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心法也,法者,規範禮節也。
書法,書道……乃書中運筆,氣韻,神韻也。
書法可以通過字,人神合一,集大成者也。大成教育之技藝,通天通地通人,謂之君子四藝之一。
上層書法,教育人心和道德,氣通人物和身心,系統之力發於一技,宏觀之勢出於一筆。下層書法,只在一筆一划,只在統一規範,終其一生大多複製,大多模仿,未有創新和個性。此與生命大成遠矣。
書法的核心—道體與人心
(王一寬先生)
(音頻播放,附上文字稿,供大家學習參考)
書法概念的出現啊,本於一部書法理論文章叫做趙壹的《非草書》,那麼這篇文章的出現,是標誌著中國書法的開始,意義在於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中國文化裡面佔有一席之地。
那麼在東漢末年,也就是說在我們整個漢朝的最末期的時候,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書法的概念?
任何一門藝術啊,它的實際一定是和理論相配,陰陽相合在一起,才成為完善和完備。所以在東漢末年,我們第一篇書法理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法藝術的確立。
因為我們知道歷史往前追溯的話,中國最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幾千年前,公元前幾千年前我們都尚且有這樣的文字的出現,那麼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確立書法的概念呢?
那麼我們知道啊,到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他通過李斯做了一個政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特別奇妙的一點就是秦始皇,李斯統一中國文字之後所形成的小篆呈現的狀態啊,我們看一下:
秦國的政策,它是以法家為主要的一個政策手段的,所以全國上下它的立法他的這種法律的嚴謹程度是非常高的。我們在文字裡面也可以看到是社會上的政治氣息以及生活氣息,我們通過李斯的小篆能夠看到,所有的筆畫形態都承現出一體性的這種細長條的形態,那麼很多筆畫的起筆收筆都是接近於圓形的形態,並且整個字的結構和節體形態也都是偏瘦長的,這就是同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這種拘束感有關係。
那麼我們注意,這是從我們文化歷史上來說,第一次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專門有意識的在文字上做一些功課。比如說李斯,他將六國文字改成了小篆。歷史上文獻記載的原文是增刪大篆,籀就是有一些大篆的文字,像甲骨文、金文,有一些筆畫特別的簡單,他去增加一些筆畫,那麼還有很多大篆文字,他是比較複雜的,就把一些筆畫變成少一些,減少文字節省筆畫。所以最後像我們看到的這種字的形態是非常的勻稱的。
但是當劉邦推翻完秦朝之後,整個的國家風氣和國家風度在一點一點的改變,我們看到的西漢時期的文字是這樣子的,這段文字出自於我們知道的海昏侯墓。
我們發現,雖然說是一朝之隔,一代之隔,但是文字呈現的狀態仿佛完全是兩個宇宙,兩個世界。我們看到的秦代的小篆是瘦長的筆畫,形態是圓形的,那麼我們看到的西漢這個文字,是寬扁形的。
字的結構體是向左右兩側開張,而不像秦國時的小篆是往中間收攏的。那麼包括在一些筆畫形態上,比如說我們看到的「上」的下面的那個橫筆,包括「再」的那個橫筆,還有很多的撇筆的形態,甚至那筆的形態,都出現了方稜方角的這種刻意的一個使用和書寫。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政治氣息裡面,包括國家文化裡面體會到這樣的一種變化,因為西漢初期建立的時候,用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他對於老百姓更多的政策體現是放鬆,是開放,是解開,像我們在文字裡面看到的左右橫張之勢是非常自由。
那我們對比兩個朝代前後的政治氣息。秦國的政治氣息呢,是拘束,是內斂的。那麼漢代的政治氣息,是開張的,放鬆的,張揚的。實際上一縱一橫兩種文字趨勢,秦國為縱向趨勢,隸書漢代的這個文字為橫向趨勢,就已經預示著中國文字裡面的乾坤陰陽兩個元素的呈現。
那剛才我在這個文字的筆畫形態裡面,也講到了一個細節,就是秦國的文字,是以圓形的筆畫形態為主的。那麼漢代的隸書是以方形的筆畫形態為主的。我們會發現方圓兩種元素,實際上它背後就是乾坤和陰陽兩種元素,在文字的書寫筆畫形態裡面開始嶄露頭角,開始萌芽,開始呈現,開始表達自己。
所以我們知道為什麼東漢晚期會出現書法的概念,因為圓形的筆畫形態以及方形的筆畫形態,在經歷整個漢朝的使用之後,到東漢晚期呈現出一種合流狀態,也就是方圓兩種元素,陰陽兩種元素,乾坤兩種元素開始合一。當方圓兩種筆畫形態元素在文字裡面開始呈現的時候,他就以一種任何比例的形式開始呈現。
曾經在線下課裡面問過很多老師在零和一之間可以劃分多少份吧?我們很多的老師回答都是正無窮,沒錯,在零和一之間,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之間,一實一虛之間,它可以呈現的狀態是非常非常之多的。因為陰陽兩種元素化合的時候,他融合的時候,他不會說像我們簡單的理解說5:5,4:4,4:6,或者是7:3等等。
我們知道他可以以正無窮的形態去呈現,可能是6.235,3.45,3.432等等,只要是數字所能夠表達的,一種呈現它都可以在那種細微的狀態去相互化合。所以在東漢末年,我們現在存留的歷史文獻裡面,看到在當時出現了很多種書體。不過在我們後代看來,保留下來的只有篆、隸、楷、行、草五種大類而已。很多其它的書籍,在那個時代,雖然說形成,但是卻消亡了。
因為我們對於文化的很多認識,會受到一些我們所閱讀所經歷的一些文化理念的限制,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方圓兩種形態,在東漢末年被大量的使用,甚至使用到極致,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書體。那麼我們對於陰陽兩種形態的比較直觀的一個形象上的認識,比如說我們知道的太極陰陽圖、兩魚圖:
這種圖案性的表達就已經呈現出了宇宙,乾坤,陰陽,道體特性的所有的元素,但實際上我們應該把思維再打開,比如說我在發的第二張圖片,你會發現陰陽元素可以以這種方式進行融合和轉化。
就是它不僅可以以平面的形式,也可以以立體的方式,甚至每一個夾角,每一個細微的角度,都可以以這種方式進行相互的轉化和運轉,以及相互的融合。所以我們知道,中國書法的一種呈現,在某種程度來說,就是陰陽乾坤的宇宙道體元素在文字裡面以可視化的形態開始出現。
那麼在東漢末年的這兩種形態的表達到了極致,從而出現了我們早期的書法的概念。我們以上講了書法從道體元素裡面,從陰陽乾坤元素裡面怎麼樣一點點的進入了文字的表達。現在我們把書法的概念進行了一個確立,那麼我們來解析一下書法的概念到底是什麼。
書法的法,我們現在通過文字也都知道,他可能是代表一定的法度規矩,規條規則。那書代表的是書寫,如果連起來去理解的話,可能很簡單很直白,書法就是書寫的方法和規矩。但是只有書寫的方法和規矩,是不足以成為現在我們所講的書法這個概念的,因為包括在我們知道的甲骨文裡面,金文也好等等,它都是有一定的規矩和規範的。那麼,為什麼這個書法的概念在東漢末年開始確立呢?
我們回到趙壹的《非草書》那篇文章裡面,指責的是很多的文人士大夫,他不去好好讀書,而是專門去練字了。所以我們現在講的上學的孩子,不去好好讀書,打遊戲了,或者是看漫畫了,沒有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那為什麼這些文人士大夫要去練這個字呢?就是因為在字裡面出現了一種美感形態,讓這些士大夫們讓這些讀書的人們,覺的練字是非常好的一種美感的享受,就類似於我們現在品茶聽琴讀書一樣。所以書法概念的這個法,實際上是表達美好感受或者視覺美感的這個法度和規則。就是說這個筆畫或者這個字如何寫,才能感覺這個字非常非常的漂亮?
這是書法的最初的是這樣的概念和意義,但同時也是書法最根本的意義。可能有的朋友或者老師覺的不同意了,說這個書法它是很精深的,它是哲學的,它是多高的,那比如說像日本提出了書道的概念。
那麼很多人對於書道這個概念,或者對於書道的這個名稱,認為比書法還要高,甚至比書法還要準確。很多人認為,書道這個概念更精確,更準確的表達了書法的深度內涵。的確如此。但是我也跟很多老師講過,實際上書道這個概念反而證明了日本提出這個概念的時期的末流,就是日本是屬於在書法領域裡面是末流狀態。
我們都知道,黃河的源頭或者長江的源頭並不是滔滔大河,並不是各種瀑布,而是山上的一個小溪,小溪潺潺。但是到了下遊,到了很多地勢險壑的地方,它呈現出一種波瀾壯闊,一瀉千裡的狀態。但是一瀉千裡的波瀾壯闊,它只是在尾端,在末端,在一些特殊的地區才會呈現的狀態,但是它的根源,它的歷史根源,這樣的一個物理的這樣一個來源全部是小溪潺潺。
所以書法的這個法仿佛不是很高的一個概念,它是一個基本方法,表現美感的方法,規矩等等,它反而證明了中國書法概念的提出,證明了中國是書法的祖源地。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書法的這個法的概念,它是追求一種美感形態的表達。所以我們書法概念確立之後,包括魏晉,南北朝,包括唐、宋、元、明,全部都是在追求某種道體的美感、書寫表達的美感。
但是只追求表面形式的美感,或者只追求表面形態的美感,從來都不是中國文化以及道體文化以及上天的道性的哲學意義上的追求。因為表面上的皮相上的東西,它只是一層衣服,我們更關注的是穿衣服的這個人,以及書法的精神實質。
我們看一下東漢蔡邕的一篇書法理論的一個文字。「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裡面的「散」或者是「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性」,全部都是根植於人的,也就是說要有人性的情緒在裡面。不管這種情緒是波濤洶湧的還是靜止安詳的,一定是先有人的情緒,然後把這個人的情緒散出來,展現出來,通過書法表達出。「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
我們會發現,古人對於書法的描述,全部都是跟生命意義有關係的。就是說,在中國古時候書法確立的當時的時期,我們中國的古人已經認識到了書法就是表達生命動態的美感。這種生命動態,我們可以跟舞蹈聯繫起來,跟繪畫聯繫起來,跟武術聯繫起來,同時跟我們的心靈的美感,也是可以聯繫起來的。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心靈狀態也會有他自己的動態的表現。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知道的書法的筆劃形態,我們知道的點、橫、豎、撇、捺,它不是一個單獨的一個形,它這個形,就像我們要穿的這件衣服,要跟我們的肉身相合一,也就是筆化的形態,跟我們的精神實質要合一。「一表一裡,一陰一陽,謂之道」。而且只有我們精神通過這些點劃形態表現出極度美感的時候,我們的這種陰陽和合,這種物我合一,才達到完美的狀態。
所以不管是從我們的歷史文獻也好,還是說從我們的對於書法概念的解析也好,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徵,即是物我合一,或者天人合一。而這種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某種程度的陰陽合一,乾坤合一,體現的是道體的特性以及宇宙所本身具有的一種韻律。那麼我們來看一個字,不同時期的書法家的書寫:
我看到第一個「書」字呢,是蘇東坡的書寫。第二個「書」字,是元代趙孟頫的書寫。第三個「書」字,是明代董其昌的書寫。
那麼這三個「書」字書寫的風格氣息不一樣。我看到蘇東坡的它是有一些傾斜體,是筆劃比較厚重。那麼趙孟頫是比較圓潤、豔美。董其昌的比較瘦硬,比較細挺。但是我們不管這幾個字是哪一個時期書寫的,我們甚至可以找魏晉時期的、南北朝時期的、唐代時期的、隋代時期的、清代時期的,都是同樣的一種寫法。他追求的並不是筆畫表面形態,或者這個字表面形態的改變,追求的是精神氣質的不同,也就是個人氣質的不同。
當然了,個人氣質的不同和當時的時代風氣也有所相關。元朝時期的風氣跟宋代時期的風氣,跟明朝的時期的風氣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會發現同樣的一個字,同樣這些筆畫同樣這種上下結構,但是表達的氣質氣息卻是不同的。這類似於我們接觸三個朋友,有年輕一點的,有年長一點的,有中年的,同樣都是三個中國人,那麼都有鼻子有眼睛,有四肢,有頭髮,都是說的中國話,但是每個人他的年齡段不同,他的氣質不同。那麼讀了書的人和沒有讀書的人,他的氣質也不同,那麼不是三個人的不同在於皮相,而在於三個人所經歷的時間,生命的時間,以及他所能夠獲得的閱歷以及文化的修養。
也就是說,真正人們之間的不同不在於形態上的不同,而在於氣質上的不同。所以中國古人在寫書法的時候,歷朝歷代都沒有斷了文脈、道統的這樣的一個傳承。那麼它可以在讀書文化裡面去涵養自己的氣質。有的人喜歡讀詩詞,他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氣。有的人喜歡讀歷史,他有一種深刻內斂之氣。這些氣質都可以通過文字表現出來,呈現一種莊嚴的,肅穆的狀態,還是出現一種輕易流變的一種狀態。
所以,書法歷朝歷代的傳承不在於形態不同,而在於各個時期的氣質不同。這種狀態在我們當代被徹底的打破了。這種打破並不是一個非常良性的打破,而是一種悲劇性的打破。因為我們知道,在當代這個中國環境下,真正像古人的那種讀書人已經非常非常稀少了。
所以當我們當代中國人不去大量讀書,不去大量了解道統,不去大量的了解天人合一傳統文化裡面的生命的元素的時候,就會怎麼樣呢?就會把自己的視角集中在皮相上形態上,嘗試通過形態和皮相去突破。但實際上,他的這個想法和選擇一產生的時候,他就已經錯了,因為他的方向直接集中在了形態上,也就是皮相上。我們都知道啊,人可以換衣服,我可以今天穿西裝,明天穿運動服,後天穿休閒裝,但是我這個人沒有變,但是當我們集中在形態上,認為只有形態才能代表自己的時候,就類似於現在我們很多的拜金主義以及物質主義一樣,會以形態去定義自己,我穿了西服了,我穿了西裝了,我穿了好的衣服了,我就是高貴的,但是我要穿了,簡裝了,我穿了便衣了,我反而變成了低賤的,這是一種誤區,這也是一種精神的迷失和迷茫。
所以我們看到當代的一些書法呢,往往在形態上去故作很多醜怪的現象。這是我在當代書法裡面截的一張圖片,也是一個書法的「書」字,我們結合前面的董其昌趙孟俯以及蘇東坡的書法,你會發現這個「書」字呢,是刻意歪扭啊,去醜怪之行。類似於一個什麼呢?我們說喝酒呀,達到微醺狀態的時候,可能我們的聊天呀,我們寫書法呀,我們寫文章啊,都會非常的暢快,但是呢,一個人清醒的時候,他卻刻意裝作啊,裝作一種醉態,裝作一種偽態,那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這種字的形態呢,就是比較不實的,或者說是虛偽的。剛才呢,我們只是以一個書字來去發圖片對照這個時代氣息的不同,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當代的整個的精神狀態跟國人相比,完全處於虛空啊,虛浮不實的狀態。
我們當代書壇通過這兩幅作品就能看出來,在刻意求怪,刻意求不同,但實際上我們知道這種刻意啊,在古人是不存在的,我們很多人呢,都是一種內養啊,那種內斂的這種氣質,追求不變之變,那麼讀的書越多,其實慢慢的一點涵養可能由深刻啊,變得像詩詞一樣有仙氣,或從詩詞的狀態變成歷史或者哲學的深刻,氣質隨著我們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而不同,那這種氣質呢,在文字裡面可以外化出來。
我們在當代的很多的書法家的作品裡面會看到啊,文人的氣度氣息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了,所留下的都是追求啊,急功近利險怪醜怪與刻意與眾不同的這樣的一種風氣。那麼這種字呢,看的時間長了呢,就會擾亂我們的內在心神,會干擾我們的內在穩定的氣質和精神狀態。
所以呢,在這裡啊,也跟大家說一句,我們可以啊,少看一些這種字啊,省得我們這個到時候還需要看古人的字去調節,我現在呢,發一篇趙孟頫的書法,我們可以看一下古人在精神氣質上的一種表達,一種內斂,一種圓潤的狀態。
這張圖片呢,是元代趙孟頫,一個大書法家,我們這個顏柳歐趙的趙孟頫的書法,我們能看到啊,它的字裡面呈現了一種祥和之氣,而且這種祥和之氣透了這一種啊,溫潤顏潤啊,這種優雅的這種氣質和氣息,跟我們剛才看的顯怪啊,故作醜態是截然不同的。是在當代來說啊,這樣的書法也幾乎絕跡了。
就是因為我們大量的,對於書法的,這個宣傳導致了我們對於書法的錯誤認識,認為追求險怪,追求形態的不同,追求皮相的不同是書法的本質,是書法的形式主義,但實際上它已經是書法的,非常非常不重要的一個末流末端。什麼時候中國的文人中國的書法能夠回歸精神氣質,能夠回歸書本,能夠回歸道統,能夠回歸品德,能夠回歸道德以及中國的良心,良知,我們的書法才能夠真正地走向良性的這樣的一個循環。
當然了,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我們,包括我們在群裡面的很多的老師,很多的讀書人,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不得其法,所以導致我們有精神氣質,但是卻無法充分的表達出來,就類似於一個人有一肚子話想說,但是他的嘴或者舌頭呢,卻不是很聽使喚,那麼會有一種鬱悶,或者是不足以暢快表達的,這樣的一種狀態,這也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當代這個時期,真正回歸文化回歸道統回歸人心,那麼加上我們對於書法的一種,在技法上,在形態上的一種可取之法,或者是古人所用的途徑,我們可以很快的將我們的精神氣質,跟書法的形態進行融合,達到物我合一。
這就是我今天所講的,書法的核心-道體與人心。首先它由乾坤兩種元素,由於道體的原因進入中國文字的表達,呈現出書法的陰陽乾坤的美感狀態,那麼他只是在我們文化視角來看呢,它是一種表達的形態,但是充實這種形態,運用這種形態,駕馭這種形態的,卻是我們的人心程度,這個心性的純淨程度以及良知的程度,或者是文化或修養的程度。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呢,書法及舞蹈及武術及音樂及繪畫,所有的中國文化的藝術裡面全部都可統一為一個本體,那麼這個本體呢,生長升發出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我們今天呢,只是從書法的角度去闡述道體與人心的關係,以及書法的精神內核以及精神實質。
問答集:
【請問一寬老師,練書法從什麼體開始呢?或是單練筆畫?】
關於書法的學習,我們現在目前所知道的三種基本書體,裡面有篆書有隸書有楷書,那麼,像剛才我已經解釋了,為什麼在東漢末年會有中國書法概念的產生,就是因為篆書和隸書裡面含有方圓兩種元素,不管是練習篆書也好,還是練習隸書也好啊,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方圓兩種形態的基礎,那麼還有一種是楷書,那為什麼楷書也列為書法的基礎形態呢?
是因為楷書是在唐朝時期真正完成,這樣的一個進化和過度的,我們知道唐人尚法。這個法什麼呢,就是規矩和法度,因為法書法的這個法到了唐朝時期,被完全確立起來。在確立之後呢,很多的人呢,都在這個法度規範範圍之內,就類似於呢,我們在所在的城市啊,沒有交通規則的時候,我們這個車怎麼開都不是犯法的,但是一旦這個交通規則啊出現,並且逐步完善,完善到一個極致和頂端的時候,比如說唐朝,我們所行車的這個路徑就按照交通規則交通法規去行使了,也就是剛才我說的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法則和規則之下。
那麼如果練習唐楷的話,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有的規矩和法律啊,所使用的毛筆的筆畫形態,包括結構,形態都掌握齊全,那麼當我們把楷書練好之後呢,楷書啊,他因為法度和法律法規非常齊全,你也非常熟悉,你可以在他的底上化成任何一種形態,可以化成篆書,可以化成隸書,可以化成楷書啊,我們說這個楷書呢,是小楷墨跡啊,還可以化成魏碑,還可以化成行書,可以化成草書,所以這是從這個技法角度來說,楷書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行書體。
【你剛才提到練得不好應該不是筆的原因,還是想問一下有什麼毛筆推薦啊?】
是這樣,因為毛筆的這個品牌非常多,我推薦了你也未必能買得到啊,但是呢,我們可以有一個共性標準,以目前我對於毛筆狀態的了解,在市場環境範圍之內,30元以下的毛筆,如果我們不是非常懂毛筆或者說啊,在買毛筆的時候不讓去嘗試不讓去開封去,不讓去試這個毛筆的韌性的話,30元以下的毛筆儘量不要去選擇,30元以上的毛筆,在韌性上和材料上應該是都可以啊,進行這個練習使用的。
【你現在問,現在很多從臨摹顏真卿的字貼開始是否可行】
可行,但是有一點我們現在很多人學的是顏真卿的勤禮碑啊,顏勤禮碑,這個我是不建議推薦的,因為顏勤禮碑,我在我印象當中是他70歲左右去寫的,也就是說他老態龍鍾啊的那種狀態,所以它呈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是有雄渾之氣,但是也有一些衰颯之氣。我們在建立法度學習規矩的時候,像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最好不要學習一些老人的深沉,那老人的城府啊,他反而要學習一些啊,如何去攻克一件事情的困難,如何去把握世界的規律?那麼在顏真卿的這個角度上呢,我推薦多寶塔碑。
【想問一下練字更注重整體框架呢還是單個筆畫?】
我看到你問到練字是更注重整體框架呢,還是單個筆畫形態類,那麼我引一句元代趙孟俯的話叫做用筆,千古不易截字,相傳他在講述法的說側重這兩點,也就是整體框架和筆畫形態都不可偏廢。舉個簡單的例子,整體框架呢,就是一個人的身子生發啊,自己的姿勢站姿如何,那麼筆畫形態呢,就類似於他的髮型啊,他的這個眉毛啊,他的這個鼻子,它的美感的具體細節。如果一個人只有整體框架沒有細節的話,那這個人可能就不經看啊,扎一眼看過去啊,整體框架不錯,感覺這個還行,但是一看細節的話反而會背啊,這個有其他的想法,但是如果只注重筆畫形態而不注重細節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啊,這個給小狗化妝啊,細節可以非常非常好,但是他還沒有具有人的框架,人的骨骼。所以關於你問的這個問題,更注重整體框架呢,還是單個筆畫形態,這兩者不可偏廢,但是如果你非要其中選擇一個的話,那麼,整體框架,最起碼我們一眼看上去的時候還是非常的整齊,結構還是很穩定的,那麼可以先解決整體框架問題,那麼在解決整體框架問題之後呢,我們再去豐富這個身上的肌肉啊,再去做健身啊,再去把這個腿啊肉減掉,然後這個字呢,感覺更漂亮一些。】
總結:
其實書法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上很多的內容被過度神秘化了,導致我們對於書法有一種啊,就是素質高格,這個不可親近啊,不輕易不能輕易掌握的,這種印象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的。書法其實是很好練習的,我們只是不得法,我們很多人沒發現,非要爬上二樓,當然費勁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