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爾濱女童遭性侵的事件一直牽動著廣大父母的心。大家在對涉案男子卑劣行徑譴責的同時也不免有些擔心:在如此嘈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很難辨別那些潛在的危險,而孩子強烈的好奇心以及相關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缺乏,便像一顆定時炸彈般懸在每一個家長的心頭。這也讓孩子的安全教育問題又一次被擺在了我們面前:到底該如何做好家庭安全教育呢?這裡總結了一些經驗和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
事件中的受害女童是在奶奶不在家的時候被「熟人」男子領走的。再看看過往的案例,熟人作案並不在少數,因此我們常說的「別理陌生人」似乎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個人認為,小朋友是很難具備對於複雜風險的判斷能力的,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也沒有辦法列舉出所有的可能場景(即使真的全都列出了,小朋友也不一定能理解或者記住)。所以,家長們在儘可能多的去補充完善安全教育漏洞的同時,也要抓好重點,至少保證孩子具備一些最基本的防護能力。這裡收集了教育部關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基礎能力的建議,給到大家做個參考:
3至4歲:
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事;
在公共場所走失時,能向警察或有關人員說出自己和家長的名字、電話號碼等簡單信息。
4至5歲:
知道在公共場合不遠離成人的視線單獨活動;
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誌、能遵守安全規則;
運動時能主動躲避危險;
知道簡單的求助方式。
5-6歲:
未經大人允許不給陌生人開門;
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
運動時能注意安全,不給他人造成危險;
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災知識。
總體來看,類似性侵幼童這種事件畢竟是少數,我們經常要面對的還是日常活動中的磕磕碰碰。因此,除了要關注一些「重大風險」外,我們還要做好基礎安全意識的培養。對於基礎安全意識的培養,主要還是把功夫下在平時,首先要求家長必須要有敏感的風險意識,能夠第一時間反應出風險所在,然後通過日常活動中的反覆說明和提醒,不斷強化小朋友的記憶,逐步形成安全意識。
以下是一些兒童常見的受傷場景,列在這裡,給大家提個醒:
在遊戲中磕碰
從床上摔下來
把小物體放到嘴裡
被尖銳物體扎傷
燙傷包括飲食、開水等
將繩子等套在脖子上
從樓梯上摔落
被各種小動物上咬傷
另外,在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各位家長,大家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去看待身邊的危險。我舉一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大家可能更有感觸。我的一個同事,家裡的開水壺一直放在桌子上面,孩子小的時候夠不到,因此也一直沒有在意。後來,孩子慢慢長大,學會爬椅子了,結果碰倒了水壺造成了燙傷。每每聊起這個事情,同事都是後悔不已,總覺得孩子還小,應該夠不到,而忽略了,所謂的安全與危險之間其實是可能隨時轉化的。
充分利用小朋友對於繪本濃厚的興趣,可以尋找一些適合小朋友的安全知識繪本,比如《幼兒安全百科繪本故事叢書》《媽媽請不要為我擔心》等,通過輕鬆的故事形式,來幫助小朋友樹立基本的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繪本講完後,我們還可以通過跟孩子互動的形式,溫習繪本中講過的內容,通過 「講、問、答」的不斷循環,來鞏固安全知識。
小朋友還太小,不適合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孩子們也容易產生反感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把教育內容融入到遊戲中,通過模擬場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幫助小朋友學習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往往更能事半功倍。比如進行一些模擬類的遊戲,可以讓小朋友扮演消防員,讓家裡的各種毛絨玩具扮演其他小朋友,然後擺放一些消防有關的道具和圖片,比如毛巾、水等實物;滅火器具、消防車等圖片,模擬一種火災現場的感覺。同時,過程中還可以帶小朋友去實地看看安全逃生通道、防火門、救援通道等,加深他們的印象。
孩子的心理還不成熟,遇到事情常常不知所措,甚至因為大人的威脅或者欺騙,而沒有將情況告知給父母或老師,最終導致傷害的持續、多次發生。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很多案例也是在家長發現異常後,多次詢問,才發現的問題。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遇事兒都跟家長講的習慣。而家長也要留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發現異常。同時,做好日常的溝通,多引導孩子講講自己的事兒,增進親子感情的同時,也能及時了解孩子心理、生理的發展情況,儘早發現問題。
以上就是關於家庭安全教育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同樣愛娃的你!
我是,一個希望跟你一起分享育兒心得的普通媽媽,期待你的關注,也更希望能夠得到你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