劣的商品,包括其售後是否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比如退換貨的相關規定等。
圖片來自網絡
邱寶昌建議消費者選擇值得信賴的大平臺進行消費購物,不要貪圖便宜。如果消費者被引流到其他平臺後發生消費糾紛,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網絡監管部門等部門進行投訴和舉報。
邱寶昌:如果他們銷售的商品是假冒偽劣的,是不符合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相關規定的,消費者可以向消費者保護組織、市場監管部門、網絡監管部門去投訴他們,由他們進行調解查處。我們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要在自己認可、了解的平臺上購買所需的商品。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監製/李浙 主編/孫雪
總臺央廣記者/常亞飛
編輯/武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