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看真氣的 老子的「道」和「氣」,本意是「道體虛空」

2020-12-20 誠信如我

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看真氣的,他們是如何觀察真氣的。

有人懷疑真氣,認為古人是那麼落後愚昧,「他們觀察到了真氣,那為什麼過去百年的現代科技手段卻一直觀察不到?」

其實答案很簡單,古人是用自己的身體觀測真氣,發現經絡的。

人的身體這臺「儀器」非常精密而常見,但它需要健康,安靜,才有高的靈敏度。古人所在的年代生活原始,但身體要比我們現在靈敏得多,而且比我們更會使用。

古人看待身體不會像我們現在注重許多細節,比如細胞、器官之類。

他們只看到整體:人一旦獲得生命,就不停地把周圍的泥土變成自己的身體;一旦失去生命,身體就會腐朽,變回周圍的泥土。因此他們認為,生命的本質是把泥土變成身體,並維持身體正常運轉、不變回泥土的能力,叫做「生命力」。真氣就是「生命力」,就是人體的「道」。

他們感到全身生命力旺盛時,就叫做全身真氣充滿;他們感到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個路線生命力旺盛時,就說那裡有真氣。

禪定成就的人,實證到真氣,都會認識到這點。

古人認為身體的真氣,其實是與老子道家是相通的,都是在講生命力。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很難用語言定義的。

他只能舉很多例子讓人們來體會,其一是用「衝」來描述「道」,例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很多人把「衝」字解為「空」,但這個「空」不是真正虛空,「衝」字實際上表明了一種生命力。北京大學教授方爾加認為「『道』並不是許多人認為的規律、則,『道』其實是宇宙萬物的生命力,『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內在的最原始的生力,不凝固僵化。」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氣」、「生命力」是相通的。

1真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用儀器觀察不到?

在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中,真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用儀器觀察不到?

美國的《環球科學》為了紀念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100周年,在2015年十月號出了紀念愛因斯坦專號,其中提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超越了一般含義上的科學,而是變革了人類的文化。」

2為何說廣義相對論改變了人類的文化呢?

牛頓曾稱,宇宙存在萬有引力,即一個物體會不停地對另一個物體施加牽引力。但愛因斯坦發現,根本不存在萬有引「力」。空間和時間就像蹦床一樣不穩定;因為有太陽等大質量物體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會出現反常、彎曲和脹。物體只會儘可能順著彎曲的時空以最短距離運動。

這種觀點否定引力是物質,認為引力是一種幾何,很難讓人理解。

假如地面上有個球在作曲線滾動,牛頓站在樓上,他看見球的運動,就用牛頓力學三個定律來解釋其原因,便認為存在一個「力場」在推動球,就像電磁場推動電荷一樣。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被牛頓的觀念洗腦了,大家都把這種圖像當做思維定式,用他來解讀世間的一切運動。後來,愛因斯坦下到地面上來觀察球的運動,他發現原來是地面不平造成了球的運動,並不存在什麼力場!

地球繞太陽運動,不是太陽發射出引力場把地球拉住了,而是太陽的質量大,是它周圍的空間彎曲了,地球在空間中運動的短程線,就是繞太陽運轉。

愛因斯坦的理論把科技文明幾百年來的觀念轉變了,這種觀念認為任何力量都是某種物質產生的。他講時空幾何之於物質運動,正是我們理解老子的「道」和「氣」之於宇宙和生命。

宇宙中的許多事情都是「虛」的東西在起作用,並非存在的什麼實體。「虛」的東西可以很有力量。

比如滅蚊有兩類方法,「實」的方法是殺蚊劑、食蚊小動物、捕蚊器等;「虛」的方法是清潔環境,降低溫度,去除蚊子生長所需要的水和草等,後一種方法更為有效;老虎被滅絕,「實」的原因是人類捕殺,而「虛」的原因是森林消失,存留的土地被分割成小塊,老虎失去生存環境便會滅絕。

老子的「道」和「氣」,本意就是「道體虛空」。

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是理解老子的「道體虛空」, 「虛」的東西也有極大的力量,不要總是試圖去為它找一個物質載體。真氣具有極大的「力量」,可以改變物質構成的身體,所以的確真實存在,但真氣不是物質,不能用檢測物質的方法去找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不勤第六:天地運行,自有其道,人類無需杞人憂天
    虛空之動,道在其中,變幻莫測,永不停息,這就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之門,正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根。道體運行起來,綿綿不絕,纖軟柔弱,卻是自然而然,毫不費力。天地萬物的運轉,自有其規律,根本無需杞人憂天,而人類要做的一切,就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乃至於和諧之境,天人合一。【原文】(泰和本,融匯了楚簡本和漢帛本)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 書法的核心-道體與人心
    所以中國古人在寫書法的時候,歷朝歷代都沒有斷了文脈、道統的這樣的一個傳承。那麼它可以在讀書文化裡面去涵養自己的氣質。有的人喜歡讀詩詞,他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氣。有的人喜歡讀歷史,他有一種深刻內斂之氣。這些氣質都可以通過文字表現出來,呈現一種莊嚴的,肅穆的狀態,還是出現一種輕易流變的一種狀態。所以,書法歷朝歷代的傳承不在於形態不同,而在於各個時期的氣質不同。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除了簡單易懂的成語外,有一句非常深奧且富有玄機的話,也讓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知道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道生一這句話意思即為:大道化生出宇宙萬物的本源。道首先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而非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那麼這個實質性的存在,其本體就是道體,其呈現的狀態,發揮的作用,遵循的規律法則,就是道用。道體,本來就有,本來就存在,而且永遠存在,無始無終,只會不停的改變狀態,但是不會消失。
  • 氣在人不衰,養氣的十三種竅訣!
    」意思是說,氣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有防禦疾病、增強抵抗力的作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若沒了氣,人將無法存活。古人云:「智者知養生也」。慎言語以養神氣,忌狂喜以養心氣,樂助人以養膽氣,善制怒以養肝氣,少憂思以養脾氣,食清淡以養胃氣,常咽津以養腎氣,深呼吸以養肺氣,不顯露以養元氣,居中道以養和氣,意內守以養真氣,祛惰性以養成志氣,坦胸襟以養正氣。
  • 觀點|大道歸於自心——我看老子的道德觀
    老子之學,因其玄奧,使得上千注家的闡釋,呈現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本文願用「以經解經」的辦法對老子之學,作出自己的理解。  一、道的本體  老子本人,既被道家學派奉為祖師,那麼,道的本體究竟是什麼呢?
  • 憂傷醫語/真氣悟真錄/三二/五行六氣,其意在此
    而六腑中,三焦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六個都是陽腑,怎麼去對應六氣,確實是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不能籠統地說六氣生腑,卻具體說不出哪一氣生哪一腑,古書中好像也沒有說。那我們只好從上下來分,上焦為陽,為三焦膽胃,對應/風熱暑/;下焦為陰,為小腸大腸膀胱,對應/溼燥寒/。於是下焦三腑:下/膀胱對應寒,叫太陽寒水。中/大腸對應燥,叫陽明燥金。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成像第六)
    谷即為道之別稱,而神為道之用,指道幽深遠遂,化生不絕,而為天地母。怎麼聽都有點硬往道上扯的意思。谷的意思是虛空,我們都能理解,比如我們成語中有虛懷若谷這樣的詞語,但是虛空不是講道德屬性嗎?怎麼會說是道的別稱呢?就好比說溫柔是女性的屬性,那就把溫柔當女性的別稱?這顯然是牽強了。修行者則人為玄牝為內丹修煉的指向。
  • 老子所言不「虛」——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並自古因循,活生生的把老子的虛無觀給坐實了。粗數數這八個關聯中,除了第二章的「有無之相生也」和第十一章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兩段的確是在講有無的辯證關係以外,其他的都是誤讀或則附會。為了寫這句話,我再一次把帛書《老子》仔細翻看了兩遍,所以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切把老子說成虛無的觀點,都是有待商榷的」。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就哲學含義的「道」而言,人們通常認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範疇,是一種形而上的本體或實體。 不過,老子對於「道」,其實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界說,只是進行了各種描述和形容。 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視為「物」。
  • 老子所講的道真實存在嗎?老子為什麼宣稱道是實在?
    老子教導我們說,在可經驗的萬事萬物之外,存在一個實體,它虛無空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它生養可經驗的萬事萬物,是萬物之母。這個實體,老子命名為道。老子講有道存在,不等於自然界果真存在這樣一種事物。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以上這些都是老子通過《道德經》向我們傳達的道理和生命感悟。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但修道缺「德」不行。
  • 丹法:用「虛空大定」的無為法提高層次(含功法)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此時之氣稱為營衛之氣、混元之氣。任督二脈皆通之後,進而修煉靜定功境,即老子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當靜極而動,陽生之時,即元始先天祖氣到來之候。此時,玄關竅開,採取之法要求忘卻一切思維,以無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內照,真氣綿綿。待先天氣足之時,以真意引先天之氣行走於由混元氣所打通的任督二脈之中。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內經》只是告訴人們,凡人和君子要以學做賢人開始,完成賢人的修養,如岐伯所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 【塾|讀】道,每況愈下--《正看莊子》文選
    後來老子的書傳開了,很多人看到這句話,但怎麼也想不明白,傳著傳著這句話就傳成「道者,萬物之奧」了,從那以後,凡是看明白「萬物之奧」的,都是真不明白的了。        有一次和莊子在一起,東郭子向莊子提問:人們所說的道,真的存在嗎?       莊子說:在磚瓦的碎片中。      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             先生問「道」在哪裡,想知道的很具體,這樣的固執就說明先生還不了解道的本質。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歷史上看,西方哲學一直圍繞著「物自體」打轉轉:一,「物自體」是客觀存在,但僅是知識的背景和條件;二,人的認識只能限於現象界,無法達到物自體。這種認識悖論始終纏繞著西方哲學發展史。和西方哲學的「物自體」概念相比,中國文化對「道」的理解則顯得深刻和辨證許多。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什麼是道?老子為什麼假設道存在?
    老子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唯一傳世的著作就是《道德經》,所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就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道德經》這一著作的內容。經文擺在那裡,老子思想藉經文以傳播,所以老子思想就是一個客觀的東西。所以,當我們試圖講解什麼是老子思想時,就不能以想當然的我以為做根據,而是需要以經文中明確的論述為依託。
  • 老子號召人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對不起,你可能是被古人欺騙了
    很多人讀到這裡感覺十分費解:聖、智、仁、義都是很好的品德,老子為什麼要讓拋棄他們呢?其實這些話語並不是老子的本意。現存最早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本《道德經》。至此真相大白了,顯而易見的是,通行本《道德經》中「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的說法是後人所加入的,絕非老子的本意。老子肯定不會號召人們「絕聖」,因為老子將「聖」視作最高人格修養境界,將「聖人」視作最理想的統治者。五千字《道德經》中共有三十二處提到「聖人」,無一不是正面詞彙。
  • 道德經:老子思想中的無和有
    反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宇宙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通過集中梳理這些無和有的相關命名,就能夠感知到老子給出了如下一些信息:無是天地開始出現之前的能量狀態;有是萬物初成的粒子狀態,也就是我們能知道的現代物理學裡面的量子階段的變化現象。其中,量子具有的波粒二重性,正是老子言說的無和有的臨界點。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