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沒有之一。
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講「道」,但尤以道家講得最多、最深刻。
據統計,在道家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現了73次。
當然,它們有多種含義,並不都具有哲學上的意義。
就哲學含義的「道」而言,人們通常認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範疇,是一種形而上的本體或實體。
不過,老子對於「道」,其實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界說,只是進行了各種描述和形容。
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視為「物」。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但「道」作為物,又絕不是一般之物,而是「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萬物之宗」(第四章)。
老子又說「道大」、「道久」,這應該是指「道」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無限性。
還說「道」不可道,不能用言語來表述。
「道」還具有「無名」和「樸」的特徵,也就是說「道」是原初的、未分化的本體。
而且「道法自然」,即「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又說「道衝,而用之有弗盈」(第四章),即「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
此外,「道」還「無為」、「不爭」、「不盈」,還具有「反」和「弱」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等等。
儘管老子對「道」作了種種描述,但究竟什麼是「道」,還是比較模糊。
其實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經聲明過:「道」是不能用言語來表述的,只能勉強而言之。
這就給後世哲學家們留下了發揮的餘地。
究竟什麼是老子的「道」呢?哲學家們各作闡釋,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說法——
1.以「無」為「道」: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但並沒有說「道」就是「無」。
到了三國時期,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註解《道德經》,大講「貴無論」,提出了「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也就是以「無」為「道」。
2. 以「理」為「道」:
老子不講「理」,《道德經》中也沒有出現「理」字。
首先將「道」解釋為「理」的,是韓非子。
《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即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總和。
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說:「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虛通之妙理」。
到了宋明理學,則普遍以「理」為「道」。「道理」合為一詞,至今仍是我們評價是非曲直的一個常用語。
3. 以「氣」為「道」: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但並沒有明確說「道」就是「氣」。
莊子很重視「氣」,說「天地一氣」、「通天下一氣耳」,但也沒有直接說「道」就是「氣」。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太和所謂道」的說法。馮友蘭、張岱年等先生認為,「太和」或「太虛」都是指「氣」,張載哲學是一種「氣本論」。也就是以「氣」或「氣化」為「道」。
4.以「一陰一陽」為「道」:
這種說法源自《易傳 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5.以「形而上者」為「道」:
這種說法也是源自《易傳 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6. 以「心」為「道」:
陸九淵、王陽明等心學家將「心」提高到了與「道」齊格的地位。
陸九淵說:「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王陽明也說:「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
7.以「第一因」為「道」:
近代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嚴復將老子的「道」視為西方哲學所說的「第一因」。
在《〈老子〉評語》中,他說:「老謂之道,《周易》謂之太極,佛謂之自在,西哲謂之第一因。」
8. 以「logos」為「道」:
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先生認為,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堅思想,每一中堅思想都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
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這大體與希臘思想中的「Logos」相當。
9.以「普遍規律」為「道」: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將老子的「道」,解釋為萬物的普遍規律。
他認為老子強調普遍規律的重要性,這是其理論貢獻;但老子將普遍規律實體化、本體化,這是其失誤。
對於以上看法,你怎麼看?你認為究竟什麼是「道」?
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