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zhangziyan@foxmail.com
本周「全職太太」話題忽然成為網絡激辯的焦點。
導火索要從張桂梅的訪問說起。張桂梅創建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招收的主要是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後無法繼續求學的山區女生,從教育機會開始改變山區女孩的人生。
最近在一檔訪問張桂梅的節目裡,提到了她有學生在從女高畢業後做了全職太太,回來捐款,張桂梅拒絕了,並不客氣地說:「滾出去。」
她為女生這種選擇而感到憤怒:「家庭那麼困難,我們把你供到現在,你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但仔細聽張桂梅的理由,還是設身處地為女孩子著想的:因為當全職太太等於被「控制」,學到的知識用不上,跟社會脫節,人會退步。
她還舉例「找小三」這種情況來說明男性不會尊重全職太太,會物化自己的妻子,主張女性要靠自己。
從張桂梅校長的角度來說,辦免費女子高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女孩受教育走出大山,避免無書可讀被迫成為妻子母親在家庭中被剝削被損耗的被動命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又去做了全職太太,其失望可想而知。
對話片段廣為流傳之後,「全職太太」這個看似不新鮮的話題引發了激烈爭論。一派網友反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措辭嚴厲;另一派網友則稱,「女性有選擇投入家庭的自由」。
辯論當然有助於開拓思考,但現實是社會有問題,女性遭受困頓,如果局面變成不同選擇的女性相互指責對方,似乎跑題了。
「全職太太」是怎樣一種存在?
反倒是想起一部2016年曾經推薦過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在"契約婚姻"這個看似老土到不行的殼子裡套了現實的社會問題:女性的家務勞動,是應該算錢的。
本劇提出,如果把家庭主婦的勞動力按市場價格換成年收入,價格為304.1萬日元。
我查了一下今年的媒體報導,「家庭主婦全年勞動值多少錢」這個問題,在美國相當於75萬人民幣,在英國相當於30萬人民幣。
那在中國呢?不同城市不同,「勞動報新媒體」認為,家庭主婦的勞動量等於19.2萬元,一線城市可能要超過40萬元。
(via@勞動報新媒體)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的「契約婚姻」與眾不同,女主角森山美慄作為失業的心理學碩士意外成為男主角津崎平匡的家政小時工。女主為男主提供了高質量家務和照顧,男主明顯感到生活水準大幅飛升。
女主對萬事都有匠人精神,做家務清潔亦完美主義,僱主對她家務勞動能力的充分肯定,也令她覺得這份工作有意義。
契約婚姻的初衷是各取所需:女主需要一份被肯定、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男主需要精準到位的家政服務,得到高品質少操心的生活。
這看似是偶像劇的開端,但仔細想想甚至有冷峻的嘲諷:現實中很多婚姻的本質,離這樣的合同關係有多遠?
更諷刺的是,如果只明確的僱傭關係,女性得到的尊重和回報,遠遠多於有「愛情」認證的妻子身份。
僱主明確體會到家務勞動提供者對自己的重要性:她認真工作著,我因為有她而得到照顧,不用做家務的時間省下來時間可以做別的事情。
享受到了家政勞動成果,僱主明白自己也有相應責任,要為員工提供方便的工作環境,不要增加員工的勞動成本。
生活裡丈夫們對妻子的家務勞動有這樣明確的認知嗎?會感激妻子們的勞動嗎?
結婚後更常見的情況是:妻子給搞外遇的男人做家務,對方一句謝謝都沒有,理所當然。
受不了丈夫要離婚,三年的家務勞動灰飛煙滅,工作三年有職場履歷和收入,結婚三年什麼都沒有。
結婚時是喪偶式育兒,丈夫出軌後離婚也沒什麼撫恤金和贍養費,孩子依然是一個人養,單身媽媽因為職場履歷中斷還很難找工作。
這段戲我之前看的時候只覺得是在對比僱傭關係和婚姻關係,但現在回頭看就多了一個感覺:「做了家庭主婦就很難回到職場」,和「家庭主婦遭受不公正婚姻後卻更難逃離婚姻」,是同一件事——職場和家庭都在歧視女性。
如果丈夫承擔一半的家務和育兒,妻子的職場就不會中斷;如果一些公司不會因為「母親」這個身份就把女員工拒之門外,很多女性就能獲得機會,而不是步步頭上都有職場天花板,甚至可能被職場歧視打擊回家庭。
隨著「契約婚姻會產生愛情」這個套路開展,男女主角談婚論嫁,偷換概念反而產生:男方提出結婚了就不用給家務勞動算錢了,省下的錢可以用來買房養孩子。
這就是現在「全職太太」所面對的問題,看起來是「不工作專注照顧家庭,比再找一個保姆省錢」,實際上是妻子應得的收入被抹去,丈夫成為利益分配者,對妻子的貢獻視而不見,大家都覺得全職太太只是在家裡享福的。
女主堅決反對真結婚了就不給家務勞動付錢的做法,說這是「愛情剝削」。
「全職太太」在廣告裡的形象是在溫馨的家裡帶孩子、做家務都化著淡妝面帶微笑。很多人對「全職太太」的憤怒在於「坐享其成」。
可現實裡有錢闊太太是不是如此快活還兩說;而大部分「全職太太」幾乎可以說是疲於奔命,與享福無關。
《蠟筆小新》有一個「美伢的早晨」片段,生動展示了「爸爸上班孩子上學媽媽在家」的真相。
天沒亮媽媽就第一個摸黑起床、做飯收拾、叫老公兒子起床、讓他們吃飯、給兒子洗漱穿衣服、兒子不配合趕不上校車還要背著女兒帶著兒子騎自行車去追……終於追到學校門口了再自己騎回來,放下女兒想到自己一口飯還沒吃。
一條「全職太太」之路,不是嫁了有錢人開始等人養,而是人人都把女性推上看似「理所應當」的道路,最後把繁瑣的無窮無盡的家務和育兒拋給女性,還說這是不勞動的女人。
(△《82年生的金智英》:素不相識的上班族也會指責媽媽到處閒晃)
育兒和家務繁瑣,請保姆價格昂貴,職場性別歧視嚴重,一旦妻子選擇辭職,另一個困境就開始了:自己沒收入,每一筆開支都要向家人要,網購的全是嬰幼兒產品和必需品,都會被丈夫婆婆問「你怎麼能花這麼多錢」,想給自己花錢更是卑微和心懷愧疚的。
(△《坡道上的家》)
很多女性朋友反覆強調「千萬不能當全職太太」「結婚就是被剝削」,是針對現實情況總結出的一種「自保策略」。
如果你還想要自由和自主,你就必須自己賺錢,如果你想要經濟權,就要不惜一切代價保留住職場機會。既然一結婚孩子沒人帶最後都是女性辭職丟掉工作,那不如不結婚,至少不要生。
但另一方面,很多女性是被拖入這種無從選擇的生活的。從小,女孩被規訓得視「懶」為罪,從辦公室雜務到同居生活產生的家務,女性承擔的絕對更多。
(△《坡道上的家》)
到了婚育問題上,催婚的人說結婚是找個人來照顧你,催生的人說生孩子很簡單的生完帶著玩玩就好了,也有很多女性的確喜歡孩子,可孩子一旦到來,催婚催生的人不會幫著帶,說好了一起分擔的丈夫還是我行我素,長輩和丈夫還有可能以幫忙的名義行傷害之實。成為母親,要親自痛苦、親自勞動,花精力處理那些沒用的意見和幹擾,做最大的付出。
(△小紅書上一位新手母親的自白)
在這麼多痛苦之後,媽媽想找個工作還會發現很難從頭開始。
家庭把養育和家務都甩到女性身上、職場對女性不友好,是一對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
知名女演員都常常訴說自己生了個孩子,原本滿滿的片約就都消失了,普通女性呢?
(△斕曦走紅後生孩子,產後復出機會很少)
「喪偶式育兒」是網絡上最司空見慣的話題了,產檢等候室坐著的是丈夫站著排隊的是等候的妻子,大街上抱孩子的是媽媽兩手空空的是爸爸。
最新的娛樂新聞相關素材是,李娜說自己在家裡忙得手忙腳亂的時候,看到姜山蹺二郎腿坐在沙發上玩手機。
李娜這段我真的是太意外了,因為之前體育新聞裡姜山的形象都是:李娜的教練、李娜背後的男人,李娜最好的後盾……原來關起門來過日子也不帶孩子啊?
丈夫不參與育兒的情況下,很多女性的出路是指望自己的父母(絕大多數是自己的媽媽)來幫忙,就像《金智英》裡那個事業成功產後一個月就回歸職場的女強人,育兒負擔都由自己的母親來支援,還要被男同事暗諷沒有母性。
女性選擇逃離育兒剝削的方式,只能是換自己的媽媽再來被剝削一次嗎?雖然說大部分年長女性都樂見第三代到來,但原本屬於她們的退休時間就應該被剝奪嗎?出過這樣的新聞,一個阿姨幫女兒帶娃,帶到二胎帶出了抑鬱症。媒體調查,六成老人帶娃壓力大。
育兒的辛勞不是由媽媽承擔就是由媽媽的媽媽承擔,爸爸多半是隱形的。有老人幫助的媽媽,甚至都還要全職帶娃。
這裡又有個問題,現在育兒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太高了。8090一代人父母雙職工居多,很多單位幼兒園可以照顧職工子女。我小學是五六點放學,回家自己寫作業,不用家長檢查籤字。高中下晚自習就直接到睡覺時間了,晚上九十點回家都不要家長接送。父母所投入的精力和今日育兒成本完全不同。
現代育兒非但是需要丈夫妻子一同承擔,也需要社會也承擔一部分才能讓育兒家庭還有時間充分參與勞動。現在學校早早放學,普通人能負擔得起的託兒場所或服務數量遠遠不夠。
有人因此懷念父母的工廠都設託兒所的時代,但這也不是唯一的答案。看過2018年《鳳凰周刊》的報導,在生活成本極高的日本,公立幼兒園8900元人民幣一年,私立幼兒園22000人民幣一年,0到1歲的孩子也能被接收。
如何讓社會也承擔一部分育兒是更複雜的話題,包括公司福利、多樣化育兒服務的準入門檻和管理、法律法規等等各種。但不管怎麼說,如此複雜的因素不考慮,只把做家務帶孩子這些一股腦甩給母職,是不公平的。
這只會倒逼有選擇的女性為了自由放棄成為妻子和母親,沒有選擇的女性不自覺進入百分之兩百的負荷狀態並認為這是天職。
我們曾經有令人驕傲的「世界上最高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1990年大約有四分之三的中國女性在工作。到了2016年世界銀行統計的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2016年的數值是63%,排在第42位。騰訊新聞分析稱,從1990年開始,這個數字一直在下降,更不用說男女就業薪酬差距問題。(據騰訊新聞:中國女性工作率「碾壓」世界?是個誤會)
如果非要談論個人選擇,我會對我所有的朋友說,一定要工作,去賺錢,去找到自己的意義,上班再苦,也不會比在家庭裡還要仰人鼻息更苦。積極工作,才能獲得更多對生活的自主權,也才能有更多話語權,通過工作才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只問女性「你要做職業女性還是做全職太太」,為什麼沒人問男性「你要做職業男性還是做全職老公」?
一個議題裡很多因素都隱形,把邏輯只簡化為女性的個人選擇,這本身就是帶著陷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