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這個城市和十字軍東徵的功過—史上最強耶路撒冷王國史(一)

2021-02-15 坐井觀天

在此前《一文讀懂耶路撒冷》文章中,我提到將會推送有關耶路撒冷、羅馬帝國、十字軍東徵的深度長文。今天我們就開始吧。順便說一句,《一文讀懂耶路撒冷》的原作者已經加了我個人微信。近期我還會推送他的有關好文,關於他的個人情況將在以後詳細介紹。

今天要開始的是一篇有關耶路撒冷王國興衰史的強文。文章雖然以耶路撒冷王國作為主線,但又不僅僅只是談到這個王國。畢竟在耶路撒冷的歷史上,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文章更多涉及到了耶路撒冷這個三教聖城的前世今生,十字軍東徵的暗黑歷史,東羅馬帝國的興衰,等等等等。更多的精彩還需要同學們去發現。這篇文章很長,而且有很多不同版本,絕大多數版本都不全,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多方比對查證,乃至付費買文,勉強做成一個全本。浩浩蕩蕩7萬多字。所以我會分6-7次推送。同學們慢慢欣賞,絕對值得收藏。

先來說一說這個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它又稱耶路撒冷王國,是一個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以後於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 Levant)的天主教王國。其版圖包括現在的以色列、黎巴嫩南部和約旦東南部。該王國持續了近兩百年,準確的說是192年:從1099年直到1291年最後一塊領土,阿克(Acre),被馬穆魯克摧毀為止。它的歷史被分為了兩個明顯不同的時期。第一王國從1099年持續到1187年被薩拉丁幾乎完全侵佔為止。在隨後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徵,該王國又於1192年在阿克被重建,並持續到1291年該城毀滅為止。這個第二王國有時又被稱為阿克王國。

下面,我們開始第一部分。

作者不明、源於網絡

坐觀君進行編輯和整理

不代表個人觀點

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作者序:寫在前面的話

這些下面將要寫下和整理出的文字,完全是看完老斯2005年的大片『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怨念未盡的產物……不是什麼嚴肅的歷史評論。更不想進行什麼宗教和種族的對比(本人信奉儒家,算是宗教白痴)。所以,基本上,列位看官就把它當作一個趣味性的歷史小品來看好了。

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插播一下:《天國王朝》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 執導,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愛德華·諾頓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影,非常值得一看。劇情大概是這樣子的:十二世紀的法國,青年鐵匠貝裡昂無意間知道自己是十字軍將領戈弗雷失散多年的私生子。為了尋找救贖,巴利安跟隨父親前往耶路撒冷。驍勇善戰加上品格高尚,貝裡昂幾經徵戰成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國王賞識,美麗的公主西貝拉也對他芳心暗許。而他也深深地被當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然而隨著戰役增加,帶來無盡的殺戮和掠奪,貝裡昂終於領會父親訓言中和平的真義與生命的真愛。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繼位。好戰的新王挑起戰爭,薩拉丁率領撒薩拉遜騎士要收復他們的聖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時,貝裡昂挺身而出,誓言捍衛「天國王朝」。(源於豆瓣)

『天國王朝』這部電影本身,選擇了耶路撒冷這麼一個敏感的話題,完全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不小。說實話,敢於用耶路撒冷說事的片,不是極品,那就該是十足的爛片。可是要說老斯的片子是爛片,實在是說不過去,俺首先100個不同意。想當年『角鬥士』這麼爛的劇本,都被老斯死馬當成活馬醫,愣是把個阿鬥扶起來了。作為電影人,老斯的確是天才。

可是老斯畢竟是西方人,也生活在中西方政治衝突的今天。如果編入百年後的歷史課本,也就是說老斯作為個體,必然有其歷史、國家的局限性。當然,這個局限性,你有,我有,咱大家都是有的。所以,老斯的『天國王朝』對於人心與歷史的反省,特別是對於歐洲中世紀十字軍那段黑暗血腥史的揭露與批判,就顯得有些隱諱了。總的來說,始終是有些隔靴搔癢的感覺,抓不住重點。

電影中最吸引我的,是耶路撒冷拉丁王國(Crusader Kingdom of Jerusalem)及其在當時所面臨的政治與文化環境。我們都知道,一個同宗同文的國家或者說是某個世界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該殖民地的統治階級經過多代的繁衍生息之後,其文化和生活習慣都會被當地所同化——特別是當地文化更加強大而先進的話。而在十字軍東徵的當時,東方世界的文明確實是優秀於西方世界的。所以,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統治階級中土生土長的一派與從西方世界新近前來的貴族之間,不僅有著直接的利益衝突,甚至於他們之間對於穆斯林世界的態度恐怕都是迥異的:土生的貴族因為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對穆斯林會報以天然的同情,可能更希望與之和平相處;而新來的貴族有著原生地的宗教狂熱,對穆斯林的態度更是顯而易見的。於是,這兩派之間的矛盾存在,是肯定的。因此,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統治階級內部如何協調,並且這種調和將如何影響整個王國的外交和軍事決策,將是我以下文字討論的主題。

當然了,如果是純粹的政治軍事上的東西,我們這些女孩子是很難真正感興趣的——我們感興趣的,恐怕更多是民俗、民族感情、社會文化這些細膩的東西,或者是騎士、徽章、玫瑰這些具體有趣的物事。促使我去啃這段晦澀生僻的歷史,很多是來源於這部電影的細節。比如同樣在看這部電影,我的男性朋友們會在打鬥、攻城時睜大眼睛,然後對那些武器的應用和軍隊的變陣大聲討論;而我和我的女性朋友們,卻會對那些異域風情的服飾、生活用具,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津津樂道。

這是男性與女性興趣的不同。在下面的文字中,我會儘可能地把它們都顧及到。好了,廢話已經說了這麼多了,下面進入正文。

1、不得不說到的背景

1.1 耶路撒冷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這是猶太人的口傳聖經『塔木德』(Talmud)中對耶路撒冷城的讚美。

這個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的城市,將是我下面所講到的歷史發生的主要舞臺。它是統治時間長達140年的耶路撒冷拉丁王國(CrusaderKingdom of Jerusalem)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該地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溼潤多雨,每年4月~10月為旱季,全年平均氣溫在13~26℃。

耶路撒冷地處西亞「肥沃的新月地帶」西南角,夾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兩大文明地區之間,又瀕臨地中海,因此,它是溝通尼羅河流域與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流域的紐帶,腓尼基人開闢了地中海的航運之後,由於西亞南部是阿拉伯沙漠區,東西方的通商貿易均需以巴勒斯坦的北段為通道,如此,該地區就成為亞、非、歐三洲的交通樞紐和周邊國家與地區爭霸的軍事要衝,各種文明的因子在這裡碰撞、交融。希伯來-以色列民族正是在對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以及迦南本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一神論宗教文化,耶路撒冷則是這一文化最集中的象徵和體現。

耶路撒冷(Jerusalem),這個名稱,根據傳統的說法,是取自兩個希伯來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體現著人類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類的和平。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的文明史可以追述到距今5000年以前,其所在地最早叫「耶布斯」。相傳大約5000年前,阿拉伯迦南人中一個名叫「耶布斯」的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徙到這裡定居,並以部落的名字命名此地。而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徵服了這個地方,將它作為猶太王國的都城。接下來,它先後被巴比倫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所統治。公元1076年,耶路撒冷落入塞爾柱人之手。

以色列統一王國的第二王大衛對原本是一座山頂小城的耶路撒冷進行了擴建和改造,並將以色列人曠野遊牧、半遊牧時期象徵耶和華上帝與以色列民同在的約櫃迎至城中。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即位後,在耶路撒冷興建了壯麗的聖殿,約櫃就安放在聖殿中的「至聖所」之內。聖殿既是王室獻祭、禱告的場所,也是國家舉行全國性的宗教祭祀活動的地方。這座城市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所羅門王死後,統一王國分裂為二,北國以色列經數遷都城最後定都撒瑪利亞,南國猶大則繼續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儘管北國統治者出於與南國對抗的目的,於分裂之初就在北國建立丘壇和新的神殿供人們崇奉,但耶路撒冷的聖城地位依然得到南北兩國百姓的尊重。


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為亞述帝國滅亡,構成北國的十個部落的人口被擄至亞述境內分散居住,逐漸被同化,成為消失於茫茫人海中的「10個丟失的部落」。南國猶大則一直存在到公元前586年,那一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的大軍攻陷了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並將猶大百姓中的精英分三批擄往巴比倫。淪為「巴比倫俘囚」的猶大人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對耶路撒冷的嚮往成為他們綿綿不絕的企盼。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徵服了新巴比倫,次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王下詔允許猶大遺民返回耶路撒冷。他們在回歸領袖所羅巴伯和尼米爾的領導下,又重修了城牆和聖殿——「第二聖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自治共同體。正是在回歸時期的公元前5世紀,以色列民族宗教完成了從古代以色列宗教向傳統猶太教的轉化。

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註:下面有幾段內容在我最初找到的那個版本中並沒有。但我在別的地方發現完整版本應該有這些內容,但只有做成圖片的,也就是下面的這幾張圖片,同學們湊合著看一下,好在也就在兩三段內容。之後的內容都是文字版。

然而,歷史總是事與願違。這片不到一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也許是背負了太多的信仰,承受了三大宗教的精神寄託,耶路撒冷實在不堪重負。雖然名為和平之城,但幾千年來圍繞它的,恰恰是從未止息過的腥風血雨、戰亂頻仍。人們太過愛它,因為愛它,便都想將之據為己有。為了爭奪聖地而發生的戰爭,恰恰是人類歷史中最為殘酷野蠻的部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通過政治課本讀到這樣的句子:世界的麻煩在中東,中東的麻煩在阿以,阿以的麻煩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城曾經先後18次被毀滅,成為廢墟後,毀城者還要用犁再鏟一遍,滅絕任何讓人懷念的種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蹟般地重建,每一次復興後依然匯聚著這世上最狂熱的愛和恨。耶路撒冷的不幸,也許就在於它被迫去承擔了走向極端的多元文明在零距離碰撞時產生的爆炸。

1.2 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是自公元11世紀末至13世紀下半葉,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號召下,以從東方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名,對地中海東部的中、近東地區進行了前後間斷或持續性的、時間長達近200年的戰爭。這篇文章所討論的主題——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即是十字軍東徵取得的最大戰果之一。

參加這些戰爭的基督徒身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這場戰爭既是宗教性質的,同時也是一場為掠奪土地和財富而發動的侵略戰爭,是西方封建社會向外擴張和獲得財富的手段。說其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可能有些過分,但是宗教的確為它披上一層欺騙世人與愚弄信眾的光環。無論從戰爭對當地人民生活所產生的破壞,還是從戰爭的過程來看,十字軍戰爭都可以定性為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歷史學家慣常將十字軍東徵劃分為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096~1099)

背景:1095年,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亞歷克修斯一世因不堪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攻擊,向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同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的宗教會議發表演說,號召基督教國家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他的號召得到了十分熱烈的響應,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於是展開了。這次的十字軍主要由諾曼、義大利、法國的騎兵和步兵組成,亦有不少熱情的基督教民眾自發參加。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作戰地圖

結局:1097年,十字軍到達了通往耶路撒冷的門戶——安條克,開始展開圍城戰。由於當地有十分堅固的城池,故這場圍城戰一打便打了八個月。後來,安條克在城內奸細的出賣下,終於被十字軍所攻陷。1099年,十字軍抵達耶路撒冷,同年7月15日,十字軍終於成功攻佔了這座聖城。他們在城內進行了血腥屠城,燒殺虜掠了兩天。十字軍認為屠殺異教徒是光榮的行為。十字軍在所佔領的土地上建立了四個十字軍國家。分別是:耶路撒冷王國(1099~1187,1229~1244)、安條克公國(1098~1268)、的黎波裡公國(1109~1289,始為伯國)和埃德薩伯國(1098~1144)。

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147~1148)

背景:伊斯蘭教攻滅埃德薩伯國,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組織第二次十字軍。法王路易七世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進行第二次東徵,目標為大馬士革。這次的十字軍在出發時約有25000人,但在途中,日耳曼軍隊被殲滅,法國的軍隊亦不時受騷擾。1148年,十字軍抵達敘利亞,那時的十字軍只剩下約5000人。

結局:1148年9月,康拉德三世率部回國,半年後,路易七世亦回國。十字軍並沒有達到原來的計劃,第二次東徵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189~1192)

背景:伊斯蘭教英雄薩拉丁率領伊斯蘭軍隊攻滅耶路撒冷王國。德皇腓特烈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獅心王理查)再組十字軍。

結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結果一氣之下撤軍回國。德皇在渡河時不慎淹死。腓力二世在奪回阿卡後即行回國,查理一世亦於1192年與埃及草草籤訂了停戰3年的協議、保證了朝聖者安全後返國。獅心王理查和薩拉丁訂下休戰的協議後,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綁架,英國以10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三次十字軍東徵在沒有奪回耶路撒冷的情況下結束了。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第四次十字軍。1202年,西方國家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原定計劃為進攻埃及,打擊當地伊斯蘭教勢力。但為了替威尼斯人報仇,恢復威尼斯人在拜佔庭帝國的經濟特權,這次的十字軍東徵竟改變了目標,兵鋒直指當時最大基督教國家——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於1204年佔領該城。

結局:十字軍進軍途中,東羅馬帝國發生皇位糾紛。十字軍以平定內亂為名,攻陷並洗劫君士坦丁堡,滅亡東羅馬帝國,建立拉丁帝國,拜佔庭帝國則從此一蹶不振。十字軍從此名譽掃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217~1221)

背景:1217年,西方國家再度發動東徵,第五次十字軍東徵由是展開。這次,十字軍進攻埃及,並攻陷了達米埃塔。埃及建議恢復舊時的耶路撒冷王國以換取被攻佔的達米埃塔,但指揮這次東徵的教皇特使卻不接受這項建議。

結局:1221年,十字軍進攻開羅,被擊潰,達米埃塔被伊斯蘭教奪回。第五次十字軍東徵於是失敗。

第六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228~1239)

背景:12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發起第六次十字軍東徵。腓特烈二世透過談判和與異教徒的諒解,於1229年2月11日與埃及卡米爾蘇丹籤訂『雅法協定』,腓特烈二世以耶路撒冷國王身份取得耶路撒冷,基督教國家重獲聖城。

結局:這次東徵在西方國家卻引起公憤,因為在東徵前,腓特烈二世已被開除教籍了。

第七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249~1252)

背景:1244年,基督教國家再次喪失耶路撒冷。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領軍進行第七次十字軍東徵,進攻埃及。1249年,十字軍再次攻下達米埃塔。1250年4月,路易九世在埃及的曼蘇拉被俘,在付出40萬金幣後才重獲自由。

結局:路易九世在巴勒斯坦一帶奪回數個城市,後返回西方。

第八次十字軍東徵(公元1270)

背景:1270年7月,路易九世發起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徵,打算與北非的突尼西亞結盟,再攻打埃及,進而進兵巴勒斯坦,奪回聖城。但突尼西亞卻不肯與路易九世結盟。路易九世於是攻打突尼西亞,被打敗。後來,路易九世病死於軍中,第八次十字軍東徵結束。

結局:1291年,基督教徒在東方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被攻陷,標誌著持續了差不多200年的十字軍運動最終結束。

十字軍東徵對後世的影響:

十字軍東徵是典型的宗教戰爭。它的命運也和其他的宗教戰爭一樣,因為宗教理想和現實的出入,而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最終淪為殘酷的玩笑。不過,為當時人民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的十字軍,卻正面地改變了西方的歷史命運,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創造了條件。

1.基督教信仰的衰微:學習得自伊斯蘭教國家的工商業技術,而刺激歐洲人的世俗生活。

2.增廣人們的地理知識:因十字軍東徵而興盛的義大利商人,學會繪製地中海的地圖;與騎士同行的僧侶對亞細亞有了新概念,知道亞洲廣大而複雜,並將此新觀念傳到歐洲,激起一陣旅行、探險的熱潮;旅行指南的出現,以引導朝聖者來回聖地。

3.醫學的進步:基督教醫生由猶太人和伊斯蘭教國家學得不少醫術,外科手術因十字軍東徵而進步。

4.貿易的進步:貿易也隨十字軍標誌而擴展:騎士失去巴勒斯坦,但是義大利商人從伊斯蘭教國家及拜佔庭的手中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權,交易行為因十字軍東徵而大為擴展,威尼斯人徵服君士坦丁堡,載送朝聖者和戰士到巴勒斯坦,運輸物資給東方的基督徒和其他人,輸入東方產品到歐洲。這一切都助長了商業和海上交通的發展,其盛況為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以來所僅見。

5.工業的進步:錦緞,薄棉布,緞,絲絨,地氈,染料,香粉,香水和珠寶都來自伊斯蘭教國家,用來修飾封建貴族或中產階級的住宅和身體,鍍以金屬的玻璃鏡用來代替擦亮的銅或鋼,歐洲從東方學得精製糖的技術和製造「威尼斯玻璃」的方法,東方新市場使義大利和法蘭德斯的工業發展,促進城市和中產階級的成長,這一切都是十字軍所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影響。

6.文化的交流:西方的十字軍東徵配合著東方的蒙古西徵,使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向前邁進一大步。

以上就是今天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不是意猶未盡?裡面有關十字軍東徵的內容稍顯簡單,但後面的文章還會大量涉及到。此外,以前坐觀君也專門分享過一篇有關十字軍東徵的文章《十字軍東徵的歷史真相》,反響尚可。對這篇文章算是一個不錯的補充。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翻看歷史消息。如果你懶得翻,也可以到我個人微信朋友圈查閱。我的個人微信號是770622129,申請時記得註明職業和年齡哦。

總之,今天這節課算是一個開篇或者說引子。接下來將是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介紹以及其他內容。不要走開,真的很精彩。有心打賞的同學往下看。長按二維碼,隨心隨意。一兩銀子不嫌少,一百大洋不嫌多。

關注坐觀君,請長按下面二維碼

想了解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十字軍東徵的歷史真相
    第二次十字軍東徵(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徵(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
  • 【周三·英語沙龍】十字軍東徵
    做回最真實的自己蘇州第一家關注健康辦公的飲品配送工坊----提升英語口語,邀請你一起玩由我們Revtime English salon組織的每周三英語沙龍聚會,本周主題是,十字軍東徵,這個故事我還沒有聽說過,謝謝分享@Betsy Zeng這個故事久遠,發生在1096年-1291年。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圖,地圖中褐色的是穆斯林分布區(Islam),其他部分(綠色和粉色)是基督教分布區 基督教徒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聖戰呢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基督教徒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聖戰呢?在1096年的第一次東徵過程中,十字軍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1097年,擁有高20米,厚2米城牆的安條克成為了十字軍的攔路虎,十字軍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憑藉著自己的勇敢和堅持最終攻陷了這座城。1099年十字軍到達了這次戰爭的目的地耶路撒冷,面對著城牆高聳,防守嚴密,備戰了好幾個月的守軍,疲憊不堪的十字軍是一籌莫展。
  • 聖殿騎士團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徵
    不過在1218年十字軍的眼裡,比這些更重要的是,達米埃塔是收復耶路撒冷的鬥爭的關鍵第一步。 教宗英諾森三世早在1213年就鼓吹要發動第五次十字軍東徵,但他於1216年7月16日去世。他在位期間咄咄逼人地行使教宗的權力,鼓動了三次十字軍東徵[2],絕罰了好幾位君主,並重新確立羅馬教廷的權威。
  • 讀《耶路撒冷三千年》
    距離在我們幾千公裡,卻駐紮在無數人心靈深處,在世界很多地方,一說出耶路撒冷,很多人熱淚盈眶。幾千年來,耶路撒冷就意味著神聖。它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三大教的聖地。猶太人在哭牆前流下眼淚。基督教徒在聖母大教堂合實祈禱。伊斯蘭教徒伏在阿克薩清真寺的地面上聆聽訓導。它就是這座牽動著全世界脈搏的城市-耶路撒冷。了解前世,是理解今生的途徑。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主題,是這座城市宗教與政治的變遷。
  • 9名騎士起家的聖殿騎士團,為什麼讓耶路撒冷國王大喜過望?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是西歐騎士最輝煌的時期。但是當老一代十字軍領袖紛紛離世,這些遠離故土的基督徒,開始不安起來。 鮑德溫一世之死 我們不得不說一說當時的情況,鮑德溫二世1118年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時,距離第一批十字軍出發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雖然學者無法確定當時十字軍的具體人數,但是最高估計也只有3萬人左右。 這支軍隊經歷了多次大戰,因戰爭、疾病、饑渴而死亡者,數量眾多。
  • 武力傳教的十字軍東徵,教皇:過去的強盜,現在都應該成為騎士
    服從教會的召喚而加入十字軍,被看成是騎士們的義務和騎士精神的標誌。在漫長的戰爭中,宗教信仰的虔誠與狂熱、騎士精神的勇猛與殘酷、封建與基督教及商業的擴張等等,都走向一個新的高潮。十字軍東徵作為一次全歐洲性的重大事件,幾乎歐洲所有的階級都為這一行動瘋狂。教皇為了取得更多世俗權力而積極煽動,好戰鬥勇的騎士們熱烈響應,他們變賣家產踏上徵途。理查王甚至抵押了整個屬地與國家。
  • 三大宗教聖地——耶路撒冷
    古埃及人的入侵,羅馬帝國的徵服,穆斯林聖戰,十字軍東徵,奧特曼帝國一統,每個政權都要在這裡畫上自己的符號。這裡原本應該是和平的中心,但永遠被戰爭困擾,這裡的人民離自己的上帝最近,卻一次又一次的被驅逐,被迫離開自己出家園,這裡就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由「城市」和「和平」兩個詞根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巴勒斯坦國中部城市,世界聞名的古城。
  • 十字軍東徵時期的騎士團組織是怎樣建立的?
    儘管我們對伊斯蘭教徒入侵歐洲那段歷史的記憶不多(這段歷史不像北歐海盜入侵西歐那樣令人刻骨銘心,並且穆斯林入侵者的船隻是標準的地中海槳帆船,是基督徒熟悉的船型),但穆斯林實際上曾攻入西班牙北部,洗劫了很多義大利城市,在阿爾卑斯山安營紮寨,並對法蘭西南部虎視眈眈。法蘭克志願者到西班牙參加抵抗摩爾人的戰爭,以及來自北非的伊斯蘭戰士到歐洲參戰,這都發生在十字軍東徵之前。
  • 聖殿騎士團守護了聖杯,卻沒能守住耶路撒冷
    公元五六世紀,伊斯蘭崛起,阿拉伯人佔領了耶路撒冷,在這裡營造他們自己的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等等。耶路撒冷和聖殿山從此進入了伊斯蘭時代。再往後,公元11世紀末,即1096-1099年,發生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 一文讀懂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聖地及歷史名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一個宗教聖地,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被以上三大宗教視為聖城。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時視為首都,目前由以色列實際控制。耶路撒冷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 《以耶路撒冷之名》V1.45中文版發布!拋石機他LEI了!
    埃裡斯修士@騎馬與砍殺中文站 便是受到了《天國王朝》這部電影的啟發,製作了這款以中世紀十字軍東徵為歷史背景的史詩級MOD——《以耶路撒冷之名》。●《以耶路撒冷之名》V1.45發布需要重開檔● 更新日誌1、拋石機震撼登場a、現在部分城堡需要拋石機才能進攻,如果隊伍裡沒有拋石機和操作的工程師,該城將無法進攻
  • 阿卡——十字軍,和其他的故事
    在中世紀初期這段閃爍著狂熱而血腥的迷人歷史中,阿卡如磁鐵般吸引著一浪又一浪的基督徒,國王,沒落貴族,騎士,修士,商人,朝聖者,窮人,投機者,風塵女子,哦,還有阿薩辛刺客。這個位於以色列北部的地中海小城,如果不是因為十字軍的故事,我相信,或許沒有多少人會踏足此地,無論是歐美人還是亞洲遊客。即便是來到以色列的行人,也不一定會去這個北部小城走一走。
  • 聖殿騎士團,十字軍東徵的守護英雄,為何成為火刑柱上的犧牲品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聖殿騎士團成立的背景伊斯蘭教的興起與十字軍東徵公元七世紀,一個新的宗教在阿拉伯半島上出現了,此時以「上帝」為崇拜對象的世界三大宗教終於都到齊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都尊稱亞伯拉罕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祖先與先知,因此也被稱為「亞伯拉罕宗教」。
  • 為了還原十字軍東徵,曾經的「不行」騎士終於行起來了
    如果要說《戰意》裡什麼兵團是最強的,我想玩家們可以從遊俠網的評論吵到貼吧,從遊戲外吵到遊戲裡真實幹上一架,這也說明在這樣一個主打冷兵器對抗的戰爭網遊裡,兵種需要有相互克制,才能體現策略和公平的競技玩法,《戰意》裡的兵種並不會有「公認的最強」。
  • 這本小說主角穿越歐洲中世紀,率領十字軍東徵,建立羅馬帝國!
    在這副幾乎左右人類文明發展的畫卷中,這個重生的中國年輕人,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  等待他的,是天國?還是地獄?【小海原創點評】這本小說於2008年12月開始連載,2012年3月完結,作者是實心熊!從一介小小農兵之子到死而復生的現世聖子,從十字軍東徵開始時任人欺凌的農奴到羅馬帝國至高無上的皇帝,從耶路撒冷的血雨腥風到羅馬城的背叛與被背叛,他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在冰冷的棺材中,在軍營清冷的月光中,在美人溫熱的懷中,在至高的唯我獨尊的王座中,看主角如何建造心中的天國!
  • 西歐騎士迎戰埃及大軍,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亞實基倫之戰
    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在此之前,耶路撒冷是在埃及人的控制之下。可以想像,十字軍此行的目的就是拿下耶路撒冷,怎麼能答應這樣的要求?談判宣告破裂,埃及人只能氣憤地離開了。轉眼到了第二年的6月,十字軍終於開始攻打耶路撒冷了。城內的埃及守將伊夫蒂哈爾·阿達烏拉已經派人傳出消息,希望埃及早日派出援軍。但是他沒想到,援軍還沒到,耶路撒冷就失守了。
  • 血色日落:阿卡圍攻戰與十字軍東徵的徹底結束
    1244年,耶路撒冷王國失去了其國號的來源--耶路撒冷城。後來其國王將首都遷移到了賽普勒斯島上,以便迴避複雜的政治鬥爭和穆斯林大軍的侵襲。其他兩個十字軍國家也是情況微妙。好在阿卡城等港口的商業依舊十分繁榮,可以吸引義大利商業共和國的關注。 根據阿卡城內權貴的盤算,自己已失去主動進攻能力,對於馬穆魯克已經不是主要威脅。
  • 為什麼要去一次耶路撒冷?
    無論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在早期歷史乃至民族神話方面的重合性,還是由於它所造成的漫長宗教和民族衝突,在這個最早期人類文明和定居城市帶誕生的區域,耶路撒冷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一位1967年六日戰爭後遷居敘利亞的巴勒斯坦老人,曾以溢於言表的激動對我提起他對聖殿山的感情:儘管他的子女如今已去往歐洲,加入了外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