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適用於所有行業,大到國家治理,小到企業發展。而對於書法來說,規矩、法度亦同等重要——沒有規矩的書法,絕對不是好書法。帶著「規矩」一詞,開始今天的文章:張懷瓘《書法用筆十法》之六「邪真失則」。
邪真失則:邪即非正;真即正;失則即失去法則。難道正和非正便失去法則?好像不對,看來單從字面上解釋很難理解。
我們來看張懷瓘對這個詞的注釋:「謂落筆結字分寸點畫之法須依位次。」Oh my God!看完注釋更亂了,這哪裡是注釋,就是讓人更加懵圈的文字。別急,這段注釋是原文尚未斷句,當然看起來有點蒙圈了。
我們先為注釋斷句:謂落筆、結字、分寸、點畫之法,須依位、次。這樣一來,似乎有點明白了,是說「邪真失則」乃結字點畫分寸之法。
但是,若按照慣性思維,前面幾個詞的排序是不準的,應該落筆先,點畫後,分寸在後,結字最後才正確——只有落筆才會產生點畫,而點畫的分寸決定結字的差異。為何沒有按照慣性思維排序?其實,這就是古漢語和白話的區別。
不過,換一種方法為注釋斷句,可能會有另外一種解釋:謂落筆結字、分寸點畫之法,須依位、次——是點畫分寸法則,這個法則決定落筆結字的不同。
然而,將兩種斷句進行比對,無論是多標點,還是少標點說的都是點畫分寸和結字落筆。因此可以說,兩種都是正確的。
前半句注釋我們理解了,那麼,最後的「須依位、次」是啥意思呢?其實,這就是張懷瓘為「結字分寸點畫之法」給出的標準,或者說是方法。位即位置;次即順序。就是說,分出一字之中筆畫、部首的主次。
通過上述的論證,我們從中可以得出「邪真失則」的大意:落筆結字,安排要有分寸,必須分出字中的次第,不能失去法度。至於「邪真」二字,我想,張懷瓘說的便是主次。
那麼,「邪真失則」在書法中是否真的存在嗎?的確存在。我們來看下圖「書法」二字(楷書為智永所寫,行書為米芾所寫):
「書」字中有8個橫畫,有8種長短不同,唯獨第二橫最長——這便是筆畫的長短之分,亦可謂主次之分;「法」字是由「氵、去」組成,「氵」佔的位置較小,「去」佔的位置較大——這便是偏旁部首的大小之別,亦可謂主次之別。
米芾行書「書法」二字,就書寫速度來說,要快於智永的楷書。但是,筆畫長短之分,偏旁部首的主次之別依舊清晰可見。
會不會是只有楷書、行書是這樣,其它字體並不這樣?非也,其它字體也一樣。無論是篆書還是隸書皆如此,即便是簡化到極致的草書也有長短主次之別,我們來看下圖:
「書」字雖簡化到只有橫縱各一筆,依舊可見主次之分:橫向為主,縱向為次;「法」字左側「氵」簡化成「有點方為水」,但與右側「去」的大小比例依舊明顯:左為次,右為主。
其實,對於漢字中長短、大小,不要說是書法家,凡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一字之中筆畫有長短之分,偏旁部首有主次之別。知道,為何很多人還表示不解呢?原因便是,我們把「邪真失則」一詞想的太玄,根本沒聯想到長短、主次而已。
之所以開頭引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因為長短之分、主次之別便是落筆結字的規矩。而這種規矩,所有學書人都必須遵循,一旦違背,寫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是書法。最後,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道理:書法筆畫拒絕長短雷同,偏旁部首拒絕大小一樣。
好了,「邪真失則」就解讀到這,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此激勵我不斷進步。下一講:《用筆十法》之七——射空玲瓏。
本文由二小書法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