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桓範話的曹爽能不能翻盤高平陵之變?

2021-02-13 老王說評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老王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公元249年,司馬懿在洛陽發動政變,此時在曹魏的當家人曹爽正在和兩個弟弟以及皇帝曹芳到高平陵進行祭奠。

高平陵之變劇照

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前,曹爽的牌面非常好。曹爽在公元239年被曹叡授命為託孤大臣,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公元237年,曹爽囚禁了郭太后,弟弟曹訓被委任為武衛將軍,武衛將軍相當於首都的戍衛部隊司令,掌握著首都的布防。弟弟曹羲被委任為中領軍,負責職掌禁軍,也就是皇帝的衛隊,除了掌握皇帝的衛隊,中領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負責提拔武官,掌握武將的升遷。表弟夏侯玄是中護軍,負責監督和管理國家的武將。手下的心腹何晏擔任了尚書,負責帝國官員的選拔,李勝擔任了河南尹,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委書記,畢軌擔任司隸校尉,負責國家的秘密情報工作。而發動政變成功的司馬懿此時僅僅是一個太傅,一個虛職在家養老。

《三國志》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文宣王司馬懿

此時可以說所有的帝國權力部門全部在曹爽兄弟手下,而司馬懿不過是一個光杆司令而已。也正是因為這樣,曹爽才敢大搖大擺的出去給曹叡祭掃陵墓。而且在高平陵事變之前,曹爽兄弟們已經多次結伴一起出行,都沒有事,曹爽兄弟也就更加放心了,以至於對大司農桓範的建議並不理會。

《三國志》爽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沛國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

曹爽

桓範是當時的大司農,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農業部長、發改委主任等職,是當時魏國的實力派。前文說了,曹爽任用的是夏侯玄、何晏、李勝、畢軌這些人,桓範並沒有進入到這個圈子裡面,而桓範之所以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安安靜靜的沒有被拿下,除了他個人能力比較強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和曹爽是老鄉。這也就說明了,桓範和曹爽的交情有限,桓範的建議不會得到曹爽的認可。

《三國志》於時曹爽輔政,以範鄉裡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親也。於時曹爽輔政,以範鄉裡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親也。

桓範

這裡和《三國演義》裡面,曹爽把桓範比作智囊有很大的出入,還有出入的是桓範在司馬懿政變之後的表現。《三國演義》裡面寫桓範奪取了大將軍的印信和大司農的印信,騙取了城門看守的認可跑到了高平陵向曹爽報告。

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司馬懿發動政變,桓範被司馬懿委任接替曹羲的職務,桓範最開始答應了,但是桓範想到自己兒子在曹爽那裡,於是不顧手下人的勸阻,攜帶了大司農的印信,向曹爽報告了事件的情況。向曹爽建議帶著曹芳去許昌,召集天下兵馬來討伐司馬懿。曹爽很猶豫,這是又建議讓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的軍隊先抵抗,自己利用大司農的印信保證糧草供應,曹爽還是很猶豫。曹爽猶豫再三之後,決定向司馬懿投降。桓範聽說了之後罵道「曹真是何等的大英雄啊,怎麼生了一群如牛犢一樣的後代啊,我怎麼跟你們這幫兄弟一起等著滅族啊?

桓範

後來的故事就是,曹爽相信了司馬懿的話,本來想做一個富家翁,但是司馬懿拷打張當,張當最後供認曹爽謀反,最後曹爽兄弟被統統殺掉。

那麼我們來一個假設,曹爽為什麼要放棄抵抗?如果曹爽聽了桓範和魯芝的話,帶著曹芳去了許昌又會如何呢?

司馬懿

桓範的計策有三部分支撐。第一個是讓曹爽帶著曹芳去許昌,用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曹爽此時手中有天子,司馬懿手中有太后,曹爽可以號召天下士兵勤王,那麼司馬懿能不能號召天下士兵來清君側呢?所以支撐桓範想法的第一個理由很值得推敲。

曹芳

第二,桓範雖然拿了大司農的印信,但是天下糧草的調集不一定能夠聽他一個人的。桓範雖然貴為大司農,但是具體幹工作跟下面業務對接不一定都是他大司農的親力親為,所以他大司農一個印信蓋下去能夠有多大的執行力很成問題。再者司馬懿也可以找人再趕工出來一個大司農的印章,或者下一道命令解除桓範的職務,桓範手上的印章也立馬失去了作用。

第三,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軍隊與留守在洛陽的禁軍進行抵抗,首先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能不能聽話,禁軍按理說歸曹爽兄弟直接調遣,但是司馬懿一政變軍隊立刻就反水,所以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能不能反水也同樣存在疑問。

洛陽

所以曹爽即便按照桓範的策略帶著天子進入許昌也不一定能夠穩操勝券。即便曹爽奪取了洛陽,恐怕曹爽的天下也坐不住。

首先,曹魏勳貴集團的背叛。與司馬懿一同發動政變的還有蔣濟、高柔這樣的高級官員。蔣濟因為和曹爽意見不和,都被曹爽高高掛起成了太尉。而洛陽城裡諸多官員大多數是蔣濟、高柔、司馬懿這些人的門生,所以司馬懿一發動政變,就迅速掌控了國家機器。

高柔

其次,曹爽所用非人。曹爽上臺之初啟用了何晏、夏侯玄、李勝這些人,而這些人是在曹叡時期被罷官的人,曹叡認為他們空談誤國,全都只給了一些閒差。《資治通鑑》「初,并州刺史東平畢軌及鄧揚、李勝、何晏、丁謐皆有才名, 而急於富貴, 趨時附勢, 明帝惡其浮華, 皆抑而不用。」而啟用這些被罷免的官員就意味著擋了那些實幹官員的路。曹爽為什麼要啟用這些被閒置的官員呢?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曹爽對司馬懿還是比較尊重,但是後來曹爽卻和司馬懿鬧翻,這裡面這些被曹叡免職的閒官發揮的作用應當不小。而曹爽用這樣的人,就意味著得罪了實幹的官員集團,沒有這幫官員的支持,曹爽就一定失敗。

何晏

第三,曹爽聲望不佳。曹爽聲望不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己面對富貴把持不住,還收了曹叡的宮人;二是曹爽任人不唯才是舉。

第四,下層軍官的不支持。曹爽指揮的大型作戰是興勢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魏軍十萬人被三萬人的蜀軍打敗。而曹爽的對手司馬懿參與了諸多的對外作戰,包括對孟達、公孫康等等戰役。所以一般人更加相信司馬懿而不是曹爽。

興勢之戰指揮官王平

第五,在一般人眼中,司馬懿更像是在拯救魏國。司馬懿政變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這樣的年齡放到現在也幾乎都是回家休息的年齡了,事實上司馬懿在政變後兩年去世了。司馬懿在政變之後給曹魏的壓力不大,沒有對政敵進行大規模清算,對郭太后也比較尊敬,所以在外人看來,司馬懿是在拯救曹魏。至於司馬氏後期的行為,在當時又有誰能預測到呢?

司馬懿

最後,曹爽性格使然。曹爽是從小在宮闈之中長大,沒有經歷過前朝的政治腥風血雨,所以在執政過程中表現出剛愎自用的自負和優柔寡斷的幼稚,這些說明曹爽不具備成為政治家的條件。桓範雖然有思路但是看錯了人,跟錯了人。

曹爽

那麼桓範為什麼先答應了司馬懿,然後又反悔了呢?而且如果桓範告密失敗,救不出孩子不說,豈不是連自己也搭了進去?

桓範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不肯居於人下。桓範比較有能力,但是有能力的員工一般不是太好管,所以桓範比較有性格,桓範早年在做徐州都督的時候和鄒岐不和,到兗州混的也不爽,到冀州又因為晚生後輩呂昭爬的比自己快就不上朝了。

有能力的人都存在一個會被上級肯定自己能力的看法,桓範能夠有機會得到執政者曹爽的認可,是桓範從政以來的貴人。桓範深知曹爽不信任自己,但是存在一個看似可行的辦法去找曹爽,企圖一下子翻身,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沒想到曹爽是這等不堪。

《三國志諸夏侯曹傳》範謂其妻仲長曰:「我寧作諸卿,向三公長跪耳,不能為呂子展屈也。範亦竟稱疾,不赴冀州。

桓範說曹爽

桓範在接到司馬懿的政變命令的下意識反應是對的,其實閉著眼睛想想也能想到,司馬懿敢於這樣做一定是做了完全的打算,否則怎麼不早些時間發動政變呢?而且朝中比桓範聰明的人大有人在,都已經站到了曹爽的對立面,桓範一個人能有多大作為呢?桓範短時間想到了一個政變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冒險,有些太不值。而且曹爽以前不聽桓範的意見,這一次就能聽嗎?

桓範在司馬懿政變成功之後命運並沒有如魯芝一樣而是被夷三族,桓範遠遠的看到司馬懿就下馬,扣頭不語,希望得到司馬懿的寬恕。司馬懿最開始還是想讓桓範官復原職的,但是司蕃卻說桓範誣陷司馬懿造反,桓範和家人的命就保不住了。

司蕃

司馬懿為什麼要殺桓範?因為司馬懿本身就是政變,而這個節骨眼說只要有人說一丁點對司馬懿不利的話,司馬懿都非常危險,所以只能用桓範的腦袋證明桓範在誣告,而自己是正確的了。

我們總是幻想著碰到一位知遇自己的好老闆,但是無論我們的方案還是策略,往往都被我們所信任的老闆當廢紙一樣丟棄。我們可以充滿理想的麻醉自己,但是一定要清楚的面對世界,因為有很多事情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事變後,曹爽為何會聽司馬懿之言而投降?只因他做了這兩事
    提起三國最能隱忍的人,莫老謀子司馬懿莫屬。縱觀司馬懿一生,可以說是靠著無數隱忍才最後守得雲開見日出,成為三國最後的大贏家。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兩次裝病。第一次裝病是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主動邀請司馬懿下山。結果不願「自降身份」的司馬懿以「風痺」來裝病,其高超的演技騙過了曹操。《晉書·宣帝紀》:「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 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文:小A史蒂芬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 三國1027:司馬懿趁曹爽出城打獵,發動兵變,桓範逃出城報信
    司馬懿趁曹爽出城,發動兵變。他派人佔領了曹爽弟兄的兵營,就帶了幾個親信的朝官來見郭太后,說曹爽奸邪亂國,應該辦罪。太后慌得沒有主張,只得由司馬懿去辦理。司馬懿便令太尉蔣濟寫了一道表,派人送到城外,交給曹芳。表裡列舉曹爽許多不法事情,說已經奉了太后的旨意,奪取兵權,廢去官位。
  • 史評三國曹爽
    讀懂曹爽對今人能起到的作用        淺論戰略:無論讀者是何種階層和職業,都可以借鑑曹爽走向末路途中的失敗之處,比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加以印證,聞過則喜,有過則改,無則加勉。曹爽走過的彎路,今人儘量避開一些。類似的,今人自己以前走過的彎路,需避免將來再踏上。        淺論方法:驟登高位,曹爽應自問才能和貢獻能否配位,審視自身的基礎是否牢固。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 三國1026:曹爽對司馬懿放鬆警惕,出城打獵,司馬懿馬上行動
    李勝從司馬懿家趕回大將軍府,報告曹爽,說司馬懿病重活不長了。曹爽大喜道:「這老頭兒一死,我就什麼也不怕了。」過了幾天,曹爽請曹芳一同出城祭禮曹氏祖墓,順便打獵。他帶了三個弟弟,一群心腹門客,大小官員,點起御林軍,高高興興地出了城。
  • 史書的記載未必都是真的,但真相都在書裡,就看你能不能看出來
    魏文帝和魏明帝時,夏侯尚,朱鑠、陳群、衛臻,夏侯獻、薛悌、荀霬、桓範先後出任過中領軍和領軍將軍。第一任中護軍是曹洪,魏文帝和魏明帝時,陳群、蔣濟先後擔任過中護軍(護軍將軍)。曹芳即位,蔣濟改任領軍將軍,畢軌出任中護軍。可以看到中領軍和中護軍的任職特點就是曹魏宗室(含夏侯氏),嫡系親信,姻親,非此不能擔任這兩個要害官職。
  • 論忍耐力司馬懿絕對數一數二,看看曹爽是怎麼被滅三族的就知道了
    論忍耐力司馬懿絕對數一數二,看看曹爽是怎麼被滅三族的就知道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自始至終都沒有取代漢。後來是曹丕戰勝了曹植,曹操死後,便取代漢,結束了漢朝的統治。在曹叡英年早逝之後,曹爽和司馬懿又成為了輔政大臣。曹芳對叔叔曹爽也是很重視,封他為武安侯。但是曹爽並不滿足,越來越囂張跋扈,還經常去拿國庫的東西,後來居然佩劍上朝,曹芳面對此形勢,只能說允許曹爽佩劍上朝。他一點點安插自己親信在朝中的職位,還把司馬懿的的宮中侍衛職權,以明升暗降的手段奪取了。
  • 此人是魏國的第二個「蔣幹」,曹爽因聽信他的話身死族滅
    後來曹叡在上臺了,新皇帝要禁絕浮華之風,李勝被人檢舉而被捕。但李勝結交了很多朋友,由於牽連人數過多最後他並沒有遭到嚴懲,但他也在牢裡呆了很多年。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駕崩,皇太子曹芳繼位,這時候大將軍曹爽大權獨攬,成為輔政大臣。李勝和徵西將軍夏侯玄是老朋友,他靠搭上了這根線,與曹爽建立了密切關係,被任命為洛陽縣令。
  • 他助司馬懿發動變亂,而一生自稱曹魏重臣,是「又當又立」嗎
    司馬孚一邊對曹魏忠貞,也一邊輔佐司馬家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親手參與將曹魏送入歷史的行動。更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孚在西晉代魏之後,卻到死都稱呼自己為魏臣。這是司馬孚「又當又立」嗎?他有著怎樣的一生?其實自「高平陵之變」後,雖然司馬孚的行為與心理互相矛盾,但觀其所作所為,在司馬家族中,他也的確稱得上是「魏之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