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獻血在朋友圈,Q空間是一個熱門話題。各種爆料內幕或者老中醫的帖子層出不窮。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什麼專家指導,只需要用一個正常的思維去思考。你就從中能學到很多的東西。甚至你終於會發現看問題是應該用自己的腦子去看的。
本文絕不從醫學角度去鼓吹無償獻血好或不好。僅從常識去討論你是否適合無償獻血。
首先說說無償獻血的好處,第一能知道自己血型。不是開玩笑,我也是20歲的時候無償獻血才知道自己的血型的。雖然人生活中血檢的場合併不少,但是很少有人會認認真真地問一下「請問我的血型是什麼?」不過話說知道血型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不至於去根據星座血型去判斷性格。不過畢竟這就是屬於你的東西。
第二個好處是,無償獻血本身有一個回饋的制度。就是無償獻血者,在自身需要用血的時候(甚至其不享受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待遇的直系親屬)。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費用血。這個制度就像一種保險措施。在遇到萬一的情況下,會為你曾經的奉獻行為帶來肯定的回報。而即使是在平常的情況,也能實現你行為的社會價值。畢竟用血者總是不斷有的,對血液的需求也是源源不斷的。你的血液很可能接下來就在救人性命。無償獻血本身可能會提供一些形式的饋贈。比如電影票購物卷什麼的。但這並不是你行為的真正意義。真正的意義是獻血制度的社會價值。
不適合獻血的情況。醫學上對於不適合獻血的情況有明確的羅列。包括傳染疾病和本身健康情況不適宜獻血的情況。尊重科學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身不能獻血的類型那麼為了自己和他人健康是不要去獻血的。查閱相關知識會有明確的羅列這裡不鋪展(可以參考百科或者醫學文檔)
我們還要處理一種情況,或者暫時不適合。這個就是我們自己去評判的了,因為可能醫生護士也不清楚你獻血之後會做些什麼。比如說,你明天有個體育測試,或者你這一周都要熬夜加班,或者這段時間和將來一段時間營養都不會太好。自然你暫時不需要去考慮獻血。因為一是本身獻血之後需要休息和營養,二是如因獻血還給你帶來心理壓力那就更不好了。你可以在你健康非常好和心情都非常好非常積極時候考慮獻血。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也存在志願者組織獻血或者單位組織獻血的情況。一切以自己實際出發,沒有什麼事礙於情面。身體也重於這點情面。
關於獻血內幕什麼的。其實也不好去評價也沒必要去評價。無償獻血最少可以獻300ml,但並不是選擇去獻血了就一定要從你身上抽300cc血出來。我第一次獻血是和同學去獻的,他獻血的時候到260ml的時候,血包就不怎麼進血了。他又比較緊張,於是護士就安慰他說好了可以了。所以是否獻血你有選擇權,獻血過程中你有選擇權,是否再次獻血你有選擇權。你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以我為例,我當初獻血的時候對自己身體比較有自信。所以跑去獻血了。雖然大學食堂飯其實沒什麼營養能補。但是現在自己眼睛近視已經超過700度了,所以出於自己健康考慮,可能就不會去獻血了。
我們可以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第一次獻血上。首先一次獻血你完全可以在你非常健康心態非常好的情況下進行,然後獻血之後你遵照護士的囑咐正確休息和調理,你可以採用比較少的300ml的獻血量獻血。應該這樣的一次獻血不可能造成什麼大的影響。那麼接下來完全可以根據你實際獻血之後的感受。來正確對待獻血這件事情。是否決定以後繼續科學地獻血,這都是自由的。
當然我也並不想大家拿出什麼獻血多麼有利於健康來鼓動獻血。畢竟體質因人而異,我們要的是鼓勵人去認同無償獻血的制度對這個社會的意義。而不是鼓動無償獻血的好處給個人的意義。因為我相信不盲目相信什麼專家,你才真正在無償獻血,而不是聽信鼓動在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