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Ⅰ級瀕危珍稀蕨類植物:光葉蕨
花木君
在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蕨類植物中有4種(屬)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分別為光葉蕨、玉龍蕨和水韭屬全屬,而在1984年作為8種Ⅰ級(瀕危)珍稀物種之一的蕨類植物中的桫欏,退居成Ⅱ級保護。
從頒布的情況來看,從中可以看出光葉蕨等三種屬植物的珍稀程度,以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世界上最耐寒的高山蕨類植物玉龍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光葉蕨。
光葉蕨(學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為我國特有物種,屬於蹄蓋蕨科、光葉蕨屬常綠蕨類植物。根狀莖短橫臥,被有殘留的葉柄基部,先端被有淺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能育葉長40-45釐米;葉柄長可達7-8釐米,葉柄基部褐色,稍膨大,近光滑;葉片狹披針形,向兩端漸變狹,頂部羽裂漸尖頭,向下一回羽狀一羽片羽狀深裂;羽片30對左右,近對生,平展,無柄,中部狹披針狀鐮刀形,漸尖頭,向上彎,基部不對稱,裂片可達十對左右;葉脈在裂片上羽狀,葉幹後近紙質,淡綠色,無毛;孢子囊群圓形,囊群蓋卵圓形,孢子圓腎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較密的棘狀突起。晚春發葉,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蹄蓋蕨
光葉蕨屬是介於蹄蓋蕨屬(Athyrium Roth.)和冷蕨屬(Cystopteris Bernh.)之間的種屬,形體極似蓋蕨屬,但根狀莖短橫臥,幾乎光滑無鱗片,葉柄基部不變尖削,孢子表面具刺狀突起;囊群蓋下位如冷蕨屬,不同於後者在於葉片狹披針形,近紙質,常綠,柄短,向基部逐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極多,無柄,披針狀鐮刀形。最為奇特、與二者均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軸頂部下側具有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
迄今為止,光葉蕨僅被發現分布于于我國四川西部天全,二郎山,團牛坪地區,生長在海拔2450米的林下陰溼處。該地區年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溫28℃,極端最低氣溫-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對溼度85-90%;全年霧日達280天以上;因而光葉蕨對生存環境極其挑剔。
光葉藤蕨
光葉蕨從名字上容易和光葉藤蕨相混淆,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蕨類植物,光葉藤蕨屬於光葉藤蕨科、光葉藤蕨屬,主要分布在海南和雲南地區。二者區別在於:光葉藤蕨葉片遠生,二型,葉片要比光葉蕨長,一般可達1米左右;光葉蕨葉片近生,葉片多在30釐米左右。另外光葉藤蕨根莖木質堅硬,幼時被鱗片,老時光禿,也是比較明顯的特徵區別。
光葉蕨從名稱上經常引起一些歧義,有的植物愛好者從字面意思理解,以為是葉片光滑的意思,其實,這裡的光字,是「全」和「都」以及「淨」的意思,因為光葉蕨通常只有一片葉子,上面密密麻麻分布30多對對稱的羽片,因而被稱為「光葉蕨」。
光葉蕨被發現於1963年,後來由於大規模砍伐森林,二三十年都沒有發現光葉蕨的蹤跡,因而在上世紀末有些人認為光葉蕨已經瀕臨滅絕,直到本世紀初,人們在天全縣又發現了野生光葉蕨,然而數量極為稀少,不超過百餘株,有些自媒體為了吸引點擊,說全球僅6株,純屬譁眾取寵,無稽之談,如今數量應該在幾百株左右。
光葉蕨瀕臨滅絕有其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就是由於森林砍伐,環境惡化,造成光葉蕨很難生存。內部因素主要是分布區域狹窄,自身繁衍能力弱,對生存條件極為苛刻。內外交加因而造成了光葉蕨處於瀕危狀態,因此在1999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光葉蕨「光榮」上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級別為瀕危。
針對光葉蕨的研究和繁殖,有關專家一直在開展工作,然而,由於光葉蕨對氣溫、溼度、土壤這些的要求更苛刻,成苗很難,因而迄今為止,即便是成活繁殖,也沒有形成可複製、可重複的方案與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工繁殖並未完全成功。因而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研究者繼續努力。
在光葉蕨被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後,有關單位對資源分布地這三個地區進行了有效保護,光葉蕨也被列入極小種群保護與拯救行動。希望不久的將來,光葉蕨可以得到妥善保護並且能夠大量繁殖培育,從而保護我國珍貴的野生蕨類植物資源能夠正常繁衍。
2019-7-18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