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2020-12-17 紀傳體三國評傳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

文:小A史蒂芬

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原文【83】:「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於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僣擬,外專威權。群官耍職,皆置所親;宿衛舊人,並見斥黜。根據盤牙,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伺候神器。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前言。昔趙高極意,秦是以亡;呂霍早斷,漢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鑑,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伺察非常。」

先帝(指魏明帝曹叡)當年下詔召見陛下、秦王(指魏明帝曹叡的養子曹詢)和臣(司馬懿自稱,下同),在御床旁邊相見,先帝握著臣的手說道:「深為後事擔憂!」現在,大將軍曹爽背棄了先帝臨終的遺命,敗亂了國家的典章制度,內則僭越妄為,外則專權跋扈。各種官職要位,全都安排親信擔任,宿衛皇宮的舊人,全都遭到排斥和廢棄。他們這樣在朝中盤踞爪牙,一天比一天為所欲為。又任用黃門張當為都監,專門用於內外勾結,窺伺國家的權力。才使得天下動蕩不安,人人心中都危懼不安。陛下您即便是還坐在皇位上,但是卻寄人籬下,怎麼能夠長久安坐呢?這根本就不是先帝在御床之前下詔召見陛下以及臣的本來之意。臣雖然已經老朽年邁,怎敢忘記先帝所說的話呢!

從前(秦朝時)趙高恣意妄為,所以秦朝才會滅亡;呂霍兩位皇后的行為如果早一點得到禁止,漢朝的國祚就能夠永遠延續。這正是陛下您應該引以為鑑的事情,也是臣應該授命效忠的時機。

現在,公卿百官都認為曹爽目無君主,有不臣之心,他和他的兄弟們不應該在掌管禁兵宿衛的緊要官職;臣已經把這件事啟奏給了皇太后,皇太后下令按照臣所啟奏的事情施行。臣當即命令主管這件事的官員以及黃門令罷黜了曹爽和曹羲的官職,相關的官吏軍兵全都保留職務爵位回家等待處理(留職察看)。如果有扣留皇帝車駕的人,將以軍法處置。臣這才急忙率兵來到洛水浮橋邊上,察看有什麼異常的情況發生。

曹詢,沛國譙縣人,魏明帝曹睿的養子,年僅13歲時去世。

僣擬,就是篡位謀逆。

趙高,秦朝著名歷史人物,宦官出身,官至丞相。因輔佐秦二世胡亥登基而權傾朝野。一般認為他是秦朝滅亡的根源之一。

呂霍,是指兩個漢朝非常著名的專權皇后。一個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另一個是漢宣帝劉詢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兩人都以嫉妒兇殘著稱於後世,所以才有了「呂霍之風」的典故。

原文【84】: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

曹爽把司馬懿的這封上書扣押下來沒有上報給天子曹芳,並且扣留天子車駕停宿在伊水以南,砍伐樹木充當鹿角阻擋通道,又徵發屯田的士兵有數千人之多進行守衛。

原文【85】: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範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範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

桓範果斷的勸說曹爽奉天子前往許昌,然後移書州郡徵召天下兵馬勤王,可是曹爽不聽。並在夜裡派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前去拜見司馬懿,觀望打探一下動靜。司馬懿說出曹爽所犯的許多條過失,認為這件事只有免去曹爽的官職才能停止。尚書陳泰回去之後勸說曹芳將司馬懿的上書通報給皇帝曹芳。司馬懿又派遣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去曉諭勸說曹爽,並指洛水發誓(只要曹爽兄弟交出兵權,就不會傷害他們,並保留他們的爵位和富貴),曹爽的意思有點相信這件事。桓範等人引用古今典故的事情,來諫阻曹爽,雖然費盡了萬端的口舌,也終不能使曹爽聽從。曹爽還說:「司馬懿不過是想要奪掉我們兄弟的兵權。我們能夠以侯爵的身份回家養老,也不失做一個富家翁。」

桓範捶胸頓足說道:「受你們的連累,我們都將要被滅族了!」

原文【86】: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

不久之後,有司彈劾黃門張當,又揭發出曹爽與何晏等人密謀造反的事情,於是就抓捕了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人盡皆誅殺。

蔣濟對司馬懿說道:「以曹真的功勳,不可以沒有祭祀之人。」可是司馬懿不聽。

原文【87】:初,爽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關奔爽。及爽之將歸罪也,芝、綜泣諫曰:「公居伊周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舍此而欲就東市,豈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綜科罪,帝赦之,曰:「以勸事君者。」

當初,曹爽的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殺了守關的將領前來投奔曹爽。等到曹爽將要去自首認罪的時候,魯芝和楊綜流著淚諫阻說道:「明公(指曹爽)你高居伊尹周公那樣的官職高位,完全可以挾持著天子(去許昌),依仗著天威,有誰敢不聽從呢?為什麼不這樣做,反而要去東市被殺頭,這不是讓人痛心的事情嗎?」

當有司啟奏捉拿住魯芝和楊綜按科定罪的時候,司馬懿赦免了他們。司馬懿說:「以此來鼓勵效忠君主之人。」

原文【88】: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固讓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固讓九錫。

二月,皇帝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又增加潁川的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以及之前的八個縣,都作為司馬懿的封地,共食邑兩萬戶,還準許司馬懿啟奏事情的時候可以不稱呼自己的名字。司馬懿堅固的推辭不肯接受。到了冬天十二月,又給司馬懿加了九錫之禮,上朝會的時候可以不向皇帝下拜。司馬懿又堅固的推辭九錫之禮。

九錫之禮,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需要說明的是這九種禮器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用意義。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20年6月11日。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事變後,曹爽為何會聽司馬懿之言而投降?只因他做了這兩事
    提起三國最能隱忍的人,莫老謀子司馬懿莫屬。縱觀司馬懿一生,可以說是靠著無數隱忍才最後守得雲開見日出,成為三國最後的大贏家。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兩次裝病。第一次裝病是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主動邀請司馬懿下山。結果不願「自降身份」的司馬懿以「風痺」來裝病,其高超的演技騙過了曹操。《晉書·宣帝紀》:「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 聽了桓範話的曹爽能不能翻盤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司馬懿在洛陽發動政變,此時在曹魏的當家人曹爽正在和兩個弟弟以及皇帝曹芳到高平陵進行祭奠。高平陵之變劇照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前,曹爽的牌面非常好。曹爽在公元239年被曹叡授命為託孤大臣,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 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呢
    而且就算是曹睿後期改變主意了,但依舊沒有完全相信司馬懿,還放了曹爽這麼一個曹氏親貴來制衡司馬懿。可憐曹睿到死也沒有想到,曹爽和司馬懿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人物。曹爽空有莫大的權力,但最終還好還是被司馬懿玩得團團轉,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中丟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權力。曹操父子辛苦數十年,最終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為何就沒有人起兵反抗?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懿這位傳奇的人物,從曹操和曹丕時代的韜光養晦,以退為進,最後鋒芒畢露,在正始十年(249),一場籌劃已久的政變發生了,史稱高平陵政變。從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然而,在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篡權時,為什麼就沒有忠於曹氏的人起兵反抗呢?
  • 《三國演義》中曹操早就懷疑司馬懿,為什麼不提前幹掉他?
    很多人都不禁產生疑惑,老奸巨猾的曹操為何沒能提早察覺到司馬懿的異心呢? 這要從改變魏國局勢的"高平陵事件"講起,這件事發生於249年,從此之後司馬懿幾乎掌控魏國的朝局,是三國歷史中最重要轉折點。而曹操死於220年,與高平陵事件相隔近30年。
  • 論忍耐力司馬懿絕對數一數二,看看曹爽是怎麼被滅三族的就知道了
    論忍耐力司馬懿絕對數一數二,看看曹爽是怎麼被滅三族的就知道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自始至終都沒有取代漢。後來是曹丕戰勝了曹植,曹操死後,便取代漢,結束了漢朝的統治。當時是司馬懿、陳群、曹真輔佐他,其中曹真對司馬懿處處壓制,因為他看不慣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後來少主曹叡當上皇帝,司馬懿和曹真也是輔政大臣,但不同的是,曹叡和曹真的兒子自幼關係很好。所以他的官職也是不斷受到提拔,一直到達武衛將軍。在曹叡英年早逝之後,曹爽和司馬懿又成為了輔政大臣。曹芳對叔叔曹爽也是很重視,封他為武安侯。
  • 曹操派刺客刺殺司馬懿,司馬懿寧死不動,48年後發現仲達真高明
    司馬懿替曹操出謀劃策,曹操率軍平定了張魯,北伐烏桓,解除了樊城之圍。曹操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統一了北方地區。曹操大權在握後,北方進入平靜的發展階段,對於民生方面,司馬懿還曾進過言,他對曹操說:「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 司馬懿為何能笑到最後?毛主席:司馬懿有幾手比曹操高明_三國
    莫非我曹操奮鬥一生,最終卻是在給你司馬懿打工嗎?這個「驚喜」實在承受不起!但很抱歉,讀者們卻「喜歡」這類驚喜,不但產生了說不完的話題,且更堪稱是歷史魅力之一。若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分析,同樣這也是「驚喜」。就如筆者從來不信,曹操從娘胎裡一出來,就立志當「周文王」,準備篡奪大漢天下一樣,司馬懿也是這種情況。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從魏武大帝曹操打下半個天下開始,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氏三祖奠定曹魏基業,最後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魏江山轉變為司馬氏江山,其中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可以訴說。本期《墨說三國》我們就來聊聊一位從曹操時期一直到司馬懿時期的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
  • 曹操夢見三馬同槽,但是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三馬指的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父子三人。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魏王朝的掘墓人。他死亡後就將權利交給了司馬師,司馬師雖然有才能,但是英年早逝,臨死之前又將權利交給了司馬昭。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但指的是司馬昭的野心,還指的是司馬家族的野心家。
  • 司馬懿不讓子孫後代祭祀掃墓,原因為何?其中大有玄機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人,最終的三家歸晉,司馬家族無疑成為了最終的贏家。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就開始隱忍,或者說,在曹操時期,司馬懿沒有野心,但是到了曹丕時期,司馬懿建議曹丕消弱宗親。這樣的建議現如今看來,可能是有某些目的的,只不過史書對此的記載沒有很明確。
  • 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墓地不立碑後代不掃墓,現在看真是老奸巨猾
    像司馬懿這種位高權重的人,死後都會建造恢宏的陵墓,用無數的財寶陪葬,後人逢年過節要搞大型祭祀活動,為何司馬懿偏偏要這麼低調呢? 答案很簡單,害怕。而且,從後來歷史的發展看,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臨死前的這個決定,的確高明。 司馬懿怕什麼?這要從高平陵之變講起。
  • 司馬懿為何立遺囑不準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政治學上,司馬懿在曹叡駕崩之後,明升暗降,發動了高平陵政變,逼死了託孤重臣曹爽,推翻魏室,奪取政權。就隱忍而言,司馬懿更是出類拔萃,當不輸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每當司馬懿還是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就十分警惕司馬懿,常常對手下的謀士說,司馬懿此人面露兇光,腦後反骨,不可不防。後來曹操便將司馬懿封為兵部尚書,只有策劃權,無帶兵權。
  • 人得有敬畏心,報應也許真的存在,不信可以看看司馬懿
    《晉書》上寫著曹操徵召司馬懿出山,司馬懿卻不願意為曹操工作,借病推脫。這件事無法判定真假,畢竟哪怕父兄在曹魏當官,司馬懿無意仕途也說得過去。可接著寫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是否真病,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司馬懿只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值得曹操如此大費周章嗎?史書的記載,有時候堪比小說。
  • 司馬懿73歲算高壽?他的弟弟活了93歲,跨越整個三國!
    普遍都認為司馬氏能夠最後篡魏,靠的是司馬懿熬死了曹家祖孫三代曹操、曹丕、曹叡。司馬懿享年73歲,在三國時期確實算是高壽了,但是他的三弟司馬孚更恐怖,從東漢到西晉,歷仕魏國五代皇帝,活了93歲!司馬懿、司馬孚的父親是司馬防,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而且都比較有才,故時號司馬八達。司馬朗是老大、司馬懿是老二、司馬孚是老三,他們三人在曹操時代就受到徵辟,開始做官。
  • 虎嘯龍吟曹爽對司馬懿動殺心未遂 司馬懿懷念故人楊修附分集劇情
    司馬懿在危難之際施展計謀挫敗了楊修(瞿天臨 飾),卻也招來了曹操(于和偉 飾)的猜忌,逼迫其入仕。曹操之子曹丕(李晨 飾)也對其青睞有加,可是司馬懿卻不惜自斷雙腿也要躲避入仕。中原大戰在即,司馬懿避無可避,終被曹丕誠意感動,答應輔佐曹丕成就大業。司馬懿於是與曹植的謀士楊修,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奪嫡之爭,他輔佐曹丕一次次通過了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操始終偏袒曹植。
  • 司馬懿吸取曹魏教訓,留下一道遺命,從此再無後代給他掃墓
    司馬懿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傑出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後人一直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提並論,可見他的才智了。而他臨死前更是留下一道遺命,導致從此之後再無後代給他掃墓,這是為什麼呢?在三國眾多名人中,司馬懿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的壽命,生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
  • 三國最大的贏家:「冢虎」司馬懿
    提起《三國演義》中的謀士,除了諸葛孔明外,就不得不提魏國的權臣司馬懿。他也是三國那段歷史上重要的人物!蜀國和魏國的較量,其實就是孔明和司馬懿的較量!只不過在這場鬥智鬥勇,互探虛實的你來我往中,諸葛亮早早地就病死在了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