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勝波
五龍河從遠方而來,流淌穿越於萊陽大地。
名為白龍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蜆河的五條河流,在萊陽大地縱橫交錯,逶迤蜿蜒,像五條巨龍盤旋騰躍在梨鄉軀幹上。五條河最終在南端一個叫五岔口的地方匯成一流,又一路向南奔向大海。五流匯合宛如五龍團聚,於是便有了五龍河的大名。
(五龍河口)
五龍河流域廣闊,故鄉熱土上到處可見她的身影,每條支流兩岸村莊星羅棋布,這是因為自古人們習慣於因水而居、因水成村形成的,據統計河流從市境內近半數村莊旁擦身而過。
五龍河畔廣袤肥沃的土地如母親溫暖的懷抱,清澈的河水像母親甘甜的乳汁,滋生養育了故鄉兒女,人們世世代代在河畔土地上繁衍生息。五龍河是故鄉名符其實的母親河。
故鄉因為有了母親河而豐富多彩,她猶如五條銀飾玉帶,裝飾扮靚了故鄉;她的浩蕩川流,為故鄉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五龍河見證了梨鄉兒女的勤勞勇敢,目睹了萊陽大地的歷史嬗變。
五龍河壯美靚麗。
五龍河的水美,河面銀光閃爍,波光粼粼,河水清澈明亮,緩緩淙淙流淌,水面倒映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樹。
五龍河的最美在春季,春天的五龍河豐豔多姿。
春風吹綠了五龍河畔,吹出了五彩繽紛。五龍河兩岸,垂柳依依,含煙籠翠;芳草萋萋,青碧蔥蘢。沿河果園裡,杏花、桃花、梨花、蘋果花、櫻桃花……,次第綻放,爭奇鬥豔。河畔另一側田連阡陌,綠麥彌野,春風吹拂麥苗,蕩起滾滾碧浪。
耀眼奪目的美景,是在丹崖上觀賞盛開的梨花。萊陽城東南有一土崖,因其土石呈赭紅色,故稱作丹崖,又名「小赤壁」。自北而來的五龍河支流蜆河流經崖西,從東而來的另一支流清水河流經崖南,兩河在崖西南匯為一流,蜿蜒南去;丹崖被兩條河攬擁著,宛如玉帶環繞的瑪瑙明珠。丹崖東、南邊河畔是盛產萊陽梨的千頃梨園,穀雨時節登臨丹崖,縱目南眺,只見千頃梨林梨花怒放,似皚皚白雪,莽莽蒼蒼,一望無涯;如玉龍盤繞,銀鱗閃爍;廣袤無際的梨園似玉妝成,如雪堆就;潔白梨花叢中,點綴著叢叢點點的桃花,恰似凌寒紅梅傲立雪原。雪白梨花、丹崖紅壤與清澈河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這就是萊陽著名景觀—丹崖春雪。她吸引陶醉了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雅士,清朝詩人趙蜚聲在這裡吟出「千樹梨花千樹雪,一溪楊柳一溪煙」的著名詩句;著名作家峻青在觀賞「丹崖春雪」勝景後,欣然命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丹崖白雪》。
夏秋豐水季節,五龍河有一番別樣的壯美。每當大雨過後,登上五岔口的小山頂,引頸眺望,可見五條河流,如脫韁野馬,橫衝直撞,似五龍戲珠,旋轉奔騰;吼聲如雷,揚起排空濁浪,跌落夾谷激流中,先是嬉戲喧鬧,後又平靜馴服地順著五龍河,滔滔而奔匯入大海。這就是著名的萊陽八景之一「五龍匯漲」,古人為這一景致寫下:「秋波萬頃如奔馬,夕照長橋似臥龍」的佳句。
五龍河畔歷史燦爛悠久。
五龍河畔的萊陽大地,沉澱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萊陽是恐龍之鄉。在萊陽金崗口村,1951年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被國內外專家認定為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使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名揚天下,金崗口村距五龍河僅有三裡之遙。中外專家經考察後稱,萊陽是真正意義上的「白堊紀公園」,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同時具有豐富的恐龍、恐龍蛋化石和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共生地區,對於深入了解白堊紀地球演化歷史、恐龍等生物進化歷程,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萊陽素有「翰墨之鄉」美譽,是書法之鄉。著名書畫家有明代畫家崔子忠、書畫家董其昌;清代詩人書法家宋婉、書畫家王景崧;近現代書法家孫墨佛,還有京城「有匾皆書」的書法大家王垿,《聊齋》一書的首刊者、書家趙起杲,以及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家崔子範。這些傑出的藝術家,土生土長在五龍河畔,母親河的靈氣與精華,孕育了他們的藝術才華,創出頂級藝術成就。
萊陽是有名的武術之鄉,尤其是螳螂拳聞名全國,是太極螳螂拳的發源地。自清初以來,經過四百餘年的發展,形成了擁有四大門派(太極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的大拳種,是我國十大拳種之一,萊陽螳螂拳被列於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外,萊陽發明和流行的地趟拳和長拳,也是遠近聞名。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發起和傳承武術的村莊,如赤山、崔疃、水口等,大多坐落於五龍河邊。
五龍河流淌著豐饒富庶,河畔大地物華天寶,特產豐富,河中生長的五龍河鯉魚、河畔上種植生產的萊陽梨和萊胡參,被原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五龍河水產豐盛。河域氣候溫和,清澈的河水來源於大山的山泉,水中富含水生物生存所需營養,盛產魚、蝦、蟹、蚌,其中著名的五龍河鯉,通體金黃,口唇豐厚,體型肥滿,肉質鮮嫩,味道清香鮮美,口感柔滑,營養豐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河鮮的上乘佳品。
萊陽是著名梨鄉,以盛產萊陽梨聞名於世。五龍河歷經千百年,淤積出一片廣闊的油沙地,這是一種獨特的棕色細沙土,富含雲母,土塊鬆散,通透性強,很利於梨樹增長,為萊陽梨的種植繁育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萊陽梨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史,明代所植的「梨樹王」、「貢梨王」,至今仍枝繁葉茂。萊陽梨具有獨特風味,皮薄核小。香甜多汁,果肉如飴,食之有入口即化之感;其糖的含量高達百分之九至十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鐵、鈣、硼等微量元素,在梨類中位居榜首;萊陽梨和用它熬製的梨膏,有較好的止咳化痰作用,在古代萊陽梨被列為貢品。萊陽梨為故鄉人致富做出重大貢獻,它是大自然賜予梨鄉兒女的瑰寶。
萊陽是著名萊胡參的生產地,這種沙參因產於萊陽的胡城村,所以被稱為「萊胡參」胡城村地處五龍河邊,廣有淤沙土,這種土壤似沙比沙細,像土又比土軟,極適宜沙參生長。萊胡參參條潔白光滑挺直,具有養陰清肺、養胃生津、止咳祛痰、除溼熱之功能,有較強的滋補作用,是沙參中之上乘佳品。
五龍河是英勇雄壯的河。
五龍河地靈人傑,自古以來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志士仁人,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壯歌,留傳下彪炳史冊的史跡。
被稱為「明末文天祥」的民族英雄左懋第,面對外族入侵者的酷刑和威逼利誘,不肯屈服,保持民族氣節,維護大明尊嚴,不惜以身殉國,他出生於五龍河邊的一個村莊。
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曲詩文,生長於五龍河畔,他於清末宣統二年,領導萊陽人民掀起大規模的抗捐抗稅鬥爭,組織武裝起義攻打縣城,鬥爭震動全國,揭開了山東辛亥革命的序幕。起義失敗後,曲詩文被捕,受盡酷刑,可是這位六十五歲的老英雄毫不屈服,怒斥敵人,最後被殺害,用自己的英勇鬥爭和鮮紅的血,在山東近代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1928年3月,在萊陽水口村成立膠東第一個縣委—中共萊陽縣委,李伯顏任書記;1932年在水口村成立了中共萊陽中心縣委,張靜源任書記,中心縣委領導萊陽、海陽、文登等膠東十餘個縣黨的工作。五龍河邊的小山村—水口村成為膠東革命鬥爭的策源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這裡燃起,在膠東大地蔓延成燎原之勢。在殘酷環境中,李伯顏、張靜源相繼壯烈犧牲在五龍河畔,其中張靜源烈士就倒在河邊沙灘上,先烈的鮮血染紅了五龍河。
著名戰將許世友將軍的戰鬥足跡,踏遍了萊陽的山山水水。抗戰時期他領導抗日武裝馳騁於五龍河畔,打得日寇和國民黨投降派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的萊陽戰役中,許將軍指揮我軍依託五龍河和河畔的山嶺為屏障,阻擊和粉碎了國民黨援軍,取得了全殲守軍、攻克萊陽城的勝利。
五龍兒女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戰爭時期,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參軍上戰場;一批批翻身農民踴躍支前,為部隊運送軍需給養,抬擔架救護傷員。生長於五龍河邊的著名支前英模唐和恩,就是從五龍河木橋頭出發,推著小車走上漫漫支前路,他冒著生命危險,部隊打到哪裡,推著軍用物資跟到哪裡,從淮海戰役到渡過長江,直到取得全國勝利。車輪滾滾行程數千裡,他在一根木棍上密密麻麻刻上了數十處支前到過的地方,這根木棍做為人民群眾支持人民軍隊、支援革命戰爭的見證,陳列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屹立在五龍河邊的丹崖上,建有萊陽市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中,安眠著2528名烈士英靈,這些犧牲於各個革命時期的先烈,生前奮戰在五龍河畔,歿後又長眠於五龍河畔,赭紅的丹崖仿佛浸透了先烈的鮮血。承載英烈魂魄的丹崖,挺拔地屹立於五龍河邊,將紅彤彤的雄姿映照於河水中,於是河水熠熠生輝,折射出紅色光芒,五龍河增添了神聖壯嚴。
因了五龍河,萊陽大地愈精彩;有了母親河,五龍兒女更出色。
五龍河的壯美靚麗令我驚豔留戀;五龍河的悠久歷史令我懷古遐思;五龍河的豐饒富庶令我讚嘆欣羨;五龍河的英武無畏令我肅敬景仰。
五龍河,永遠流淌於我心中,川流不息;母親河,始終滋潤著我的心田,永不乾涸。
(白龍河與清水河交匯)
(富水河和清水河匯合)
(蜆河和清水河交匯處)
(清水河萊陽市城區一段)
(清水河棲霞市釣魚臺攔河閘)
【作者簡介】王勝波,山東萊陽市人,1954年生,曾在煙臺市農行、農業發展銀行工作,經濟師職稱,現已退休。酷愛讀書,略通古詩詞。願與書為伴,樂享人生。已有多篇文章刊發在《金融文壇》雜誌、中國金融作協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作協山東創作中心微信公眾號、齊魯壹點號「海島尋夢」專欄。其中《瀟瀟秋雨中,我見到敬愛的周總理》獲492.4萬人次閱讀量。
壹點號海島尋夢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