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在於學習,學習在於積累,所謂神童,說到底還是依靠學習,只不過比別人更早一步接受學習罷了。蘇軾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在中國,神童有很多,但一般他們的結局都令人唏噓,比如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在比如曾被捧為教育典範的哈佛女孩「劉亦婷」,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神童,她4歲就能寫詩,13歲就上了北大,後來在美國結婚定居,她就是被公認修成正果的神童田曉菲。
4歲開始寫詩,出版5本詩集
田曉菲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哈爾濱市,父母都是文字工作者,也可以說她出生在了一個學術氛圍極其濃厚的家庭,她從小就受家庭的薰陶影響,尤其是她父親對她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她以後的成功有著很大關係。
田曉菲的父親叫田師善,人如其名,田師善是一位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大學教授。田師善生於山東長於山東,大學也是在山東大學上的,但他畢業後卻來到了哈爾濱的一個中學當老師,後來又到黑龍江大學當助教,一步一步的晉升為了講師、教研室主任等職務。
後來田師善又被組織調任到天津文聯去上班,當時才4歲的田曉菲也跟著田師善來到了天津。在她父親的影響下田曉菲開始初步接觸文學和詩歌,並在她父親的幫助下成功在天津當地主流媒體《天津日報》上發表了田曉菲的第一首詩,隨後又接二連三地寫了很多詩,也出版了五本詩集,因為她的詩充滿了童真和細膩的感情,所以備受好評,四歲的田曉菲開始逐漸有了一些名氣,還因此交到了一些比她年輕大幾十歲的作家學者,並開始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童。
13歲被北大破格錄取,27歲成為哈佛最年輕博士生
田曉菲因為四歲寫詩,並連續出版五首詩集的事跡,引起了北京大學的注意,
當時那個時代有一陣子「神童崇拜」的熱潮,北大也跟風錄取了一些所謂的「神童」,在田曉菲13歲的時候,那時她還在讀初中,就被為了樹立「神童」效應的北京大學破格錄取。當然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允許這樣有失公平的現象存在了,破格錄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分數才是王道,公平才是正義,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進入北大學習的田曉菲引來了眾人的羨慕,也成為了公認的已經修成正果的神童,但她絲毫不為外界幹擾,依舊潛心進行創作,但這也沒有影響她的學習成績,依舊能完成北大的課程和各種學習任務。
田曉菲16歲的時候,也是北京大學90周年大慶的時候,為了慶祝北大建校90周年,田曉菲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三歲的際遇》這篇文章,回顧了北大和自己的淵源,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北大的愛,還有對未來的嚮往和憧憬。這篇文章後來還被選進了中學的教材裡面,一度被稱為「神作」。後來教材幾經修訂,不知這樣「時勢造英才」的文章是否還在教材之中。
從北大畢業後的她走出了過門到美國深造,這個神童從此一去不復返。在美國她相繼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的時候田曉菲從哈佛畢業,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當時的她才剛剛27歲,是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
被公認修成正果的神童卻選擇在美國工作結婚
田曉菲的學習之路和人生軌跡可謂是一帆風順,順風順水,一路上沒有遇到過什麼太大的挫折。從哈佛畢業後的她並沒有回到祖國,而是選擇了在美國定居。這個時勢造英雄的神童是中國成就了她,而她卻選擇留在美國。當然人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別人都選擇我們無法幹預,也不能隨意評價對錯,但是她的行為的確另國人寒心。
畢業後的田曉菲在大學擔任助教,35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教授,這和她的美國老公也有很大關係。她的導師,也是她後來的老公史蒂芬·歐文曾向她表白,她也欣然接受。二人結婚的時候史蒂芬已經53歲了,但是田曉菲才剛剛28歲。
這段師生戀遭到了田曉菲家人和朋友的反對,但是田曉菲不以為然,堅持要和史蒂芬結婚,最終兩個人在紐約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隨後田曉菲更是把國籍改為了美國,引起了國人不滿,很多網友氣不過在網上罵她,的確當時是國家培養了她,是北大給了她平臺,但她面對罵聲和質疑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或許這句話就是田曉菲此時的態度。
當時史蒂芬是她的導師,是哈佛大學的東亞系教授,並且還是該院的院長,田曉菲能成為哈佛教授的原因不說大家也都明白了。史蒂芬也很喜歡詩歌,甚至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兩個人婚後過的也很幸福,至少他們的興趣是相同的。
對于田曉菲的選擇,筆者只能說一句「人各有志」。雖然她的選擇會另很多人不解,也會遭到很多罵聲,但是遠在美國的她很多都聽不見。
我相信,她這麼做也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比如她的前途和愛情之類的。不管怎樣說,田曉菲初期的確是一個神童,別人還在學走路的時候,她就發表了詩歌。別人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她已經在北大學習了,至於後來的事,我們不多做評價,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評價的好壞也因人而異。
我認為,如果我們身邊也出現了像田曉菲一樣的神童的話,一定不要捧,不要壓,不要溺愛,更不要拔苗助長,而是要適當地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有一顆愛國之心,然後再悉心培育,去除「雜草」,保護他們的過人之處或超常智力,也要保護他們的業餘興趣愛好,讓他們多方面發展,使之成為能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的傑出人才。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