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一個宗教聖地,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被以上三大宗教視為聖城。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時視為首都,目前由以色列實際控制。耶路撒冷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除了是一個宗教聖地外,還是一座歷史名城,這個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挖下去都可以挖到歷史,近如奧斯曼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遠如猶大王國、巴比倫王國、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當然,耶路撒冷也是一座命運多舛的城市,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
耶路撒冷是音譯過來,「撒冷」的意思是和平,「耶路」的意思是 城市,合起來就是和平之城。耶路撒冷在很早以前,是沒有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亞美尼亞人,這裡最早唯有猶太人。公元前13世紀末期,猶太人各部落遷入定居,之後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來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度。再之後,北方的以色列被亞述徵服,南方的猶大被巴比倫人徵服,耶路撒冷城牆被拆除,大量的寶藏被帶往巴比倫。
再後來,在波斯的居魯士大帝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獲得了重建耶路撒冷的允許。公元前516年,猶太人重建了耶路撒冷,再次便恢復了耶路撒冷的繁榮。後來羅馬人又徵服了這裡,耶路撒冷又成為羅馬帝國猶太省的首府,就是在羅馬人統治期間一個叫做猶大的人為了金錢出賣了耶穌,使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被捕,最後被釘死在城郊的十字架上。耶穌之死,就意味著耶路撒冷也成為所有基督教徒(包括東正教)心中的聖城。
後來因為猶太人的不斷反抗,羅馬皇帝於是將這座城徹底剷平,並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羅馬新城市,這裡的猶太人,則全部被趕出出去,耶路撒冷此時已不再屬於猶太人。到了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又把這裡變成了一個基督教的聖地,城市因此隨之復活,雖然猶太人依舊不被允許居住,但被允許可以在每年的特定時間到一處叫做西牆的地方,盡情哭泣一把。隨著統治者對宗教信仰的寬容,在一百年後,甚至有猶太人被允許回到耶路撒冷居住。
再後來,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人成為這裡的新統治者,此後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同樣將這裡視為聖地,他們認為穆罕默德曾在一個夜裡,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而後由此升到了天堂,見到了古代的先知們。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尚有兩座清真寺,就是為了紀念此事而建。甚至寺裡還有一塊登霄石,據說是穆罕穆德出發之際所在的位置。再後來,基督教世界又發動了十字軍東徵,公元1099年,他們攻陷耶路撒冷,重新奪回了聖城和主的聖墓。但百餘年後,埃及的薩拉丁,又奪回了耶路撒冷。
公元200年前,耶路撒冷僅僅是一座人口不到八千的小城市,但即便如此,宗教信仰的不同仍讓這座城市格外引人注目。也就是從這個年代開始,大批猶太人開始逐漸回歸此地,因為極端正統派的猶太老人,都希望死後能安葬在這裡的橄欖山上。也有大批基督教的傳教士來到這裡,希望能把伊斯蘭教徒和猶太人轉化到自己這邊,如此便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
於是猶太人、俄羅斯東正教會,開始在城外營建大樓和居民區,這些建築連接起來,便成為了耶路撒冷的新城。而老城區,則演變為一個窮人的聚集所。1917年,英國人打敗土耳其人,控制了耶路撒冷。但是這裡該歸誰所有,卻成了大難題。最終猶太人說服了國際聯盟,批准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殖民地,這也助力了猶太國家的重建。
1939年二戰前夕,英國曾公布了一革方案,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隨後大家都知道,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大批猶太人逃亡到這裡,加上戰爭結束之後德國集中營解放的幾十萬猶太囚徒也來到這裡,使得這裡的猶太人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棘手。
最後英國只能把問題提交給聯合國,而聯合國的辦法就是,兩邊分開過,誰也不妨礙誰?至於兩邊都要的耶路撒冷呢,交給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地區,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很可惜,這個方案隨後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最後和平解決的希望被掐滅,阿拉伯人試圖把猶太人趕下海,結果卻是猶太人反擊,不但擊退了阿拉伯人的進攻,還把整個耶路撒冷都收入自家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