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袁世碩:以問題意識引領學術研究

2021-02-26 思想與理想

袁世碩,山東大學終身教授。主要著述有《孔尚任年譜》《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等。

以問題意識引領學術研究

開展學術研究,關鍵要有問題意識。可以說,學術研究靠問題意識引領。

開展學術研究,關鍵要有問題意識。可以說,學術研究靠問題意識引領。這裡以文學研究為例,略作說明。

文學是民族歷史文化最鮮活的載體。我國古代文學歷史悠久,文體繁多,代有所勝,許多優秀作品有著長久的魅力,至今為人們所喜愛。如何做好文學研究?關鍵是將問題意識貫穿其中。即便一般性地評論一部作品、一個人物形象的文章也應有針對性,立論中應有回答問題的意義在。我寫過《試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文,其背景是當時有歷史學家提出要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卻將醜化曹操的罪責歸之於《三國演義》,進而否定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其實,歷史著作與小說的性質、功用是有區別的。歷史著作要真實,寫人重在寫事功(行動作為的客觀效果);小說是虛構敘事,寫人重在表現其性情和行為的忠奸善惡等。所以,認為「《三國演義》寫曹操只遵從舊的道德觀念,把他一切行為都歸於『奸』」,這是不科學的。而且《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作為一個小說人物形象,還是反映了古代政治家的典型性格及其政治行為的機變智巧,十分生動鮮活,有其文學的價值功能,不應否定。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才撰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幫助人們對《三國演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輕信種種不經之說。

問題意識可以使我們對一些理論有清晰的判斷力。比如,西方的接受美學在我國曾頗為流行,文學專業的學生紛紛用其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但細細斟酌其中的問題就會發覺:接受美學的基本觀點是抬高讀者在接受中的地位,放逐作品文本,不承認文本有既定的思想意義,而展開論述時其理論卻又返回文本,幾乎每一步都沒有離開文本。儘管其中有些論述是不錯的,但有的理論家為抬高讀者的能力,把「讀者」的概念縮小為「有知識的讀者」,有語言知識、懂得文學,便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破解文本「未定」的意思。這就又回到了他們所反對的傳統批評理論,反而可以作為批駁其接受理論的論據。正是在問題意識思維下,我們才能抓住接受美學的軟肋。

問題意識有助於學術研究的理論升華。有人做文學研究偏重於價值判斷,對優秀的作家作品重在肯定、稱揚,而不注意認知性的解析,沒有將其放在歷史發展中加以考察,缺乏歷史的聯繫和比較。事實上,研究古典文學、文學史應該多想些問題、多學點理論,研究成果也不應僅僅是就事論事,而應提升到理論層面。比如,研讀蒲松齡的詩文和小說,會發覺《聊齋志異》的許多篇章具有作者自況、自悲、自娛的性質,狐鬼故事成了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學表現方式,進而可以提出問題:魯迅在其《中國小說史略》裡對《聊齋志異》作的、屢屢為研究者所稱引的「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八字論斷,是不是不夠確切?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神鬼怪異之事是作者記述的內容,以「明神道之不誣」;而蒲松齡收集撰寫狐鬼花妖故事,作為抒情言志的方式,具有了形式、手法的性質,原有的神秘性也就被文學的審美性所取代。這就不僅揭示了《聊齋志異》與以前志怪小說的根本區別,也使人明白了,在文學發展中原本迷信觀念中的事物,在人們擺脫迷信意識後依然不會完全消失的緣故。在古代文學研究中,詮釋、評論作品自然是最基本的任務,但還應擴展到對文學的歷史演變和規律的認識。

再論《西遊記》。這部小說歷來眾說紛紜,如果僅從時代不同、讀者觀點不同去解釋,顯然不能解決怎麼看待這部神魔小說這一根本問題。但如果有問題意識,並用歷史和文學的觀點來對《西遊記》故事演化進行研究,就會得出這樣的認知:唐高僧玄奘取經的事跡,在通俗文藝中神魔故事化,原初的弘佛宗旨被神魔鬥法的趣味性衝淡;道教神仙進入佛家故事,內容便複雜起來,連取經的主角都發生移位;到明中期受到崇尚人性的人文思潮浸洗,重新書寫的取經故事發生了內在肌質的裂變,神佛有了世俗相,連同取經的神聖性都受到了揶揄、戲謔,呈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傾向。這就是《西遊記》思想和藝術的歷史特徵。歷來的批評家忽視了這一本質特徵,用各自時代的流行觀念總結小說的主題思想,自然不切實際,也難以自圓其說。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2015年11月30日

策劃編輯:單    讀

網絡編輯:不    貳

延伸閱讀:

徐志嘯:德國「精英大學」的啟示

鍾登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

徐賁 :大學人文教育中的「科學」

關懷時代,構建思想空間

追求自我,拓展價值版圖 

  這一刻,遇見大學!

微信號:Uweekly

官網:www.cnuu.org

投稿:iuniversity@qq.com

相關焦點

  •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原標題: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科學研究是黨校教育的基礎,而強烈的問題意識是將學術研究引向深入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們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 王學典 | 歷史研究為什麼需要「問題意識」
    摘要:歷史學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歷史研究致力的重心是歷史學家所提出的問題。「問題意識」的有無,是決定一個學者治學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也是現代學術與傳統學術之間的重要差異之一。在法國年鑑學派看來,不具備「問題」的研究是不能進入現代學術之林的。什麼是「問題意識」,它如何影響和驅動著論文寫作,它來源於何處,我們該如何獲取「問題意識」,「問題」如何促進學術進步?
  • 黃宗智教授:感情,是我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的來源和動力
    事後回顧,我才認識到那兩種傾向的並存以及其間的張力才是真正決定自己學術研究的基本問題意識的關鍵。在1972年獲得了加大終身權以及伴之而來的事業上的安全感之後,我便有強烈的衝動要憑藉自己的專業訓練(紮實的經驗研究),試圖通過學術來為內心的矛盾追求答案。
  • [學術會議報導]中國民族研究社團2020年聯合學術大會暨新時代民族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在昆明舉辦
    他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表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原創性貢獻,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做好民族工作、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義重大,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旗幟和理論指南。王延中研究員指出,做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工作,都面臨加快轉型發展的問題。
  • 研究中「問題意識」的運用與反思
    關鍵詞:研究;方志遠;隋然;發現問題;解決;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報;學者;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人文 作者簡介:   科學的「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的強大動力,無問題意識便進不了學術研究之門。然而應如何堅持正確的問題意識?學者對「問題意識」有哪些真知灼見?
  • 學術 · 自覺 · 友善 · 創新:學術型高中理念體系的建構與發展
    教育家辦學是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70年辦學實踐中貫串始終的教育信仰,其中以「學術」為學校發展理念,以「自覺」為教師發展理念,以「友善」為學生發展理念,以「創新」為課程發展理念,由此引領學校實現高品質發展。理念是一種生發於規律之上的遠見卓識。一所學校要實現優質特色發展,首先應確立一個高位引領的教育理念。
  • 「校長」駕臨丨保繼剛教授壓軸:帶著問題意識看旅遊研究的過去...
    主要原因:在於觀念上對學術研究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方法上的研究規範相對欠缺。中國學者在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下探索世界,相對而言缺乏刨根問底的意識和科學探索的精神。中間代:90年代開始接受旅遊地理學術訓練(碩士及以上),其學術實踐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儘管部分優秀學者主動關注新的旅遊發展理念和旅遊形式,但整體上仍缺乏變革和創新學科體系的動力。
  • 校長管理須以學術思維引領任務思維
    這種思維以解決眼前問題、完成任務為最終目的,是一種被動的、孤立的、功利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校長易產生乏味、倦怠情緒,不利於成長與提升。而與之相對的,則是一種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式,即「學術思維」。以學術思維引領任務思維,是校長工作效率和專業水平提升的突破之道。
  • 科學確立法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苑論衡)
    當今中國法學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強調法學研究要有問題意識。那麼,如何確立問題意識?  有人認為,確立法學研究的問題意識,主要是指法學研究應當注重針對性、現實性和可行性,強調法學研究對法治實踐的對策回應。
  • 陳興德:從生命自覺、學術自覺到文化自覺 ——「自覺意識」與潘懋元教育思想關係研究
    [29]可以說,潘懋元先生不僅關注這些事關中國高等教育全局的熱點、難點問題,而且其成果成為引領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風向標,他的不少真知灼見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決策的重要參考。值得注意的是,在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我們全然看不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困局——「他高度關注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現實,但又不是停留在現實層面,而是將現實問題轉化為學科理論中的學術問題來研究,既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從而與理論保持著互動和溝通」。概言之,「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學研究,成就的就是既『頂天』又『立地』的大學問」[30]。
  • 跨學科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問題」定義為,某個給定的智能活動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3頁)。在跨學科研究中,我們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是要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主動地尋找問題,合理地選擇問題,積極地求解問題,以實現跨學科研究的目標。
  • 學術引領 聚力前行——高密一中教育家書院啟動
    日前,高密一中教育家書院正式啟動,這標誌著該校在落實「用學術力量引領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學校綜合改革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對學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家書院的成立,將更好地營造學校的研究氛圍,凝聚全體教職工智慧,共謀學校未來發展,搭建互動交流的學術研究平臺。」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陳餘彬在教育家書院啟動儀式上說。
  • 2019年8月8日┃問題意識┃教育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特徵
    如果研究者沒有科學的問題意識, 就無從發現現象背後的目標和經驗背後的規律, 所以科學研究首先要有問題意識, 有了問題意識才能發現問題, 自覺地關注問題、回應問題的意識, 是教育研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的重要前提。正如英國著名哲學家波普爾說, 科學從問題開始。科學研究是從問題出發的, 是從日常生活當中的問題出發去開展研究的。
  • 學術觀點|錢冠連:以學派意識看外語研究——學派問題上的心理障礙
    這個問題王宗炎先生曾教導我說, 「不要怕挑毛病。人家挑毛病是為你服務。這說明他重視你, 他看了你的文章, 指出你的毛病是不讓你再往下錯。」軟辦法之二是, 必須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一張皮不能保證那張皮的可靠性。只有兼有兩張皮的人才能保證其中一張皮的可靠性。讀不通外語文獻而宣稱能夠深刻地研究漢語並作出重大貢獻者, 恐怕是難以置信的。
  • 「問題意識」是執政新理念
    本報記者 金中基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我們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快解決這些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反映了執政理念的新變化。
  • 問題意識與調查研究
    【關鍵詞】:問題意識;自覺覺人;調查研究一、何為問題研究自問題出發,理論創新始自發問方式的變遷。那麼接下來要追問,何為問題?許多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的人寫了大量連其自身都不知為何物的文章,調查研究也不是一個收集材料就自動從無知變為有知的過程。沒有預設的大多數經驗處於習焉不察、聽而不聞和熟視無睹的狀態。
  • 提升學術研究的境界(學術隨筆)
    如果把學術研究分為知識增長、方法更新、境界提升三個層次,那麼最難也最可貴的是境界提升。學術研究的境界包含豐富的內涵,如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優、人優我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崇尚真理、寬容失敗,鍥而不捨、矢志不渝、精益求精、勇於創新,等等。當前,一些學者在學術研究中存在視野不寬、開掘不深、與現實聯繫不緊等問題,這與學術研究境界不高有直接關係。
  • 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多年來孜孜以求,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積極為思想理論和文化建設建言獻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  1971年11月,沈壯海出生於河南省博愛縣,自幼敏而好學。十九歲入讀武漢大學後,他的履歷便與思想理論教育再未分開。
  • 抗日戰爭研究︱吳志軍:從編輯視角初議學術論文的寫作問題
    由上可見,學術寫作能力並不是由年齡增長、學歷上升和學識提高等因素所必然帶來的自然結果,而是需要堅持不懈地訓練、調適和提高。這是一個必須有意為之、艱苦磨礪的過程,也需要研究者在逐步培育規範、獨特且有效的寫作風格之際,警惕形成固定、僵化的寫作模式,對於自身的學術寫作以及與此相關的治學理念抱持一種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態度,進而培養出穩中求變、不斷創新的寫作與研究能力。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3.1 國際學術話語權視角下的辦刊理念國內科技期刊辦刊理念的差異造成其與國際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差距,可見辦刊理念的重要性[4]。在構建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大背景下,明確的、有針對性的辦刊理念成為刊物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