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閱讀第一(Readfirst),作者靜思美國中小學普遍放學早、假期長,下課後的時間,才是真正拉開差距的機會。除了常規的課程學習外,美國孩子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的學術競賽、社團活動、音樂體育活動、志願者服務,比參加工作的大人還忙。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美國家庭如何讓孩子在家也能自律高效學習?
之前,一位叫John Fish的哈佛小哥拍了一個視頻。
在這個視頻中,他記錄了自己在哈佛一天的生活。小哥對起床、學習、吃飯、鍛鍊、讀書等每一項活動都列出了詳細的計劃並嚴格執行,短短幾分鐘的視頻在網上大火。大家紛紛感嘆,這位把一天24小時過成48小時的男生,才是學神啊!
從早上七點到晚上睡覺,學習、鍛鍊、休息、睡眠每一項都沒耽誤;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執行細節層面的同時,小哥還不忘制定宏觀「目標」,堅持每日實現。
我翻了一下小哥的社交平臺和油管上他的視頻頻道,發現每日做計劃、進行時間管理這個習慣他一直保持著。
圖片源自John Fish自拍視頻截圖
那本黑色封面的筆記本曾在他首次展現自己哈佛生活一天的視頻裡出境,然後是當天的日程安排,到了2019年大二時,他依然在做這件事。甚至五個月前,他錄製了一期視頻,回顧自己中學時期做得最對的幾件事,其中之一就是
學習時間管理。
圖片源自John Fish自拍視頻截圖
這讓我想到,這幾年在美國和諸多當地的家長、老師、學生、朋友們接觸下來,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在認真做時間管理這件事。比如,我曾經給一位大二的學生教中文,她用谷歌日曆安排自己每天、每周要完成的事情。
圖片源自作者提供
在學校也是,隨便一塊白板就能成為班級裡進行時間管理的工具:圖片源自網絡
就連當時我在社區一家咖啡館做志願者時,負責人也是用表格、日曆把二十多位志願者每天的工作從運營、進貨、清潔到排班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她不在場,咖啡館完全能夠正常運轉。
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的職場人、家長很多都是schedule控制,不遺餘力地做著時間管理這件事。並且,他們是從娃娃抓起。為什麼他們這麼在乎教十來歲的孩子做時間管理這件事呢?
一方面,學好時間管理,能增強一個人的責任感、獨立性、決策能力、以及可以擁有更多放鬆的機會,好處實在太多;另一方面,美國的中學生活和國內不盡相同。學生除了完成每天必修的七節課之外,每日還要抽出2-3小時進行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特長訓練和比賽,遇到比賽季時常和頻率都會增加;完成這些訓練的同時,每天1-2小時的作業、平時的大小考試一個都不能少。從一個小細節就能看出時間管理從娃娃抓起的必要性。美國中學的班級不像國內是固定班級,每節課的教室和同學都不一樣,一節課45分鐘,上完一節課就得趕去另一間教室上下一節課,中間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說實話,不抓緊點連廁所都沒時間上。
總而言之,就是事情多、時間緊、任務雜,不做好時間管理生活和學業都會一團糟。另外,美國家庭通常不止一個孩子,父母不可能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所以,敦促孩子早日獨立掌控自己生活和學業也是客觀因素擺在那裡。目前各地都延遲開學,正是家長教娃學習時間管理的好機會。雖說孩子們在家有網課可上、有作業要做、有鋼琴要練、有書單可讀,但宅在家的日子還是和往常嚴肅緊張、團結活潑的氛圍不同,時間空隙多了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打發時間、浪費時間。教娃學習如何管理時間,不僅讓他們get一項新技能,順便還能解放一下老母親,不用天天像監工一樣追在娃身後,出力不討好。如果你家有學齡娃(尤其是中學以上),下面這套青少年時間管理方法堪稱居家必備「良藥」。在開始教孩子學習時間管理前,建議先帶著孩子看看下面這個兩分鐘的視頻:「時間」和「管理」是兩個很大、很抽象的詞,為了讓孩子能更直觀的理解這兩個概念,我們需要用更具體的方法去向孩子解釋做時間管理的必要性。
這個視頻很經典,是一位哲學系的教授用高爾夫球、石頭、沙子和水讓人理解什麼是人生重要的事,以及如何安排好優先級。看完視頻孩子有了初步概念後,就可以著手帶孩子一步步進行時間管理了。如果家長總是遲到、錯過很多截止日期、或者在家昏昏沉沉度過一天,孩子效仿是必然的。
所以,家長首先要向孩子表明,我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圖片源自作者提供,出於保護隱私,圖片做了虛化處理
這是一位職場媽媽,和同樣上班的老公一起撫養十歲、十三歲兩個孩子,每個孩子2-3項課外活動,需要家長接送;同時,她每個月還要短途出差1-2次。新的一周開始前,他們全家會互通彼此的行程安排,把孩子和另一半需要自己協助的事項放進去。她開玩笑告訴我,自己是一個離開谷歌日曆生活無法自理的人。當孩子看到家長能夠有條不紊安排、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並且這項舉動帶來益處時,他們會更願意去學習時間管理。要提醒一下:
我們教孩子進行時間管理,身份是榜樣、合作者、教導者、協助者,不是監工、督促者。一定要避免嘮叨、反覆提醒,讓孩子心生排斥。比如:讓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類、要求他們為每類事物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提醒他們將用完的東西歸到原處、教他們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培養他們將每日生活習慣養成「套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
圖片源自網絡
告訴孩子這些經驗和常識,本身就是在節約時間,進行時間管理。技術類工具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可分為低、中、高三類。
圖片源自網絡
洗手間放一個1分鐘的沙漏,提醒孩子刷牙要刷夠兩分鐘;學習桌上放一個5分鐘的沙漏,在沙子流光前,這段時間是每晚「餵大腦」(我們家的專屬稱呼,其實就是做紙質類的益智練習冊)的時間;屏幕時間放一個15分鐘的沙漏,沙子流完自己關屏幕。計時沙漏是讓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對時間、時常有更直接的感觸、幫助他們養成固定習慣。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使用數字可視化更強的計時器,可以讓孩子自己手動上好時間,遵守規則。
圖片源自網絡
中階版:可以考慮從使用單張的time schedule到紙質筆記本過度。孩子能夠獨立書寫後,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每天寫待完成事項,習慣記錄後可以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筆記本,記錄目標、事項、完成情況。
等孩子十四五歲,有了自己的手機,且中學以後課業和特長班的任務開始繁雜,家長可以推薦孩子使用電子日曆、手機提醒這類軟體。類似谷歌日曆的軟體有很多,outlook calenda、桌面日曆desktopcal等軟體都很好用,且電腦、手機終端都有,可以隨時編輯、同步。為什麼從周目標開始?因為目前,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業都是按照5個工作日+2天周末一周來進行的,這種休息制度幾乎是目前全世界通行的,所以從孩子更熟悉的周概念入手比較合理。
新的一周開始前,找出專屬時間與孩子討論下周待辦事項,可以必需要完成、想完成(可以再等一會)、想要做的事(娛樂休閒活動等)來安排一周。圖片源自作者提供
在日程安排上有衝突是很常見的,比如孩子更想玩電腦遊戲而不是鍛鍊身體。此時,家長應該與孩子討論如何根據他的價值觀和需求,確定活動的優先級。
下面這張表格將事情分成緊急、重要、可以等待三類,可以列印出來和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圖片源自網絡
「大」計劃不需要安排得特別詳細,只需要把每周必要、想要做的事情列出來,讓孩子不要忘記事情,心裡有個框架就好。鼓勵孩子寫下自己每天的時間表,讓孩子養成「套路」。大任務通常都很籠統,讓孩子不知道從何下手。比如,在周計劃裡有一項目標是「英語考試提升5分」,要怎麼實現目標孩子也許完全不知道。這時,家長就要協助孩子做更詳細的小計劃,比如從每天增加練習時長、複習過往錯題、進行自我測驗、多一次補習課等幾方面入手,想辦法提升分數。讓孩子養成對所做的事情計時的習慣,以後他們對一件事情真正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有所了解了,就能制定出更精準的計劃、提升效率。
家長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追蹤方法並堅持記錄、復盤。當然,隨著孩子時間管理技能越來越嫻熟,家長要讓孩子明白:
第一,時間管理並不是一門知識、技術,而是一種能力。它的本質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學習自控——控制自己在正確的時間做該做的事,和學習自律——克制自己不要在不正確的時間做不該做的事。
第二,管理時間是做時間的「主人」,但生活中也需要留出一部分不需要被「管理」的時間,可供自己「揮霍」,做時間的玩友。生活張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