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縣城關鎮董老寨村村民蘇文彬和妻子張金蘭都是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但是面對厄運,他們樂觀上進,通過自主創業實現了自強自立。
今年49歲的蘇文彬自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不能行走,從一名嚴重的小兒麻痺症患者變成當地合作社的負責人,回想起自己多年的經歷,蘇文彬特別激動。
蘇文彬回憶,小時候自己被丟過一次,母親不忍心又把他撿了回來,為了上學,蘇文彬靠給同學們講故事,讓同學們一起抬著他上學。
在他三年級時,母親便被查出患有癌症,當時才十多歲的他意識到家裡的困難,主動輟學了。命運雖然給蘇文彬關上了一扇門,使他不能正常行走,卻也給他開了一扇窗,那就是藝術天賦。為了讓母親放心,他自學唱歌,開始了四處賣唱的生活。蘇文彬記得很清楚,賣唱的第一站,他來到了江蘇常州的一個菜市場,當時唱的是一首自己編的歌——《謝謝你曾經愛過我的人》,開唱一分鐘左右,愛心箱裡就收到了將近一百元打賞。
在那場演唱中,蘇文彬清楚地記得,當時有一個看菜市場的人收走了他的愛心箱不讓他唱歌,一個大姐用當地話狠狠地罵了那個年輕人,並鼓勵蘇文彬:「你比他強。」大姐的話激勵了蘇文彬,支持著蘇文彬繼續唱歌,靠著唱歌他成了家,也有了一些積蓄。
可是四處流浪賣藝不是長久之計,蘇文彬夫婦倆決定回家創業養鴨子。由於倆人吃苦能幹,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種鴨量達到了2700隻,鴨棚8個。
2008年,一場禽流感讓他們倆賠個底朝天,欠了一屁股債,不過蘇文彬不認輸,和家人商量以後決定把房子賣了先把帳還了,然後又重操舊業過起了四處賣藝的生活。
2015年,他從朋友口中得知種植黃花菜的經濟效益不錯,還完欠款的蘇文彬再次走上了創業之路。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蘇文彬成立了鑫藍種植專業合作社,黃花菜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一百多畝發展到現在的三百多畝,帶動了附近一百多位閒置勞動力就業。
「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好像社會都欠你的一樣,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自強了,努力了,就啥都有了!」最後,蘇文彬微笑著告訴我們。
一直以來,就業就是殘疾人最大的難題,為了讓更多的殘疾人像蘇文彬這樣,更好的創業就業,今年,亳州市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殘疾人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亳州市殘聯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丁昊介紹,今年5月份,市殘聯聯合市發改委、市民政局等15家部門出臺了《亳州市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實施方案》,扶持對象就是具有我市戶籍,持有第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在就業年齡段已經就業創業或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願望的殘疾人。
扶持項目:在創業方面,對於殘疾人實現種植、養殖、加工、零售、修理、餐飲、盲人醫療按摩、電子商務、網絡電商等各種形式進行創業的,給予一次性創業扶持補貼,補貼標準不低於3000元。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並且所創辦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自工商登記註冊之日起正常運營6個月以上,給予不少於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扶持補貼。
在就業項目方面,對符合《安徽省陽光助殘就業扶貧基地及陽光大棚管理辦法》條件的惠殘助殘農業項目、扶貧就業基地等,分別給予每個陽光大棚設施農業項目、陽光助殘就業扶貧基地不低於5000元、30000元的扶持補貼,具體補貼數要根據項目投資額度、項目規模和吸納殘疾人就業人數等綜合情況確定。
此外,在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上也做了詳細規定。其中,對於殘疾人本人為社會提供的服務,按照有關規定免徵增值稅;殘疾人個人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按照有關規定免徵增值稅;殘疾人個體就業或者創辦的企業,可以按照規定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亳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周楠 楊剛 編輯 劉燕 編審 王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