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別人誇你時,你臉上波瀾不驚,心裡誠惶誠恐,「沒有啦」、「還好啦」、「真的嗎?」「你也很棒啊」……
你需要用很久的時間,才可以學會在別人稱讚時,自然的說一句「謝謝」。
別人批評你時,你很容易把這種批評放大,覺得自己糟透了,或者好委屈。
如果是當眾批評你,你的情緒會更大。可能眼淚就巴拉巴拉往下掉。
你是那麼的臉皮薄,要面子,心態容易崩,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大街上摔一跤,你不是檢查有沒有受傷,而是馬上想怎麼優雅的爬起來、然後迅速的消失。
做地鐵坐過站,要若無其事的裝作自己就要在這裡下車一樣。
不管是熱情推銷辦卡的tony小哥哥和美容院linda小姐姐,還是幾百年不聯繫的同學找你借錢,你都拒絕得那麼艱難。
你希望自己是受所有人喜歡的。
為什麼你會這樣?
在心理學上,這是典型的「自我價值感低」的行為表現。
為什麼自我價值感低?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你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肯定。
所以我們成長為了今天的樣子。
而如果這樣的教育方式繼續下去,我們的孩子,可能也會重複我們的性格和人生。
研究表明,18歲之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父母的3000次肯定。
(還有個說法是5000次,僅供參考)
可能有人說,這有何難?我一天可以說10次「寶貝你真棒!」
這是沒有用的,想像一下,要是有個人成天在你身邊說你真棒你可太棒了,你會不會覺得一臉懵逼,內心毫無波瀾,甚至還有一絲厭煩?
真正有用的肯定是高質量的。
高質量的肯定講究:有理有據,真誠合理。
舉例說,如果孩子主動給了路邊的乞討者一元錢,你想誇他時,
別誇「你真棒」,而是「寶寶,媽媽看到你給了他一元錢,寶寶是不是覺得他很可憐,想幫助他?從這件事情上,媽媽看到了寶寶的愛心還有樂於分享的品質,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當然,在我們小的時候,別說高質量肯定了,就連「你真棒」這種敷衍式肯定,都聽不到幾回。
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相信的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同時他們默認孩子一誇就會驕傲,所以不能誇,千萬不能誇。
那個年代的父母,還相信「父愛寡言」「沉默是金」。他們也許會在心裡為你感到驕傲,但當你抬著小臉眼巴巴的看著父母心裡希望聽到他們的一句表揚時,他們卻會說「這有什麼好誇的,這都是應該的」。
相反,得到誇獎很難,指責卻很簡單。
「又粗心了」、「怎麼不認真檢查下」「你看人家膽子多大」「老師又表揚xxx了」。
每個人小時候,都在反覆的被比較和被打擊、被糾錯中度過。
當「自我價值感」低到極致會怎樣?
在我們的療愈課程裡,有過這樣一個案例。
案主小時候每天聽到爸爸不斷的指責,上學的時候指責他學業,工作了指責他事業,結婚了指責他家庭。總之在爸爸眼裡,他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讓爸爸滿意。
一直到他四十多歲,好不容易過年回趟家,又是從進門開始,喋喋不休的指責。
他說,他一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尋求爸爸的認可。因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做事就會優柔寡斷。之前所有事業的選擇,都是聽從父親的安排。離婚也是因為父親對太太不滿意……
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們去指責父母,「你看,都是因為小時候你不表揚我,我現在這麼不自信!」
別忘了,在父母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那個50~70年代,他們能健康活下來已是幸運,他們比你更少的得到過表揚和肯定。
過去不能改變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什麼?救救孩子。
我也想起來一則看到的新聞:
11歲的兒子,考試經常考0分,後來有一次考了7分,爸爸為了激勵他,開車帶他買了1000多元的煙花,放煙花慶祝。
機智的網友在評論裡說「要是我考7分,我爸可能把我綁在煙花上一起放了」。
而在記者聯繫到爸爸(宿遷姓周的先生)時,爸爸說,孩子現在考到57分了。
也來看看更多的例子:
「語文考了0分,爸爸給了我兩毛錢說買東西吃吧,後來語文是考的最好的!學到最好的!」
「考9分,老爹差點沒把門給踹開,後來父女關係冷了一兩年。」
「作文被當範文讀,開心的回家和爸媽顯擺,一個表情都沒給我。後來老師再表揚我,我從來沒有多開心過。」
事實就是如此。
過多的指責批判否定,只會讓孩子身心越受影響。
批評要有,教育要有,但要有藝術。
檢驗的標準是:孩子在接受您的批評和教育後,是更努力積極,還是更自卑消極。
積極的肯定和正面管教,能讓孩子開朗向上。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您不妨試試,表揚孩子的時候大方點,批評孩子的時候謹慎點,看看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為在每一份肯定裡,孩子感受到的,其實都是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接納、欣賞。
只有如此,他才能在童年積累足夠的自信,成長為一個愛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人。
這也是我們所有父母,可以為孩子的一生送上的最好的禮物。
孩子屢教不改,父母憋出內傷,不妨試試陶行知的「四塊糖」教育法
北大新生調查:30%厭學自殺抑鬱網癮,是什麼毀掉了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