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藝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像空氣、陽光和水不可或缺...

2020-12-10 雲南網

原標題:清華大學教授:藝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像空氣、陽光和水不可或缺 | 薦讀

民小編說

這是一篇關於藝術教育的通識講座文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睦指出,人們普遍覺得自己與藝術有隔閡,當我們去博物館看一件作品時,只想印證已知的東西,而沒有用心靈去感受、體驗藝術。他也指出了中小學時期的美術教育的不足,比如往往重視內容,而忽視了形式方面的引導等。讀了這篇文章後,相信您在欣賞書上的、博物館、展覽館裡的藝術作品時,有了一個新的角度 。

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和藝術之間存在某種隔閡。

這種對藝術的誤解可能導致大多數人無法認清這樣一種事實:藝術會給人類社會和個體提供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尤其是改變固有思維習慣的可能性。

每一個人原本都具有一些尚未開發出來的潛能,或是個體獨有的思維能力和洞察力,但這些都被對藝術的錯誤認知所遮蔽了。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藝術教學的開展格外艱難。

清華大學的圖書館和博物館策划過許多高水平展覽,例如達文西原作展覽,西方繪畫五百年原作展覽等。

博物館平均每天的參觀量在三千人左右,但其中清華的學生是少數。

為何會這樣?

據我們新雅書院的學生反饋,如果自己去看,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希望老師能組織大家一起去看,在現場對作品進行講解。

我想,大多數同學在看展前會做一些功課,如查閱相關資料等,在進入博物館以後按照先前的準備,按圖索驥去觀察那些作品,更準確地說是去查閱和搜索,找到了作品,對上了標籤,看一下介紹,說不定再拍張照,就結束了對這幅畫的觀賞。

如果用這樣的方式看展,多數情況下恐怕不會給參觀者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那種直擊靈魂深處的觸動,但藝術的真諦恰在於此。

我們普遍缺乏藝術教育,且藝術教育中缺乏抽象思維訓練,大多數人對繪畫的理解簡化成了「看圖識字」式的瀏覽,這使我們很難辨別繪畫作品中的美,也很難辨別生活中出現的美。

一副繪畫作品由什麼組成?答案可能很多。但概括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內容和形式。

我們觀看一幅繪畫作品往往從內容入手。以《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畫的遠端是風景,近處是人物,人物的首飾、服裝,特別是人物臉上的微笑,人物本身的更多故事情景,或設想達文西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出這幅作品,以及作品的中心思想等。這些都屬於作品內容。

但是,在閱讀一件繪畫作品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過分專注作品的內容,卻容易忽視形式。所謂形式,主要指作品的色彩、線條、形態和空間,以及色彩的搭配、線條的組合、形態的疊加、空間的變化等。

任何一件優秀的繪畫作品,內容不能脫離形式語言的支撐而獨立存在。

如果說內容是繪畫的外表,那麼形式就是繪畫的骨骼。

作為形式的色彩、形態、空間和線條,同樣也是繪畫的內容。所謂內容,就一定只有故事和情節嗎?形式語言就不能表達故事嗎?色彩就沒有感情嗎?線條就沒有節奏、沒有韻律嗎?空間就不能表達意義嗎?

我們這麼多年的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時期的美術教育,往往重視內容,而忽視了形式方面的引導。

很多時候,教師會告訴學生: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這顯然忽視了形式語言本身的作用,更沒有給學生們提供一種學習形式語言的適當方式。

而且,我們的藝術教育中缺乏有關抽象思維的訓練,使得學生們尤其不善於觀察事物,也不善於體會形式語言的作用和表現性,比如線條的感情、色彩的感受性、空間形態表達的精神意義和內涵。

這種思維方式的缺失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在閱讀繪畫作品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只能在繪畫作品中看到故事和內容,把對繪畫的閱讀和理解簡化為「看圖識字」。

漸漸地,我們就越來越難以辨別繪畫作品中的美,也很難辨別生活中的美,對美的領會能力也逐步弱化。

因此,我格外想強調形式的重要性。可以說,僅僅從繪畫作品中去閱讀它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是不夠的,僅僅閱讀那個時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也是不夠的。

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文藝復興至今已400多年,我們無法揣測當時達文西在想什麼。我們離作品創作的時代越遠,就越難了解那些繪畫的內容。

但是,繪畫的形式語言則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可塑性,甚至內容本身也可納入形式語言的範疇。

這種觀點可能觸及到很多人以往對藝術的理解和對藝術規則的認識,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再談繪畫,談藝術欣賞,談繪畫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都是沒有意義的。

讓作品傳世並不斷讓人們從畫中有所收穫的,主要在於繪畫的形式語言。

以著名藝術家馬蒂斯為例。馬蒂斯早年長期生活在巴黎,後期移居法國南部的尼斯,1954年去世。他的作品大量使用線條,甚至以二維的方式來表現他眼中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三維繪畫在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興起,文藝復興前,以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藝術家們沒有對解剖和透視形成足夠深入的理解。

那麼,如果只有達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標準的作品才能被稱為繪畫作品,那馬蒂斯的不少作品或許都不能達到繪畫作品的基本門檻。

對於馬蒂斯這樣的作品,我們能否理解和認知,能否對其展開分析和思考,是檢測我們能否真正達到一種寬容,以及對於藝術的理解是否過於極端的試金石。

我們往往過度關注自己的已知,即便面對未知,我們也渴望將之變成已知。但這往往容易導致我們被知識蒙蔽雙眼。

從馬蒂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以往對藝術和繪畫的理解似乎存在某種局限性。

深入思考,不難發現這些局限性主要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經驗和既有的知識,這些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往往構成對我們的某種桎梏。

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對繪畫和藝術作品的認知建立在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換言之,我們往往以既有的知識和經驗為標準來判斷眼前的畫。自然,我們就會把對藝術的理解等同於對知識和經驗的驗證。

當我們去博物館看一件作品時,只想印證已知的東西,那這種動機本身就會導致我們和這件藝術作品之間出現某種隔閡,因為它剝奪了其他可能性的發生。

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們不做任何準備,直接走進博物館,在裡面漫步、觀看、細細體會,直到某一張作品因為某種特定原因觸動了你,讓你停下腳步。這時再去追根溯源,去了解這幅作品,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被這幅作品打動,是由於色彩、形象,還是畫面當中的情景故事讓你有所聯想。

這也是我對新雅書院和美術學院的學生提出的看展要求:在進館之前不做任何準備工作,在被某一幅作品觸動到之前不去看作品底下的標籤。

我始終認為,我們去博物館不是為了看某件特定的藝術作品,而是去尋找我們自己。

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偉大的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初衷。

無論他們創作時是出於什麼動機,他們總是希望後世的觀賞者能夠從作品中獲得不同的啟發,找到改變自己生命的鑰匙。

因此,當我們在觀賞一幅繪畫作品時,更多地是看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這是所有創造性思維的起點。

今天,我們有很多人認為藝術與自己無關——不僅包括西方的傳統和現代藝術,還包括中國的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

這樣,我們也就很難從中得到啟示,因為我們與它們之間缺乏雙向交流,只有知識的給予與獲得的關係,而不是啟發、啟示或是啟迪的關係。

這些啟發、啟示和啟迪一定是由內向外生發的,而不是由外向內給予的。

某種意義上,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觀看方式不斷發生改變的歷史,這就涉及到形式語言的重要性。

不同時期藝術家們都在不斷地探索新的形式語言,每一位藝術家所採用的線條、色彩、空間和形態都具有不同特徵。

要知道,所謂看懂一幅繪畫作品,這個說法本身就可能有問題,因為繪畫沒有絕對的意義。

當我們在繪畫裡看不到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內容,就會覺得繪畫有問題,這實際上是把我們看世界的標準等同於看繪畫的標準,甚至作為絕對標準。

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比如,人類現有的繪畫從空間上理解不外乎是二維或者三維的。但是那些不具有嚴格三維效果的繪畫作品非常有意思,也具有很高的價值,因為這意味著當時的藝術家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理解的世界很不一樣,而兩種不同的理解之間並沒有高下對錯之分。

事實上,在馬蒂斯以後,當更多的畫家發現當繪畫被簡化以後,在拋棄了明暗、立體結構和透視空間以後,自己可以在畫面中重構一個虛擬的自然世界時,創作的過程就變得更輕鬆和自由,藝術家也擁有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

這時在繪畫作品中就出現了四維空間,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塞尚。

在某種意義上,塞尚對人類觀看方式的影響相比馬蒂斯更重要,甚至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他以後,才出現了立體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畢卡索。

藝術家通過繪畫作品,用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來啟示觀賞者,而觀賞者們或許也能從藝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裡認清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由於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能夠作用於人類所處的這個世界,當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世界也就改變了。

反過來說,世界已經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應該隨之不斷改變。所以繪畫和觀看方式的變遷,實際上也就是人類文明的變遷。

欣賞繪畫等藝術作品時,我們大可不必為自己有一些專業知識洋洋自得,也不用為自己缺少專業訓練而自卑,那些規則和知識都是別人的規定,只有動心的感覺,哪怕一次,也會讓你銘記一生。

繪畫不同於音樂,它本身是一種視覺藝術。這就容易給大家造成一種誤解,覺得繪畫只需要看,而不是聽,或者是其他感知能力。

但是,我想說,即便同一個「看」字,也有不同的含義。「看」不同於「看見」,二者相當於英文中「look」和「see」,含義差別很大。

如果僅僅是「看」,可能看過就忘了。但「看見」就包括了很多內涵,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感受」。

與其說我們在繪畫作品中看見了什麼,不如用更準確的說法: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什麼。所謂「感受」,包括人體所有的感覺,例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主旋律一出來,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呈現出某個具體畫面,例如一條河流或是一片樹林。

同樣,我們在看莫奈的畫時,可能也會感受到,河塘的流水潺潺、睡蓮中螢火蟲煽動翅膀的聲音,都在我們耳邊浮現。

另一些時候,特別是觀賞雕塑作品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一種觸覺上的力量感,因為雕塑家親手雕琢的痕跡就那麼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因此,我們在觀賞繪畫作品時,調動的絕不僅僅是自己的視覺,而是所有的感知器官和感受能力都激發出來,這樣我們才會收穫更多體驗。

就如同我們在聽音樂會時,如果全程閉著眼睛坐在音樂廳,那跟在家聽CD有什麼區別?我們在現場不僅聽到音樂,還看到指揮、燈光,看到琴弦樂器的閃動,聽到旁人呼吸的聲音。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自己時而緊張,時而松馳,這些所有,構成了這場音樂會的綜合體驗。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訴諸一種感知能力。觀賞繪畫作品同樣如此。

其次,在感受一件藝術作品時,主要不是依靠我們的智慧,而是依靠我們的心靈。

太多時候,我們訴諸於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分析一件藝術作品,一些評論家們會因為自己了解某些專業知識而洋洋得意。

但我想說,所有的判斷和規則都是別人的規定,你在以上過程中僅僅動用了一點點聰明才智,靠自己的大腦記住了某些知識和經驗,所以用不著沾沾自喜。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動心,還沒有用心靈去感受、體驗藝術,而這才是最重要的,比用大腦去分析藝術作品重要得多。

如果你在沒有查閱任何資料的情況下走進美術館,遇到一件作品觸動了你,讓你在那件作品面前停下腳步,跟它有了哪怕一分鐘甚至幾十秒的交流。

這個交流過程即使難以用語言描繪,你恐怕也會一生都記得,因為整個交流過程中,你的記憶和經驗,快樂和痛苦都被激發了。

為什麼之前有除了這麼多件作品,其他作品都不能讓你停留下來,只有這件作品能夠做到?這就是你們之間的緣分,是你跟作品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對話,這甚至可能成為你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覺醒。

如果人的一生中連一次這樣的體驗都沒有,我可以非常武斷地說,他這一生都白活了。

這樣的說法恐怕會引起一些人的質疑,但當今世界,我們太過習慣於用知識把自己武裝到牙齒,太過注重用腦,卻忽視了用心去體驗。

這種習慣使我們不僅在理解藝術作品時會碰到障礙,也可能會使我們錯失許多喚醒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

只有當我們擁有用心去體驗的能力,並輔之以敏銳的洞察力,我們才能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

繪畫藝術很重要,是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也是每個人擁有完整人格的必要條件。

藝術是差異的頌歌。藝術不是致力於消除在理解和呈現事物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是要愛護和保留這種差異,甚至頌揚這種差異。

只有意識到在真實和自己的認知之間存在多種差異,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理解藝術。

如果藝術缺少了差異性,那麼藝術的生命,它的價值和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這樣的藝術可能已經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我反覆提到的馬蒂斯,是法國野獸主義的代表人物。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當他的作品展出時,幾乎所有主流群體都不認可,認為他的作品缺少高貴典雅,不具有任何美感。

今天人們對於美的判斷和理解要寬容得多,對差異性的接納能力也高得多。對於馬蒂斯的作品,我們可以覺得它美或者不美,都不可否認它是與眾不同的。

上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如同群星璀璨般出現的那些藝術家,他們每一個人的作品都飽含鮮明的個人特徵。

我曾經做過一個課堂實驗,讓學生閉著眼睛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事物。

在作畫的過程中,鉛筆會隨著各人的想像慢慢行走。等到他們完成畫作,睜開眼睛時,會發現自己描繪的貓或者花,和他們在現實中最熟悉的那個對象在形態上存在差異。

通常情況下,學生會認為這是一種缺憾,至少是一種技術上的缺憾,因為他們沒有畫得足夠準確,沒有再現自己熟悉的那個事物的外貌特徵。

但他們都忽視了一點,他們的畫作和事物本身之間的差異,恰恰是這個課堂實驗所要揭示的,也是最珍貴的所在。

尤其當不同的人在畫同一個事物時,最終呈現出來的不同畫作恰恰證實了我們對於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樣的。

藝術不是致力於消除在理解事物和呈現事物方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是要愛護和保留這種差異,甚至頌揚這種差異。

只有意識到在真實事物和自己認知的事物之間存在多種差異,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理解藝術。

正是這種差異,才使得我們每個人都無比珍貴。這也是很多藝術家在繪畫創作和探索的過程中所要展現的核心價值和終極使命。

我們常說人生要追求的終極答案是:「我到底是誰,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靠你通過各種形式的嘗試去體會和研究,去真正觸及這個問題本身。

這也是我為什麼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課程上,要用近一半的時間讓學生動手作畫,體驗繪畫,體驗自己畫的事物和現實事物之間的不同,也就是差異。

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畫的事物和其他同學畫的事物之間有所不同,讓他們認同這個差異性並由此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在認同自己價值的同時也接納他人生命和表達的價值。

這樣他們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差異的價值,更容易理解那些以往不喜歡或是難以進入的繪畫,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理解他人,並更寬容。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識到,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以外還並行著一個的藝術世界,那裡包含著我們對於空間和事物、色彩和形態、內容和故事的種種理解,還有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那個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是不同的,和他人的藝術世界也是不同的。

我們彼此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鑑,但是不能相互取代。

大多數人都知道,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把藝術理解成為對生活的美化或者是概括,本身就存在問題。

這限制了我們對於藝術的理解。藝術確實源於生活,但藝術為我們構建另一個世界提供了更多方法和更多可能性。

總而言之,人類的生活中不可以沒有藝術,我們的教育中也不可以沒有藝術。藝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像空氣、陽光和水不可或缺。

文章作者 | 李睦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對於地球生命,陽光空氣和水誰最重要?終於有答案了
    有三樣東西跟我們與生俱來:陽光、空氣和水,因為離開了它們,我們就無法生存,甚至無法出生,我們在水中發育、水中生長,然後離開媽媽的身體才來到這個世界。陽光、空氣和水,它們是這樣的普通,又是這樣的「廉價」,使得我們經常忽略它們的存在。今天,就有一個倍趣科學的小朋友問我,"老師,如果比較一下陽光、空氣和水哪一個對生命最重要,你會選誰呢?"
  • 清華大學王龍教授親臨金華為您答疑解惑
    有人說「溝通就是生產力」,溝通是情感、觀點、事件等的流通和傳遞。大家一直都在談溝通,誰都想知道怎樣才能有效溝通。清華大學王龍教授用詼諧幽默的事例講述了溝通的技巧,告訴大家,看清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正確辨識對方的情緒,說得體的話,做得體的事,才能在人生中少走彎路。
  • 清華大學美院藝術史論
    官方明確要求藝術史論的錄取分數線至少要達到所在省份的一本線,按照文化課的相對成績錄取招生簡章裡面明確要求了原則上每個省份錄取不超過2人,總人數錄取15人。清華大學藝術史論專業到底好不好,是學生和家長在報考是比較關心的問題,小美院藝術史論教研組老師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及畢業生反饋信息進行相關解答。祝每一位考生今年順利報考清華大學藝術史論專業並拿到校考合格證。
  • 水和空氣是無色透明的,為什麼我們能看到水而看不到空氣呢?
    光線就像撞球一樣從物體表面反彈回來,使得原來的圖像可以在物體中成像。漫反射:想想未加工的木材、花朵或無光澤的表面。光線從物體表面向各個方向反射,顯示出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吸收:想像一塊黑色的煤或灰。光進入物體,被吸收並轉化為熱。
  • 愛和性,對於男人和女人來說哪個更重要?
    這麼說也不可厚非,那麼我們換另一種角度切入。很多人喜愛先來後到的方式來闡釋,例如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感性是女人的天性,那麼對於大多女人而言,是先有愛後有性。因此很多女人會在交往過程中,重複強調「你愛不愛我」?
  • 對於電子工程師來說,Layout就是硬體的藝術
    對於一個用心Layout的人,到最後總是可以從結果中獲得無比的滿足與成就感! 翻來覆去看自己布的每一層信號,雖然有點醜,但每一跟信號線,每一個扇出,每個等長都是自己調整的。看著這份Layout,就像自己的孩子。後來就有了第二個孩子,第三個孩子……到現在都數不清自己有多少孩子了
  • 對於經常敷的面膜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面膜對於很多小姐姐來說真的是摯愛單品了,對於一個精緻的女生來說,一定要有面膜的加持。對於我們都愛的面膜,只會有好處沒有壞處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所以小編就盤點一下面膜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面膜是通過暫時隔離外界空氣與汙染,提高肌膚溫度,使皮膚的毛孔誇張,促進新陳代謝,使皮膚的含氧量上升,有利於皮膚排出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物和油脂類物質,面膜中的水滲入表皮的角質層,使皮膚變得柔軟光亮有彈性。面膜可以利用短暫的時間使皮膚充滿水分,可以讓肌膚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
  • 清華大學甘陽教授受聘我校兼職教授,做客博雅講堂
    圖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圖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圖右)2019年11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走進我校博雅講堂,在下沙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進行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主題講座。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副校長趙英軍出席了本次博雅講堂。
  • 清華大學教授每個月能有多少工資?離職教授:沒你們想像的這麼多
    無私的奉獻自己所學到的智慧,教授給學生們。這樣偉大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尊重的。而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地教學生們上課就行了。在每次上課之前,他們都需要先模擬一遍上課時候的情景。也要想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點。這些都是需要靠他們自己當老師之後開始慢慢摸索的。很多人就會認為,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爭先恐後的去當老師。肯定是因為他們的工資非常高。清華大學教授每個月能有多少工資?離職教授:沒你們想像這麼多。
  • 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
    共生 共建 共治 新技術助力廣電產業融合發展——訪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  11月19日下午,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在京舉辦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以「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創新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會後,接受了CIAC組委會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推出的專訪。
  • 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彭凱平: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最容易讓你幸福?
    1、這個問題,不是李麗一個人的困惑,每個人在擇偶的時候,都有個優先級排序,有人喜歡帥哥,有人傾倒於才華,有人喜歡財富,但選擇哪一個都會有問題出現,所以才有了那麼多感情的分分合合。不僅普通人,明星也是一樣,離合那麼多,都在不斷地試錯。
  • 清華大學科研新項目,空氣淨化凝膠小氯瓶,24小時還您清新空氣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寒冷的戶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就像是到了春天。目前正值北方冬季供暖期,供暖後,室內溫度普遍達到20℃以上,這時,隱藏在塗料、地板、家具中的甲醛就會大量釋放出來。再著冬季不能經常開窗通風,室內密閉、通風較差。容易滋生灰塵、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導致室內空氣汙染的程度高出室外汙染5-10倍。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會讓人覺得胸悶、呼吸不暢。
  • 太陽雨的「陽光、空氣、水」,只為你的歡笑!
  • 記清華大學教授張揚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來源:《人物》雜誌  記清華大學教授張揚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一個曾經連生活都難以為繼的孤兒,現在卻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出難以計數的財富,張揚軍的成長軌跡給我們太多的感嘆和聯想。有一次,一個單位來車接他,當他走到車邊問是不是來接他時,車裡的人望了他一眼,加重語氣說:「我們是來接張揚軍教授的。」張揚軍笑著說:「我就是張揚軍。」來接的同志瞪大眼緊盯著他,眼睛裡滿是不相信,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和民工差不多的人,就是承接如此重要科研任務的清華大學教授。在外面開學術會議,主辦方一般都是將清華大學的教授放在顯著的位置。當張揚軍在位子上坐下時,總是引來很多驚異的目光。
  • 被科技綁架的一代:科技就像他們的空氣
    科技就像空氣出生於2010至2025年的孩子,被稱為「阿爾法一代」,他們也被認為是最受科技薰陶的一代人。伴隨他們的成長,iPad等平板電腦逐漸普及,微博、微信,Facebook、You Tube、Instagram等社交工具,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在清華大學教書的教授,每個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很多人都猜錯了!
    在清華大學教書的教授,每個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很多人都猜錯了!老師這個工作一直都是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很可靠的職業,尤其是我們的家長,差不多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當一個老師或是娶一個或嫁給一個老師,可以說這個職業是最受歡迎的了,而清華和北大這樣的學府不僅是每個學生的夢想大概也是很多老師們的標杆吧。那麼這也就讓很多人比較好奇了,清華的教授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你呢?
  • 對於團隊成員來說,目標的意義是什麼?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他用了4年時間研究了8個團隊,發現了成功的團隊文化都鍛造於危機時刻對於團隊成員來說,目標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在朝著什麼工作?它不像在花崗巖上刻寫任務宣言或鼓勵每個人都背誦口號那麼簡單,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嘗試、失敗、反思和學習的過程。高目標環境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地面挖掘出來的,就像一個團隊一起攻克它面臨的問題,並不斷發展,以迎接快速變化的世界的挑戰。暢銷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作者丹尼爾·科伊爾,在他的最新力作《極度成功》中介紹了 設定目標的7 條原則,將幫你做到這一點。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林樂成教授為正式全職加盟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官網近日發布消息稱,10月10日,學校成都校區舉行了一場教授聘任儀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林樂成教授為正式全職加盟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被聘為專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 對於學生來說,什麼樣的教授是好導師?
    對於學生來說,特別是準備考博士或考碩士的學生來說,了解一下什麼樣的教授是好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有的時候,報考一個好導師甚至比報考一個好學校更為重要。有的導師好到什麼程度呢?有很多學生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只要努力就夠了,在研究生階段導師作用很小,雖然,對於任何人來說努力都是首要的,但是在什麼環境和條件下努力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共識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討論接下來的問題,什麼樣的教授是好導師?
  • 她是清華大學最美教授,博士畢業於211大學,一句名言讓人敬佩
    我們知道,清華大學在國內地位是非常高的,對於學生來說,多少學子曾經夢想能夠踏入清華園讀書,很多人為之努力奮鬥了很多年,甚至本科畢業後考研時再為清華夢而奮鬥。然而,每年清華大學在高考時招生的人數非常少,2019年也只有3800人。研究生招生的數量稍微多一點,但除了保研的學生,想考入清華大學依然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