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騰訊財經 祝無雙、侯夏荷、白玉湯
站在「盲盒」的風口,泡泡瑪特飛上了天。
12月11日,泡泡瑪特迎來了「敲鐘之日」,開盤便大漲100.2%,總市值達到1065億港元。「飛黃騰達」的股價背後,泡泡瑪特2020年上半年營收8.1億元,淨利潤1.4億元;雙十一天貓旗艦店銷售額1.42億元;三年間盈利激增300倍……
對於潮玩圈之外的人而言,這一連串數字令人咋舌,他們無法理解,一個賣玩具的公司,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圈錢無數,幾個塑料小人,又何以撐起千億市值?
五位潮玩玩家分享了他們收藏玩具、購買盲盒的經歷和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盲盒為何吸引了大把年輕人,玩家又為何甘願大量砸錢做「韭菜」,進而窺探泡泡瑪特的「圈錢」路徑。
口述人:小強,90後,奢侈品從業者
玩潮玩其實玩的是圈子、是藝術品 月流水最多時能上百萬
我不算很元老的玩家,從2017年開始接觸到現在家裡的收藏有四五百件,其中主要是以be@rbrick和kaws為主。三年時間說長不長,但是我經驗或許比同期的朋友更豐富一些,我算半個玩家和半個中間商吧。
我對盲盒接觸較少,主流部分還是潮玩,盲盒的人群和高端圈差距還是挺不同的,盲盒的主要定位人群是上班族和學生,他的藝術設計和實際價值讓一些高端的玩家甚少會去接觸。我對潮玩是有一種感情的,因為我們玩的不僅僅是一種收藏,還有它的附屬價值;我們不會僅僅因為某個藏品僅是限定款就純變成了錢物交易,我們會一同探討這個物品背後的設計感,IP的故事性;是在收集中經歷的過程、遇到的同好之人那種找到歸屬的興奮。
你說我們還是在玩一種潮玩嗎?其實我們玩的已經是一種圈子、一種藝術品。
從入坑到現在,我沒有認真計算過到底在這個愛好和收藏上花了多少錢,大概來看每個月流水最多的時候可能有上百萬,一年上千萬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流水都是比較虛無的,只說利潤的話,這麼久增值差不多有幾十萬左右吧。
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割韭菜的遊戲,但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小眾的圈子,如果你要進來,為了愛好去花錢和消費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那些所謂的炒作,其實當你真正進入圈子,肯定會走上買賣交易(倒賣)這條路的,因為有些藏品並不是自身最喜歡的、或者得到了某個限定款,如果有利潤空間的話大概率會出掉,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交易圈。
有一次,一個退坑的圈友找到我,希望我可以接手他的退坑品,並給我報了整體的價格:23萬,經過交流之後最後以8折的價格成交。但是在我認知中,這些物品的價格其實在市場上可以擁有更高的價值,我花了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將這些物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轉手,在本錢已經回歸的情況下還剩下幾件稀有品,我便留著自己收藏了。
單就這幾件潮玩的價值就已經達到10萬塊錢,相當於我只花了一周的時間轉手就掙到了10萬元。不過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不僅需要對市場有充分了解,懂得每家貨品價值,還需要擁有出手和收購的渠道。潮玩的基礎價格和理解門檻就已經這麼高,你覺得這和盲盒還在一個層面嗎?
我覺得盲盒的炒作空間不大,因為盲盒的價值起點太低,幾十塊錢的起售價,最多也就可能被炒到一兩千,利潤空間百分比看起來挺可觀,但是它的利潤值不大。我認識的一些玩盲盒的玩家,他們更喜歡「端盲盒」:一套盲盒有24個,他們會直接購買多套盲盒,僅為了能開出那個隱藏款。如果能夠開出隱藏款,那麼一個隱藏款的價值基本相當於一整套80%,接下來再把剩下重複的便宜或者原價賣出,這樣就可以回本了。
盲盒確實擁有賭和博弈的性質,但這也已經是部分玩家的一種精神寄託。大部分人還是路過的時候買幾個,看看自己運氣怎麼樣,能不能中一個隱藏,那樣就是和玩刮刮彩一樣的感覺了。
泡泡瑪特未來還是挺不錯的,它針對的人群主要是白領和學生,這個人群基數在中國佔的比例很大,對入門潮玩來說門檻比較低,未來的升值空間應該不小。其次,背後設計師、藝術家也代表著盲盒另一方面的價值,泡泡瑪特之所以成為頂流的中國潮玩,正是因為他籤的藝術家是首位獲得歐洲繪本大賽冠軍的華人得主:龍家升。如果泡泡瑪特想把盲盒做好,我覺得最終的導向還是那些在背後付出的藝術家們。
口述人:大牌小欣,80後,全職媽媽、自媒體撰稿人
3年花費約30-40萬 普通盲盒二手生意只會虧錢不會賺錢!
從2017年開始玩泡泡瑪特盲盒,那會兒剛生完孩子,逛街遛娃時看到頤堤港新店即將開業,看到廣告牌是molly生肖,覺得很好看,等實體店開業以後就隨便買了幾個「星座系列」,回家拆開看是自己的星座(處女座),就很開心,體會到了拆盒的樂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我從小就挺喜歡收藏的,一直在買一些玩具,沒有固定的品牌,以前肯德基、麥當勞、樂高出了新款就會去收集,但沒有泡泡瑪特買得那麼瘋狂。從2017年開始至今,我的花費總共約有30-40萬,一共有大概一兩千隻「娃娃」,雖然目前已經進入冷靜期了,但在2018年期間買得很猛,處女座有點強迫症,會希望能集齊整盒,甚至想要隱藏款。
雖然我的花費不算太多,但因為生孩子後沒有收入,我還是依靠著自己以前的存款、自媒體撰稿來覆蓋我的潮玩消費,不太建議年齡小的玩家,通過「花唄」等借款平臺來承擔自己的愛好。
我不覺得買盲盒就是「割韭菜」,如果這麼想,生活中會減少很多樂趣!我覺得泡泡瑪特作為商家,一定是要賺錢的,如果玩家喜歡,在自己經濟能力範圍去購買就可以,沒有收入的學生需要冷靜!
目前我們家專門騰出了一個房間安放這些「塑料娃娃」,所以我覺得玩盲盒的收藏者,不僅需要考慮買娃娃的費用,還需要資金買防塵盒,也需要家裡有一定的空間。
說到二手炒作,我覺得買潮玩只是因為自己開心,沒有考慮太多炒作因素。我也不會去專門收集特殊款,我只買不賣。對我來說,有重複款了,去找「娃友」交換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近兩年換娃的用戶變少了,我就直接送給朋友了。2020年以來,我抽盲盒的數量大幅減少,只有看到喜歡的才會去二手平臺收,普通確認款均價只需要30-50元(原價59-69元)。
我覺得,二手賣娃這個生意,只會虧錢,不會賺錢,並沒有可盈利的空間!
關於泡泡瑪特上市,我覺得國內的潮玩市場還是很大的。盲盒這個市場,很多公司(包括1983、九木雜物社、miniso等)都在入局,雖然已經沒有前兩年那麼火了,「娃娃」的二手價格被壓得很低。對資深老玩家來說,我們的重心已經發生轉移,我現在更多會對潮玩展上的限定大娃感興趣,我覺得泡泡瑪特需要往周邊延伸與潮玩相關的產業鏈,利潤空間還很大。
口述人:熙熙,85後,母嬰用品公司大區經理
倒賣潮玩最多時候價格翻了8倍 2019年收入72萬淨利超10%
我是2015年開始接觸潮玩的,一開始是自己玩,後來發現行業利潤挺高,就開始做二手倒賣,來覆蓋自己的收藏支出,我專門有一個臥室用來擺放這些玩具。
我玩最多的IP是Dimoo,這也是今年最火的IP了。最開始泡泡瑪特還沒有籤下Dimoo的IP權,我都是炒Dimoo小王子那個設計師款,原價一千多買入,然後翻幾倍賣出,最高賣到過8000元一隻。
2015-2016年,是我花費最多的一年,那一年買潮玩直接花掉了一輛十幾萬的車錢。我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的,2019年收入有大概72萬左右,都是靠售賣潮玩展大娃獲得的,當然,去掉成本、人工、路費等支出,我去年一年就掙到7-8萬,淨利潤在10%以上。
我是不炒普通盲盒,只進展會款、限定版「大娃」的,普通盲盒現在售價都極低,即使1/144機率抽到隱藏,隱藏現在的二手價格也就四五百左右,無利可圖。
以前,我們會去跑全球的泡泡瑪特潮玩展,我們組團去,一方面提前排號,花100元/張提前購買玩家的號,如果中了,就能大賺;如果沒中,也就只虧損門票錢(正常120元/張,可以以90元/張賣出),賭的就是數量,買的號多了,一定可以抽中「大娃」限定購買資格。
另一方面,我們去展會前,會在二手交易平臺開通二三十個帳號,為玩家提供代買服務,提前收單。與玩家溝通好需要的款,向玩家收取一定的定金(正價的30-50%),如果買到了,玩家就補餘款;如果沒買到,就退還定金。這樣的好處是,不會佔用我自己太多的資金。
也出現過「黃牛」看一個款很火,坐地起價的情況,也不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來售賣,而是價高者得,我覺得這非常不厚道,打破了二手交易時賣家與買家的基本信任。
我覺得泡泡瑪特應該更多地舉辦潮玩展,不僅僅出盲盒,因為盲盒市場利潤率沒有那麼高;但展會潮玩還有很大拓展空間。
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海外潮玩展都停掉了。因為我是廣東人,以前最常去泰國潮玩展,今年出不去,新出的IP設計也減少很多,都要養不活自己了,如果明年還是這樣,就得在國內展會做代購了。
平時,我也偶爾會去買Labubu和鼠叔的大娃,但因為這兩個IP的大娃數量實在太少,且有其它「黃牛」早已入局,不好搶佔市場,所以炒得不算多。
口述人:小羊格蕾特,85後,網際網路從業者
泡泡瑪特雖然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但不至於這麼快觸及「天花板」
我幾乎可以算是第一批就參與到盲盒圈的用戶了,大概六七年前,泡泡瑪特主要和日本的Sonny Angel合作推出盲盒,那會兒我就開始「入坑」了。Sonny Angel應該可以算盲盒的「鼻祖」,後來泡泡瑪特推出的Molly、Pucky等系列,都是沿用的SonnyAngel的抽盒形式。
雖然沒有具體計算過,但「入坑」以來,我買過的盲盒應該在500到1000個之間吧,花費也應該有幾萬塊錢了,周圍同事都覺得為了買這麼個小娃娃花這麼多錢,簡直無法理解,但在喜歡盲盒的「娃圈」,這個「敗家」程度其實不算高,我算是相對理性的玩家了。有的時候工作壓力大或者心情不好,我就會去「抽娃」,也就是買盲盒,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面那句經典臺詞「Life was like a box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你會期待著打開盲盒那一瞬間的驚喜,雖然有時候買到的不是自己喜歡的款式,但過程中的期待會帶給人樂趣。說白了,這就是花錢買開心吧。
最近一年以來,感覺身邊的一些「娃友」在慢慢退坑,大家抽盲盒的興致明顯不如以前高了。所以好多人不太看好盲盒市場未來的前景,也認為泡泡瑪特離賺錢的「天花板」不遠了,不可能保持這些年的高增長態勢,甚至要走下坡路。我覺得這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
畢竟,泡泡瑪特的用戶中有大量的95後00後,甚至更小的孩子,單從營收佔比看,他們的花費沒有特別多,但那是因為他們零花錢有限,等工作賺錢了,他們還是會繼續為泡泡瑪特「貢獻一份力量」的。更何況,我已經很多次看到一些三四歲的小孩站在泡泡瑪特機器人商店前,死活不走,非要買了。所以從這點看,泡泡瑪特不僅抓住了年輕人、青少年,還抓住了小朋友!這不是就抓住了未來麼?所以我覺得泡泡瑪特雖然可能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但是在未來,只要運營得當,保持合理穩定的增速還是沒問題的。
對於泡泡瑪特IPO,我只想說,可不可以給我們這些推你上市的粉絲多點福利?!
口述人:奶茶,85後,娛樂公司運營
買盲盒就是個賠錢的狀態,現在自己已經是在「吃土」了
我入「盲盒坑」大概是在2019年六、七月份,當時覺得這種形式的玩具很新鮮、沒見過,當我拆開第一個盲盒的時候,感覺挺刺激,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入坑」了。到去年十月,我基本都處於瘋狂購買盲盒的狀態,那時候我經常一次就買五六十個,買得確實挺瘋狂,就連我媽媽都覺得我挺瘋狂。買完之後,那些盲盒就囤在家裡,短短幾個月,我家的盲盒已經有了二三百個,我準備了一個像主機那麼大的箱子,裡面放滿了各種娃(盲盒)。
我買的娃,除了泡泡瑪特出的那些系列,如Molly、PUCKY、Dimoo等,還有一些其他渠道購買的盲盒,像tokidoki這些系列我也會收藏。不到半年時間,我花在購買盲盒上的錢就得有七、八萬的樣子了。
奶茶的部分盲盒收藏。她表示,這只是她收藏的一小部分。
但是現在看來,買的這些盲盒就是個賠錢的狀態。每次買的盲盒,除了偶爾運氣好碰到隱藏款,其他大多時候都是不受歡迎的「雷款」,像這種大家都不喜歡的娃,想要賣出去,就只能以遠低於盲盒原價的價格出手了,所以想在二手市場回血是沒指望的,比起自己當時買的價格,怎麼都是賠錢。
我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現在自己已經是在「吃土」了。和2019年的自己比,我算是冷靜了不少,已經從整套整套的買盲盒,到現在淡淡的「退圈」了。現在新出的盲盒系列,如果沒有特別喜歡的話,我就不買了,現在我更傾向於購買一些限量款的「大娃」或者吊卡。到目前,我買這些娃的花費就算不到10萬,也總有個八、九萬了。
至於盲盒未來發展如何,我其實不大看好。盲盒起源於日本,最早日本是玩「扭蛋」,後來慢慢發展成盲盒。但是你看現在,扭蛋也不怎麼火,所以我估計泡泡瑪特的盲盒以後也不會那麼火,總之,這個行業給我的感覺是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