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簡稱「三大獎」),即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我國科技領域最高的國家級獎勵,是對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權威認定。「三大獎」由國務院設立,每年合計評選數目不超過300項,競爭相當激烈。因此,「三大獎」的獲獎情況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及其對國家和社會貢獻的重要指標。此外,在首輪「雙一流」高校的遴選中「三大獎」的獲獎情況也是重要參考標準。
眼下正值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收官期,「動態調整」也進入了倒計時。那麼在首輪建設期內有哪些高校表現突出呢?軟科採用折合分數計算方法,對2016-2019年內各大高校獲得「三大獎」的情況進行了匯總和比較。
下面是以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獲2016年度至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折合分數統計情況:
從統計結果來看,清華大學獲得三類獎勵的數量均為最多,折合分數更是遙遙領先於其他高校;浙江大學共獲得9項國家技術發明獎,與清華齊平並列全國首位,「三大獎」的折合分數穩居全國第二;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分居第三、第四位。此外,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6所以工科見長的高校也進入全國前十的行列。
東南大學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雙一流」建設以來,東南大學在「三大獎」上收穫頗豐。每年的獲獎數都在3個以上,獲獎總數達到15個,其中近半數為科技進步獎,體現了該校在成果轉化方面的突出優勢。同時,東南大學在自然科學獎上的表現也同樣可圈可點。2016-2019年間共獲得自然科學獎4項,體現了其在學科前沿、基礎研究方面的同樣擁有不俗實力,獲獎項目使我國在多個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湖南大學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校區坐落在湘江之濱、嶽麓山下,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之譽。作為老牌名校,湖大近年來「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2016年,湖南大學並沒有「三大獎」的斬獲,而到2019年,湖南大學強勢崛起,狂攬5項大獎。當年「三大獎」獲獎數目與其他兩所高校並列第4,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均有兩項獲獎。
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行業類高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過去4年間累計獲得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這些獎項均與石油類相關學科緊密相關,為我國的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張來斌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單位完成的研究成果「油氣管道系統完整性關鍵技術與工業化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推動了管道完整性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了管道完整性領域國際競爭力。
此外,揚州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兩所非「雙一流」高校4年間獲得「三大獎」累計20項,並列全國高校39位,是非「雙一流」高校中誕生的最大黑馬。
「三大獎」是高教領域公認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高校科研實力的「硬核」認證。從首輪「雙一流」的遴選標準來看,如果一所高校拿到了「三大獎」的特等獎、一等獎以及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那就擁有了衝擊「雙一流」的強力背書。那麼,在本輪「雙一流」建設期中,哪些高校獲得最多此類獎項呢?
統計結果表明,「雙一流」建設以來,以第一單位獲得自科二等獎以上及其他一等獎的高校基本還是以「雙一流」高校為主,其中「一流大學」33所,「一流學科」高校16所。另外,還有8所非「雙一流」高校獲得了自科二等獎以上及其他一等獎,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分別為:南京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揚州大學、湘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重慶師範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創建於1934年,是首批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與江蘇省政府共建醫學院校。作為一所醫學類高校,南京醫科大學的學科實力十分強勁。沈洪兵教授牽頭的中國人群肺癌遺傳易感新機制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獲評A+等級。而且,在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南京醫科大學的公共衛生與預防學科更是排在了全國首位。在本輪「雙一流」建設中的優異表現,使其成為下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有力競爭者。
歷經百餘年辦學歷程的華南農業大學,特色鮮明,農業學科實力雄厚。劉耀光院士主持完成的「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奠定了我國在雜交水稻分子遺傳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校獸醫學獲評A-等級。在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華南農業大學的農業工程、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畜牧學等10個學科均取得了傲人成績,排在全國前十。
南方醫科大學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中唯一的醫學院校。南方醫科大學的辦學規模龐大,專業實力雄厚。今年年初,基礎醫學院高天明教授領銜團隊「抑鬱症發病新機理及抗抑鬱新靶點的研究」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項目為快速抗抑鬱藥的研發提供了新靶點。此外,在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南方醫科大學的特種醫學排在全國前十,實力不俗。
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揚州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近年來揚州大學科研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楊建昌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促進稻麥同化物向籽粒轉運和籽粒灌漿的調控途徑與生理機制」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項目的成功標誌著我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的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此外,揚州大學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佔據非「雙一流」高校第4名的好成績,學科水平以及重大項目與成果兩項上優勢尤其突出。2019年12月,揚州大學校長明確提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衝刺「雙一流」,並指出未來三到五年時間是「極其關鍵的時期」。
此外,湘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均有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斬獲,成績也十分令人矚目。
而從歷屆獲獎者的研究經歷來看,這些成果基本都是經過孜孜不倦鑽研才最終得以誕生的。研究從基礎的設備到人員配備基本都需要不小的投入,而非「雙一流」高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獲得如此成績尤其顯得不易!
國家科學技術獎對於中國的科學界來講,無疑是最高的獎項,如此眾多的獎項也將最終推動中國科技界的進步。新一輪「雙一流」遴選即將開始,希望高校能抓住歷史機遇,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更多力量,也在高校發展史上鑄就新的輝煌。
博士一對一:專注背景提升,助力名校申請。在每一個細分領域,找到自己的興趣。
關注頭條號@ONE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