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2020-12-22 央視網

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23:23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王雲) 12日,荊楚網《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線投稿系統》收到一封臺灣曾女士的尋親郵件,尋找她的姑媽何玉蘭(隨州何家畈人,約85歲高齡)等親人。

曾女士的父親何根生,1927年生於隨州何家畈,當時家中很富有,算是地主。何根生2歲時,其父去世,遂分家,後因一系列變故,其母張氏帶著一對姐弟(即曾女士的姑媽何玉蘭、父親),改嫁漢口的挑水夫曾光慶,何根生遂改姓曾。

曾根生13歲當兵,背井離鄉到了臺灣。離開湖北前,他曾回漢口向其母告別,並告知改名為曾傑。1986年,曾傑在臺灣去世。

大約在1993年前後,曾女士在臺灣的鄰居回福建探親時,曾從廣播中得知何玉蘭在尋找曾傑。但因種種原因,曾女士未能聯繫上何玉蘭。

責編:張健

相關焦點

  • 讀余光中《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勾起多少愁
    溫州肯恩大學是一所中美合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融合中美兩國優質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不同發展方向。Today, we are going to share the poem named Nostalgia by Yu Guangzhong.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盛夏時節太平洋的風經過臺灣穿過海峽吹到廈大寶島臺灣,遠古時期曾與大陸相連,後由於海面上升、地質變化,相連的陸地部分被淹沒,遂形成臺灣海峽,出現臺灣島。1921年,在民族危難之間,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陳嘉庚在海峽西岸的福建,選定了廈門演武場,也是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建起了百年學府——廈門大學。「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 一首《鄉愁》,臺灣臺灣!
    鄉愁一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想必大家都知道,說不定還能夠朗朗上口。>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大陸在那頭——摘自余光中《鄉愁》臺灣誠然,以這樣的一首《鄉愁》,我不知道還能夠喚醒多少人的情懷。最近,我時常聽著天空中戰機的聲音,才發現自己離臺灣並不遠。
  • 你好,臺灣!再見,鄉愁!
    長大後,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似乎明白了,「鄉愁」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思念從前,車馬很慢,鄉愁很濃現在,交通便捷,鄉愁變淡再見鄉愁,再見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臺北夜市購物之旅攻略:海峽這邊的濃濃鄉愁
    從一灣淺淺的海峽開始,臺灣這個名字變成了我們所嚮往的國境最遠端。「我在這頭,你在那頭。」在登上這片土地以後,終於能理解跨越的這一汪淺淺的海峽包含了多少老一輩離別愁緒的日子。  很多人都有臺灣情結,想去看看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那樣的臺灣老一輩的生活,想去看看《一頁臺北》那樣年輕人的小清新生活,也想去看看《海角七號》裡來自遠方海岸的那一封信。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2017年12月15日 14: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臺灣海峽最窄的地方有多寬?可以填海造陸,或者修建跨海大橋嗎?
    相信詩人余光中所寫的《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直都是人們記得的一首詩,我們中國大陸和臺灣僅一海之隔,也是因為臺灣海峽使兩岸遊子的心充滿了鄉愁。臺灣海峽是連接福建省和臺灣省之間的南海和東海的海峽,平均水深約60~88米,海域非常寬廣,除了福建省附近的沿岸島嶼以外,還有澎湖群島和臺灣屏東縣的小琉球,臺灣海峽是我們大陸除航空以外接觸臺灣的唯一方式,訪問臺灣的人大多數應該都有福建省離臺灣不太遠的感覺。你知道臺灣海峽最狹窄的地方有多寬嗎?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名家經典】第7期: 余光中《鄉愁》賞析
    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三百多年以來,臺灣這塊土地上反覆上演著分離與回歸,在這個歷史場域中發展起來的臺灣文學籠罩著濃厚的鄉愁意識。應該說臺灣文學中的鄉愁意識,是臺灣特定歷史中產生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既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詩人的生命體驗。
  • 九年級上冊 | 3《鄉愁》(余光中):教學視頻+課文朗讀+知識點+圖文解讀
    一、作者簡介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縣,1928年生於南京,少時異地求學,1949年離開大陸,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江南到四川,從祖國大陸到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到最終迴轉臺灣。主要詩作有《鄉愁》等,著有詩集《蓮的聯想》《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等。
  • 市長信箱助臺灣同胞尋回失聯半世紀的親人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臺灣海峽有多寬?能不能填海造陸,或者修建跨海大橋?
    導語:臺灣海峽有多寬?能不能填海造陸,或者修建跨海大橋?說到臺灣,很多人的感情都是比較複雜的,一直以來,臺灣和大陸之間都有著一些道不明的關係,不過不管有什麼問題,有一個問題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那就是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而大陸與臺灣之間相隔的這條海峽,就是很多遠離家鄉遊子的鄉愁了。那麼應該就有人十分好奇了,臺灣海峽到底有多寬呢?
  • 鄉愁的余光中,回到母親的裡頭,而人間的這頭,鄉愁卻更為濃烈
    一首《鄉愁》,把遊弋在外、漂泊異鄉的遊子情,寫的淋漓盡致;再讀《鄉愁》,而鄉愁的您,余光中老先生,己遠行,回到天堂母親的裡頭;可您的詩歌又在耳畔響起……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一位臺灣老人的一世鄉愁:一句「娘,我回來了」,隔了四十多年
    後來,高秉涵輾轉到了臺灣,亂世游離,嘗盡世間疾苦。高秉涵靠著母親在他包袱裡放的那張入學證明,才有機會考上臺灣國防管理學院的法律系,並在畢業後被派往金門擔任了審判員。記得那是1963年冬,一名家就在對岸廈門的士兵在金門值崗時,抱了一隻輪胎冒險跳入金門海峽,他想遊回自己在廈門的家,看一眼媽媽。
  •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鄉愁》優秀教案教學設計一等獎
    【學生齊讀】……【學生回答】我來說第二節:長大後,把鄉愁寄託給一張窄窄的船票,是因為余光中和妻子曾經分別兩地,那一張張船票代表著不能團圓,所以能體現出「愁」。【教師引導】當時余光中曾經在香港學習工作過一段時間,而他新婚的妻子則在臺灣。所以他常常坐船來往於香港和臺灣兩地。
  • 【品讀間】領讀者說 | 鄉愁 吟不盡的鷓鴣天
    小時候, 讀著您的「鄉愁」,站在田間地頭, 眺望遠方,故鄉來何時候。長大後, 讀著您的「鄉愁」,奔波城市街頭, 驀然回首,故鄉已在身後。後來呀, 品著您的「鄉愁」,悠悠夕陽裡頭, 往事如秋,故鄉刻在心頭。而現在, 品著您的「鄉愁」,不舍您的遠走, 故園門口,您和故鄉攜手。
  •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的詩人,有著怎樣的鄉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這是幾代人鄉愁的回憶呀!余光中生於1928年,於2017年去世,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一生都在四處逃亡與背井離鄉中顛沛流離,他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 架起海峽上的橋
    文 範國甫四十年前,在臺灣,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叫「鄉愁」。他在詩中這樣寫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大陸人看臺灣:一灣海峽的距離 仿佛抬腿能邁過去
    中新網9月12日電 臺灣《旺報》12日刊登廣東醫科大學學生沈俊慧的文章稱,儘管兩岸青年成長的背景截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相處並沒有因此產生隔閡,青年人的蓬勃和熱情成為破冰最趁手的工具。  文章摘編如下:  民族文化之旅,伴隨著結營儀式上的笑聲、掌聲緩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