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和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概念發展而來的一種技術。
eda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電路設計的效率和可操作性,減輕了設計者的勞動強度。
EDA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縮寫,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和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的概念發展而來的。
很不幸,以一個公司之力和地球唯一超級大國勉力對抗、周旋了兩年的華為,這次終於被抓住了命門,被逼到牆角!
1、升級的禁令
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商務部針對華為削弱實體清單的努力,限制使用美國技術設計和生產的產品》的加強版許可證規定。
美商務部說2019年發起的對華為禁令,沒有達到制裁的目的,需要更嚴厲。
這個名為許可證實際就是禁令的文件,主要的限制就是兩條。
第一,晶片代工廠為華為生產任何晶片,只要任何一個生產環節使用了美國的軟體和硬體設備,就需要申請許可證。
第二,華為設計晶片時使用美國EDA工具,也需要向美國申請許可證。
一時間,大家的關注點都集中在華為如何應對失去晶片代工廠,都在討論華為能支撐多久,能不能得到中芯國際的援手等等,也有消息說華為準備用手機市場份額換取三星的代工。
可是對第二條,大家卻少有討論。
一方面因為比較專業,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很難找到應對的辦法。
EDA就是華為的命門。
甚至可以說,EDA等工業軟體,就是目前中國製造最大的短板。
工業軟體裡面包含了太多基礎科學、算法模型、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優化等等需要長期積累的環節,而這些才是核心難點,需要幾十年的相關工業經驗積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對工業軟體的認知幾乎是零。
伴隨著昂貴的IBM大型機、VAX小型機、Apolo工作站的引入,隨機附帶了一些CG、CAD軟體,工業軟體算是第一次進入了中國。
從「七五」到「十五」(1986-2005),國家對於國產自主工業軟體一直是有扶持的,當時主要的扶持渠道是國家機械部(機電部)的「CAD攻關項目」、國家科委(科技部)的「863/CIMS、製造業信息化工程」。
當時中國的CAE發展也是自成一派,一時間國產CAD/CAE都出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大好開局。
1993年,首個國產EDA軟體「熊貓IC CAD」問世。
然而,美國立刻開放了對EDA的出口限制,迅速佔領市場。
國產EDA無奈地被打入冷宮,無人問津。
不得不說,這一套美國玩得很嫻熟,當然根源還是我們的產品競爭力不行,技不如人。
中國的CAD、CAE都潰不成軍,中國曾經有過起步發展的EDA軟體,更是早已經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人才短缺是限制國產EDA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500人的EDA軟體開發工程師,編程人才基本都被網際網路,金融等行業吸引走了。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從那時開始,美國EDA公司就遵守禁令停止了華為已購買軟體的升級服務。
很多人以為,停止升級也沒啥,至少我還能用老版本繼續設計開發工作。結果,我們還是低估了美國人的決心和無恥。
2020年6月,同樣名列「實體清單」的哈工大、哈工程兩家高校的師生,發現他們常用的計算仿真軟體MATLAB無法使用,已經付費激活的正版 MATLAB,跳出反激活通知,繼而顯示授權許可無效,網頁無法登錄哈工大域名的帳戶。
在與 MathWorks 交涉之後,得知因為美國政府實體清單的原因,相關授權已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