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的哲學
哲學和科學是相互伴生的雙胞胎,科學是哲學思維的基礎,科學解釋不了的從哲學方面可以嘗試。哲學加科學被用於群體的教化就是宗教,被用於群體的統治和鬥爭就是政治。哲學將自然力解釋到神身上,就是神學;解釋到不變的物理身上,就是物理學。當然,當哲學家用數字解釋世界的時候,就產生了數學;當哲學家信奉語言修辭的時候,就催生了文學。因此,《西方哲學史》涉及宗教、政治、神學、物理學、數學、文學等各領域。
2、最初的哲學家
最初的哲學家都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式的槓精,靠著自己一點兒在現在看來比較粗淺的知識,自以為找到了無可挑剔的邏輯式,實則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邏輯式的某一環犯了致命錯誤。這源於科學和哲學都處在發展初期。自然,沒人能保證現在看來是真理的哲學與科學,在未來也會被認為是不講理的槓精。
3、機械論和目的論
哲學家解釋世界的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人著手回答「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另一類人回答「是什麼導致了這件事」。前者叫目的論,後者叫機械論。大量經驗表明,科學知識都是由機械論的問題引發出來的。
4、蘇格拉底:哲學家是熱愛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一定是擁有智慧的人(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能夠洞見真理的人)。另外,他還認為一個人的智慧體現在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蘇格拉底信奉言論自由且具辯證思維,所以在判處死刑時很坦然「我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追求知識,不會再有人將我處死」。最值得人欽佩的是,蘇格拉底是一個可以做到靈魂對肉體絕對控制的人。
5、柏拉圖:閒暇是智慧的主要條件
和希臘大多數哲學家一樣,柏拉圖也認為閒暇是智慧的主要條件。因此,智慧與那些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勞作的人無緣,只可能在那些擁有大量生活資料,或享受國家俸祿、不必為生活擔憂的人們身上找到。羅素說,這是典型的貴族主義。在我看來,柏拉圖這種觀點是客觀的。原因不言自明,當然我理解的智慧是像哲學家一樣去想方設法找到一個解釋這個世界的公式,而不單單是聰明。
6、為什麼需要民主制度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有斯巴達的影子,他反對民主,認為政治權利應該賦予智慧者(哲人王)。如此一來,就會有很多弊端。一個人是不可能擁有眾多智慧的;有人說通過適當的訓練就可以,這就是黨派的作用,問題是怎樣的訓練都有偏頗;如果有人說在完全了解了民願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即可,那不就是民主嗎;即便他擁有了這樣的智慧,一旦確立就意味著再難推翻,因此在理想國裡只有官方認定的藝術才被允許傳播。所以,我們需要民主制度。
7、柏拉圖:撒謊是政府的權力
在理想國裡,男女絕對平等;包括妻子、孩子在內一切共產;公民被分為普通人、士兵、衛國者三個階級,且只有佔數量少數的衛國者有政治權力;只有被官方認定的藝術才可以被傳播;政府有撒謊的權力。以上只是理想國的個別特徵,有些聽上去荒誕,有些聽上去前衛,有些乍一聽荒誕,仔細一想就是現世。羅素認為,在柏拉圖理想國的神話裡,包含著一種足以損害人類理智的教育。
8、柏拉圖:理念論
柏拉圖認為,眾多的個體必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形式。比如,雖然有很多張床,但作為「理念」的床只有一個。無論是鏡子裡的床,還是摸得著的床,都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唯一實在的床,且由神創造。面對理念的床,人們思考出的是「知識」,而面對人們創造出的床,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只能是「意見」。
9、柏拉圖:不朽論
柏拉圖認為肉體的脆弱阻礙我們追求真理,肉體的欲望會擾亂我們思考的節奏。靈與肉的分離,死亡會使我們從肉體的愚昧中解脫,純潔的靈魂是不朽的。靈魂和神的存在是相當一部分哲學理論的重要一環,沒人能證明它們的存在,也沒人能證明它們不存在。
10、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沒有法律的約束就是最壞的動物,而法律得以存在、執行,其基礎在於國家。國家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善良的生活。此外,整體要優先於部分,一個人想要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當他是國家的一部分時才可以。就好像,一隻手離開了軀體就不是手了,就發揮不了手的作用。還有,他支持戰爭,反對貿易,支持財產私有,反對柏拉圖的共產主義。在政治制度上,他既反對寡頭又反對民主。他認為當富人統治而不考慮窮人利益就是寡頭制,當窮人掌握權力而不顧及富人時就是民主制。最好的政治制度是貴族制、君主制,使得那些有德行的人管理國家。
11、教育
古希臘三傑和孔孟是同時期的哲學家,完全無交流的東西方哲學都把教育放眼在「德行」二字,並且主張「德行統治」的國家體制。
12、培根:四幻象說
培根說「幻象」是使人陷入謬誤的不良心理習慣。「種族幻象」是人性中固有的幻象,即人的先天性引起的認識錯誤;「洞窟幻象」是個人由於性格、教育、環境等所產生的片面認識;「市場幻象」是由於人們交往時受語言概念限制而產生的思維混亂;「劇場幻象」是由於盲目迷信公認的權威思想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提出「四幻象說」,並指出經院哲學就是利用這四種幻象來抹殺真理、製造謬誤的。而在中國,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了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也是多虧了「市場幻象」「劇場幻象」才穩固了自己的霸道地位。
13、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物體的顏色、氣味,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可物體的廣延性、可動性等性質,只能通過精神感知。笛卡爾總是對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疑惑。「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所以,「我」的一切本性或本質在於思維作用,不需要以場所或物質事物為存在前提。
14: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說小國最適合實行民主制,不大不小的適合貴族制,大國實行君主制最理想。盧梭最看重平等,甚至認為可以取消個人自由以及全盤否定人權以達到平等。每個社會成員都讓渡出自己的權利,集中到「主權者」手上,使得所有人都有一樣的境況,誰也沒有興趣給別人造成負擔。如果個人保留下某些權利,很可能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法官,發展下去社會必然變得專橫、暴虐。一切服從主權者的總意志,據不服從的就要被逼的服從。
15、黑格爾:存在即合理
前段時間因為李誠儒和郭敬明的爭論,使得「存在即合理」的句子在網絡上重複。黑格爾是德國哲學家,不知道一開始講這話的時候是不是德語,網上有一個英語版本標註的也是黑格爾原話「What is rational is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有人說該譯作「存在是有原因的」。具體沒有定論,畢竟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確定的是,黑格爾是一個神秘主義者,即主張人只有藉助超自然力量才能得道、理解世界。
16、叔本華:一個垃圾
——2021 0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