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讀【英】羅素《西方哲學史》

2021-02-18 吳昔工作室

1、最初的哲學

哲學和科學是相互伴生的雙胞胎,科學是哲學思維的基礎,科學解釋不了的從哲學方面可以嘗試。哲學加科學被用於群體的教化就是宗教,被用於群體的統治和鬥爭就是政治。哲學將自然力解釋到神身上,就是神學;解釋到不變的物理身上,就是物理學。當然,當哲學家用數字解釋世界的時候,就產生了數學;當哲學家信奉語言修辭的時候,就催生了文學。因此,《西方哲學史》涉及宗教、政治、神學、物理學、數學、文學等各領域。

2、最初的哲學家

最初的哲學家都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式的槓精,靠著自己一點兒在現在看來比較粗淺的知識,自以為找到了無可挑剔的邏輯式,實則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邏輯式的某一環犯了致命錯誤。這源於科學和哲學都處在發展初期。自然,沒人能保證現在看來是真理的哲學與科學,在未來也會被認為是不講理的槓精。

3、機械論和目的論

哲學家解釋世界的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人著手回答「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另一類人回答「是什麼導致了這件事」。前者叫目的論,後者叫機械論。大量經驗表明,科學知識都是由機械論的問題引發出來的。

4、蘇格拉底:哲學家是熱愛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一定是擁有智慧的人(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能夠洞見真理的人)。另外,他還認為一個人的智慧體現在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蘇格拉底信奉言論自由且具辯證思維,所以在判處死刑時很坦然「我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追求知識,不會再有人將我處死」。最值得人欽佩的是,蘇格拉底是一個可以做到靈魂對肉體絕對控制的人。

5、柏拉圖:閒暇是智慧的主要條件

和希臘大多數哲學家一樣,柏拉圖也認為閒暇是智慧的主要條件。因此,智慧與那些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勞作的人無緣,只可能在那些擁有大量生活資料,或享受國家俸祿、不必為生活擔憂的人們身上找到。羅素說,這是典型的貴族主義。在我看來,柏拉圖這種觀點是客觀的。原因不言自明,當然我理解的智慧是像哲學家一樣去想方設法找到一個解釋這個世界的公式,而不單單是聰明。

6、為什麼需要民主制度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有斯巴達的影子,他反對民主,認為政治權利應該賦予智慧者(哲人王)。如此一來,就會有很多弊端。一個人是不可能擁有眾多智慧的;有人說通過適當的訓練就可以,這就是黨派的作用,問題是怎樣的訓練都有偏頗;如果有人說在完全了解了民願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即可,那不就是民主嗎;即便他擁有了這樣的智慧,一旦確立就意味著再難推翻,因此在理想國裡只有官方認定的藝術才被允許傳播。所以,我們需要民主制度。

7、柏拉圖:撒謊是政府的權力

在理想國裡,男女絕對平等;包括妻子、孩子在內一切共產;公民被分為普通人、士兵、衛國者三個階級,且只有佔數量少數的衛國者有政治權力;只有被官方認定的藝術才可以被傳播;政府有撒謊的權力。以上只是理想國的個別特徵,有些聽上去荒誕,有些聽上去前衛,有些乍一聽荒誕,仔細一想就是現世。羅素認為,在柏拉圖理想國的神話裡,包含著一種足以損害人類理智的教育。

8、柏拉圖:理念論

柏拉圖認為,眾多的個體必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形式。比如,雖然有很多張床,但作為「理念」的床只有一個。無論是鏡子裡的床,還是摸得著的床,都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唯一實在的床,且由神創造。面對理念的床,人們思考出的是「知識」,而面對人們創造出的床,我們腦海中產生的只能是「意見」。

9、柏拉圖:不朽論

柏拉圖認為肉體的脆弱阻礙我們追求真理,肉體的欲望會擾亂我們思考的節奏。靈與肉的分離,死亡會使我們從肉體的愚昧中解脫,純潔的靈魂是不朽的。靈魂和神的存在是相當一部分哲學理論的重要一環,沒人能證明它們的存在,也沒人能證明它們不存在。

10、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沒有法律的約束就是最壞的動物,而法律得以存在、執行,其基礎在於國家。國家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善良的生活。此外,整體要優先於部分,一個人想要實現自身價值,只有當他是國家的一部分時才可以。就好像,一隻手離開了軀體就不是手了,就發揮不了手的作用。還有,他支持戰爭,反對貿易,支持財產私有,反對柏拉圖的共產主義。在政治制度上,他既反對寡頭又反對民主。他認為當富人統治而不考慮窮人利益就是寡頭制,當窮人掌握權力而不顧及富人時就是民主制。最好的政治制度是貴族制、君主制,使得那些有德行的人管理國家。

11、教育

古希臘三傑和孔孟是同時期的哲學家,完全無交流的東西方哲學都把教育放眼在「德行」二字,並且主張「德行統治」的國家體制。

12、培根:四幻象說

培根說「幻象」是使人陷入謬誤的不良心理習慣。「種族幻象」是人性中固有的幻象,即人的先天性引起的認識錯誤;「洞窟幻象」是個人由於性格、教育、環境等所產生的片面認識;「市場幻象」是由於人們交往時受語言概念限制而產生的思維混亂;「劇場幻象」是由於盲目迷信公認的權威思想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提出「四幻象說」,並指出經院哲學就是利用這四種幻象來抹殺真理、製造謬誤的。而在中國,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了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也是多虧了「市場幻象」「劇場幻象」才穩固了自己的霸道地位。

13、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物體的顏色、氣味,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可物體的廣延性、可動性等性質,只能通過精神感知。笛卡爾總是對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疑惑。「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所以,「我」的一切本性或本質在於思維作用,不需要以場所或物質事物為存在前提。

14: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說小國最適合實行民主制,不大不小的適合貴族制,大國實行君主制最理想。盧梭最看重平等,甚至認為可以取消個人自由以及全盤否定人權以達到平等。每個社會成員都讓渡出自己的權利,集中到「主權者」手上,使得所有人都有一樣的境況,誰也沒有興趣給別人造成負擔。如果個人保留下某些權利,很可能每個人都成了自己的法官,發展下去社會必然變得專橫、暴虐。一切服從主權者的總意志,據不服從的就要被逼的服從。

15、黑格爾:存在即合理

前段時間因為李誠儒和郭敬明的爭論,使得「存在即合理」的句子在網絡上重複。黑格爾是德國哲學家,不知道一開始講這話的時候是不是德語,網上有一個英語版本標註的也是黑格爾原話「What is rational is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有人說該譯作「存在是有原因的」。具體沒有定論,畢竟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確定的是,黑格爾是一個神秘主義者,即主張人只有藉助超自然力量才能得道、理解世界。

16、叔本華:一個垃圾

——2021 02 06

相關焦點

  • 羅素的一生及我最愛讀的《西方哲學史》
    羅素2歲喪母,4歲喪父,於1970年逝世,享年98歲。羅素一生先後七次陷入情網,並先後同其中的五位結婚。羅素在其思想隨筆《我為什麼活著》的開篇裡寫到:,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羅素的一生的確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回答。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訪問中國期間1931年,60歲的羅素承襲其兄爵位成為羅素伯爵第三。此後羅素以創作出版和四處講學為生,三次到美國巡迴演,並在英國彼得斯菲爾德附近塔山創辦學校。1938年訪美並旅居到1944年,期間在芝加哥大學、紐約城市大學等地任教,並在多所大學開設講座。1944年,72歲的羅素返回英國,再次入選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管委會,並在該校任教。1948年在去挪威演講的途中,不幸飛機失事,卻意外生還。1950年,78歲的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目前較流行、影響較大的哲學史,有中國或中國人所著的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唐志龍《中國哲學史》等;西方的羅素《西方哲學史》、梯利《西方哲學史》、希爾貝克《西方哲學史》、斯通普夫與菲澤合著的《西方哲學史》、呂克費希等著《最美的哲學史》、施杜裡希《世界哲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的十卷本《勞特利奇哲學史》、三位德國作者合著的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羅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當代哲學家格雷林的《羅素》一書,開篇第一句話是「羅素活得很長,做了很多事」。這當然不僅指他的長壽——享年97歲,更是指他生命的活躍和多產。他一生的故事之多,令他自己不得不用三卷本700多頁的大部頭自傳才能講完。
  • 西方哲學史:希波克拉底「西醫之父」
    #西方哲學史希波克拉底的這份誓詞,對整個西方醫學界有著深刻的影響。1948年的時候,世界醫協大會對這個誓言加以修改,定名為《日內瓦宣言》,後來又據此制定了國際醫務人員道德規範。《希波克拉底文集》誓詞中譯:仰賴醫神阿波羅·埃斯克雷波斯、阿克索(Akso)及天地諸神為證,鄙人敬謹直誓,願以自身能力及判斷力所及,遵守此約。
  • 西方哲學史丨羅素 :米利都學派
    每本哲學史教科書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學始於泰勒斯這使得呂底亞可以自由自在地專心對付西方,但是米利都通常總能夠與之保持友好關係,尤其是和最後一個呂底亞王克利索斯,克利索斯是公元前546年被居魯士所徵服的。米利都也和埃及有著重要的關係,埃及王是依靠著希臘的僱傭兵的,並且開放了一些城市對希臘貿易。希臘在埃及最早的殖民地,是米利都衛隊所佔據的一個要塞;但是公元前610-560年這段時期,希臘在埃及最重要的殖民地是達弗尼。
  •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歷經15年翻譯、總字數逾540萬的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23日與此間專家學者見面。該書匯聚了國內頂尖哲學研究者翻譯,原著水平之高、翻譯水平之高,受到廣泛關注。  「《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發行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多次為中國發聲 羅素:一生尋求關於幸福的主題
    《中國問題》,[英]伯特蘭·羅素著,田瑞雪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9月版他曾多次在國際社會為中國發聲在中國,人們對羅素這個名字並不感到陌生,他的《西方哲學史》等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書人,而即便是那些沒有讀過羅素著作的人們,也多多少少會對其有所耳聞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分析的開端》,[美]司各特·索姆斯著,張勵耕、仲海霞譯,2019年1月出版,470頁,128.00元《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意義的時代》,[美]司各特·索姆斯著,張勵耕譯,2019年1月出版,566頁,128.00元對西方哲學史有所涉獵的讀者大概知道哲學史家溫德爾班的名著
  • 翻譯勘誤 斯通普夫《西方哲學史》中譯本錯誤舉例
    文/高山杉來源/《東方早報》轉載/ 微信公號「哲學君與黃小喵」中國人研究西方哲學史,首先要面臨文字一關,若此關不破,所有談玄說妙,無非自說自話,和人家的事情沒有任何關係。最近讀到美國學者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和菲澤(James Fieser)《西方哲學史》第八版(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McGraw-Hill,2008)漢譯本,發現文字方面誤譯之處甚多。
  •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靜業學習網中國哲學史一、名詞解釋(5分一個)1.正名2.非命3.元氣二、淺析(15分一個)1.反者道之動2.莊子「逍遙遊」三、論述(30分)朱熹心性論西方哲學
  • 張世英:談談哲學史的書目和治學方法
    有幾位青年朋友,已經是大學哲學系的畢業生 了,在大學期間泛泛讀過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編的《西方古典哲學原著 選輯》,現在決定專搞西方哲學史,很想花三四年的時間系統地精讀一些原 著,要我替他們開個基本的書目。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什麼叫作"基 本的"?五本?十本?還是十五本?你說這些是"基本的",我也可以說那 些是"基本的";你可以在三四年內讀完,我卻要五六年,也許有人只要兩 年。
  • 西方哲學史: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
    #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泰勒「水是萬物之源」西方哲學史:康德關於「上帝存在」的批判
  • 收藏貼丨西方哲學史 · 最系統目錄
    西方哲學史 · 最系統目錄《哲學100問》第1季第1季:從古希臘到黑格爾◎哲學理論:古希臘哲學丨基督教哲學丨唯理論丨經驗論丨法國啟蒙哲學丨德國古典哲學/////《哲學100問》第2季第2季:人,詩意地棲居(現代西方哲學)◎哲學理論:非理性主義丨功利主義丨實用主義丨分析哲學丨現象學丨存在主義丨馬克思理論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的緒論中是這樣定義哲學的:「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 「薦書」《西方哲學史(1—5卷)》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第四卷 啟蒙哲學第五卷 德國古典哲學內容簡介本書分為五卷六編,約200萬字,集中了國內西方哲學界同仁的共同力量,每一章都由國內在該領域的專家來撰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西方哲學史研究的學術進展和最新風貌。
  •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漢字有3個缺點,他具體指哪3個缺點
    我國的文字非常博大精深,寓意豐富,但英國的大哲學家羅素卻說,漢字存在3個缺點,他具體指什麼?  羅素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還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在1850年,因在文學創造上的傑出成就,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還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
  • 如何理解「哲學史」?
    如中國朱子、船山對《四書》的研究,王弼對《老子》的研究,郭象對《莊子》的研究;西方阿奎那對《尼各馬可倫理學》的評註和海德格爾對康德和尼採的研究,本身都成為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是留給後人不可忽視的哲學遺產。可以說,通過研究哲學史和哲學經典著作來進行哲學,是哲學發展的必然途徑。   那麼,哲學史究竟是「哲學」,還是「歷史」或「史學」?現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一般認為它是「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