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能力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第一個老師
每當一些已經開始學了琴可是想換老師的時候,最常碰到的問題是: 學生的基礎不好。常常要花至少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重新調整基礎;而學生們每換一次老師,姿勢就要重新改一次,這對師生兩邊而言都是非常挫折的一件事。最糟的是花了很多時間調整,還不一定就可以把毛病根治。問題就是出在一開始學琴的時候。
如果剛開始學琴的時候基礎沒打好,姿勢沒有正確嚴格地要求,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演奏習慣,那麼這些壞毛病就會根深蒂固融入學生的演奏方式(僵硬的姿勢和緊繃的動作是最常見的「疾病」)。這些長時間累積的習慣性動作,就像慢性病一樣難以根治。
有許多學生就是因此無法更上層樓,許多有天份的人也因此無法成為優秀的演奏家。所以,不管我們學琴的動機為何,都不應該輕視小提琴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錯誤觀念一:一般人總覺得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只是要試試看,看看孩子有沒有興趣、有沒有天份,所以老師不用找太好的,先隨便找個音樂老師學學看,如果確定要好好學,到時候再找好一點的老師就好了。
錯誤觀念二:為什麼別人學了三個禮拜就可以開始學一些簡單的曲子,而我們家的孩子只學了兩個月還在搞姿勢?
錯誤觀念三:上課的時候老師負責就好了,在家時孩子自己練就可以,我很忙,沒時間陪他上課,也沒時間陪他練琴。
其實打基礎這件事實在是生活、學習、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我們學琴只是一個愛好,並非專業,也應該要重視基礎。打好基礎之後,即使是演奏簡單的小曲子,也可以發出悅耳動聽的音色;沒有好的基礎,就只能製造出噪音,一點也達不到「怡情養性」、「培養氣質」的效果了。好的基礎,可以讓喜愛音樂的人在提琴的演奏上滿足自己心靈的需求,也可以讓有天分、有志從事音樂演奏的人有機會大放異彩。
不論學琴的動機是為了培養愛好還是培養演奏家,在打基礎的時期要求標準是沒有「專業」與「業餘」之分的。學生及家長的全心投入、專業有經驗而且認真的老師這兩件事是塑造一個好的開始的絕對要素。
在學琴的一開始,家長就應該抱著「既然要學就好好學,不要讓孩子學成半調子」的心態,並且引導孩子、灌輸孩子相同的觀念。在開始學琴的前半年,就應該常常全家一起去聽音樂會,在家也要常常放音樂,先讓音樂成為全家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小孩子才會把學琴當作是一件和實際生活有相關聯的事情。在開始上課之後,家長應該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如此不但能了解師生上課的實際情形,對孩子的學習狀況完全掌握,同時也可以在孩子平常練習時從旁協助,以增進練琴的效率;忙碌的家長不如把「陪孩子練小提琴」當作是難得親子共同從事的家庭活動。為孩子打造一個有利於音樂學習的環境,對學琴及促進親子關係都有好處。
有很多教琴的老師都沒有強調「家長陪同上課及監督孩子練琴 」這件事的重要性。提琴家族(大、中、小提琴及低音大提琴)的演奏動作很複雜,兩手要同時進行獨立且完全不對稱的動作,必須依靠極為細膩的肌肉協調度,這個特點是所有其他樂器所沒有的,也因此抬高了學提琴的難度。
要能夠掌握這些繁複的動作,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困難的,唯一的辦法是靠無數次的反覆練習,就像練投籃一樣。任何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必須有標準的姿勢、放鬆靈活的關節與肌肉、以及精準無誤的運行軌跡,在練習的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小環節沒有確實做好,就很可能養成一輩子都改不了的壞習慣。一般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常常沒有辦法同時兼顧這麼多「注意事項」,如果練習時旁邊能有個人幫忙注意、時時提醒他遺漏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大幅減少「越練越錯」的機會。最理想可以執行「陪練」任務的人莫過於家長了,但是切記陪練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提高練琴效率,而非「監督」小朋友在家是否有拉琴。
小提琴教學這一行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教初學者教得好的老師實在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一般人對這一方面的認知有限,以致於這麼多年過後小提琴基礎好的學生仍然不多。我實在無法告訴大家要如何去找好的「初學者專家」,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有以下條件的老師初學者應該極力避免:
一、沒有經驗和基礎不好的老師: 很多音樂學院或者音樂系的學生都有在教小提琴,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有能力應付初學者,尤其是小孩子,因為音樂系並沒有訓練小提琴老師的課程。音樂系的學生重心仍在學校課業,除非他們很早就開始教琴,而且已經有能力開學生演奏會,這表示他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教學經驗。
還有許多音樂老師,並非音樂系主修小提琴的學歷,雖然我並不否認其中也許多認真教學的老師,但是如果連音樂系的學生都不見得有很好的基礎,那非音樂系學歷的老師就更不用說了。
二、天才型的演奏家: 教學必須仰賴對於學習過程的深入了解。天份極高的演奏家以其獨特的學習方式達成其他人難以比擬的成就,但是沒有經歷過嘔心瀝血、絞盡腦汁解決問題的階段,自己的學習經驗完全無法應用在教學上,他們常常無法了解學生「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動作都不會」。如果他們沒有在教學法上進修,當然也不指望他們能當一個稱職的「初學者專家」。
三、很忙的老師: 初學小提琴的學生需要老師非常仔細地指導,老師上課時一定要很仔細、很有耐心,有時候甚至應該撥出時間幫學生多上幾堂課或幫忙陪練。如果一個老師有太多其他的學生或太多外務,一定會銷耗掉很多精力,上課的質量也大打折扣。
我最反對為了省錢而隨隨便便找不合適的老師學琴。不要夢想學小提琴可以像學口琴、玩管樂隊一樣,輕輕鬆鬆兩三個禮拜就可以弄出一首歌來。要省錢就不要學小提琴,要學琴就正正經經地拜個好老師、嚴格的老師,規規矩矩、扎紮實實、按部就班地學。花了時間和金錢卻學不到真正的功夫,那不如把這些成本拿去玩其他的東西吧。
往期回顧:
為什麼孩子學了三個月小提琴,還是拉不出個正常音?
其實,學樂器不是拼天賦,而是拼「時間管理」!
金星一句話讓女兒練琴,學琴的目的和方法她想的很通透!
帕爾曼,身為一個大師,你能不能正經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