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取得漢中後,犯了一個特大錯誤,為日後蜀漢滅亡埋下禍根

2020-12-20 騰訊網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交戰,在此之前,兩人也曾多次交手,每次劉備都亡命而逃,這一次劉備終於擊敗了曹操,這也是他唯一擊敗曹操的一次,曹操被打敗之後,劉備便取得了漢中之地,奪得益州門戶後,劉備就犯下一個錯誤,簡直錯得不可原諒。

劉備拿下漢中,馬超、許靖等人便給漢獻帝上了一封奏摺,要求漢獻帝封劉備為漢中王,其實這份奏摺是給曹操看的,也不管曹操同不同意,劉備就自稱漢中王了,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劉備這種行為在古代屬於僭越,這就是劉備錯誤的開始,他打敗曹操之後,有點飄了。

劉備封王后,就要開始賞賜手下人,這裡面有兩個人物獲得的賞賜很特別,一個是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擔任軍師中郎將,可劉備稱王后,並沒有對他再次封賞,或許是覺得諸葛亮在漢中之戰時沒立什麼功勞,所以乾脆不封了,何況諸葛亮當時地位已經很高了。

劉備賜封的另一個特殊人物是關羽,當時關羽鎮守荊州,也沒參與漢中之戰,他被劉備封為前將軍,而黃忠被封為后將軍,關羽一聽就怒了,表示自己不與老將為伍,後來經費詩一番勸解,他才勉強接受這個封號,但在關羽心中,卻猶如扎了一根刺。

一直以來,關羽是劉備集團的第三把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可如今突然來了個黃忠,而且還是個降將,一下子就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關羽性格本就高傲,自然心中不服,他為了向劉備證明自己,於是開始北伐攻打襄樊,一路勢如破竹,嚇得曹操都想遷都。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聲名大噪,但很快就迎來了失敗,因為荊州被東吳偷襲了,後來關羽敗走麥城,直接被殺,引來後面劉備對東吳的報復,才有了夷陵之敗,蜀漢的基業頓時被拖垮,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劉備沒分清天下形勢,竟然貿然稱王了。

劉備稱王之後,自然要對手下人進行封賞,但他的封賞卻引發了關羽的不滿,這並不算關羽的錯,也不算劉備封賞的錯,因為無論劉備怎麼給手下人賞賜,關羽都會不滿的,除了都像諸葛亮一樣,乾脆一樣都不封賞,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諸葛亮的氣度和胸懷,劉備稱王之後,問題自然就會冒出來。

對於劉備來說,漢中之戰勝利後,最好的做法是不要稱王,學習後世朱元璋"緩稱王"的政策,但劉備當時已經59歲了,或許他覺得自己沒多少日子可活,乾脆過一把稱王的癮,要知道曹操也稱王了,劉備擊敗了曹操,心裡一高興,也想稱王玩玩,結果把自己給玩死了。

仔細對比一下曹操和劉備,就能看出一點,曹操之所以敢稱王,是因為他已經經營北方多年,而且立下無數戰功,擊敗了諸多對手,即使這樣他稱王時都還有人反對,比如荀彧都不同意他稱王,再來看看劉備,他前半生一直在打敗仗,就贏了一次便想稱王,你配嗎?

相關焦點

  • 劉備殺了大臣雍茂,鑄成大錯,給蜀國埋下滅亡的禍根
    但曹操做事力求完美,他一生不僅重權重利,也非常看重自己的名節和千百年後的歷史評價。雖然漢獻帝不過是他手中一個任人宰割的傀儡,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取而代之,自立為帝。
  • 魏延資歷不如張飛趙雲,劉備為何讓他鎮守漢中?或藏蜀漢一個秘密
    但是要說魏延接下來在幹什麼,筆者發現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裴松之注《三國志》,三國的歷史在公元215年和218年平白無故消失了三年,這三年裡,蜀漢幾乎沒有一點動靜,而東吳為了噁心蜀漢,假意向曹操稱臣,卻不允許曹操來接收土地。而曹操打下漢中後一反常態,一沒有繼續向益州進軍,二漢中物產富饒,種麥子種水稻都是大豐收。
  • 劉備取得漢中,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利用曹操多疑性格,孔明排兵布陣,迫使曹軍棄陽平關而逃漢水之戰,曹操點名劉備說話。劉躍馬出陣,曹罵他忘恩負義,反叛朝廷。劉備則罵他上弒母后,自立為王。越罵越烈,於是各自督軍廝殺。實因楊自恃有才,屢犯曹之所忌,曹早有殺他之心。既殺楊修,曹操不得不進兵。馬超趁此劫寨,曹操恐軍心不穩,拔劍立於高處督軍。魏延見了,搭箭射去,正中曹操人中,掉了兩顆門牙。龐德奮勇上前,敵住魏延,保曹操回寨。曹操不敢再戰,引兵回許都。
  • 劉備為何給兒子取名為「禪」,西蜀滅亡後劉禪子孫境遇如何?
    劉禪的「禪」字有三個讀音:一為「chán」,與佛教有很大的關係,如「禪杖、禪心」,是佛教修行的意思;二為「shàn」,是古代皇帝祭祀山川土地的意思,如「禪讓制、禪位,泰山封禪」;三為「tán」,是一個古代國家的名字。而根據當時的歷史情境,劉備希望兒子「出家」的可能性不大,再者,劉備當初投靠劉表時,過繼一子並取名為劉封,如此一來,其二子名字相連,即位雙音節詞——「封禪」。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該擔任漢中太守,只有他才能夠更好地佔據此地,就連張飛本人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出乎意料的是劉備竟然格外提拔了魏延為漢中太守,並還為他升官。事情傳開之後,軍隊上下都感到驚訝。有一天劉備召見群臣商議,曾經詢問魏延問他,我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你打算對我說點什麼嗎?
  • 蜀漢為何會敗亡?諸葛亮用將選才的能力不及劉備_孔明而
    然而,距「星殞五丈原」並沒有多久,劉禪就向兵臨城下的鄧艾自縛而降,諸葛亮苦心經營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這樣的結局似乎與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太不相稱。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呢?南宋著名學者陳亮說:「吾嘗論孔明而無死,則仲達敗,關中平,魏可舉,吳可並」,「天不相蜀,孔明早喪」,因而蜀漢才滅亡的。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分裂混戰的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中,一種軍事制度——都督制度就形成了。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
  • 劉備在得到漢中之後,自立為漢中王,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公元219年,與劉備對峙了近兩年的曹操最終班師回朝。在這一場前期曹魏佔盡優勢,後來卻發生了主帥夏侯淵被斬殺,魏軍又不敵趙雲與黃忠的尷尬局面,再加上上庸等三郡被劉備的義子劉封和孟達攻克,可以說曹操算是全面戰敗了。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自稱為漢王?
    劉邦是西楚霸王封的漢王,不是漢中王,劉邦一輩子沒有幸巴蜀,以漢中南鄭為王都,三個月就擴張到三秦,在漢中總體時間也不長,他厭惡漢王之封,要不是蕭何以天上的銀河「霄漢」來附會,劉邦可能不會到漢王封國之國,而且從灞上就和項羽開戰了。劉邦和漢中最大的緣分就是劉邦滅秦亡楚後,沿用了「漢」的國號。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則虛構了這樣的情節,也即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潘璋為關興所殺,馬忠領兵圍擊,擊退張苞援軍。後馬忠收拾敗軍,引降將糜芳、傅士仁屯於江渚,欲為潘璋復仇。糜、傅二將發現軍士不滿,欲兵變,於是趁馬忠熟睡之時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於劉備。當然,這畢竟是《三國演義》的說法,沒有得到相關正史的佐證,所以不足為信。
  • 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為什麼東吳才滅亡?原因不簡單
    當鍾會的主力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卻在劍門關外時,遭遇回援的蜀軍強力阻攔,雙方形成了僵持戰。而軍事天才鄧艾想出了出奇制勝的辦法,他採用迂迴的辦法,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越過700裡「無人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隨後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在驚慌失措之下,選擇了投降,蜀漢滅亡。
  • 而這口「鍋」不該他背,看看蜀漢君臣做了什麼
    在此前提下,各方豪強自然會對荊州垂涎欲滴,都想"啃"下這塊肥肉。在曹操滅了呂布、袁紹一統北方之後,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荊州,只要拿下荊州,以此為跳板,可直接掃滅江東,或者向巴蜀進軍,一統天下指日可待。荊州是曹操進軍江南的必經之地,註定要掃除路障,而且荊州之主少謀而物豐,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中,曹操定會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心理,"懷璧有罪"的荊州之主,也必定守不住這份家業。
  • 蜀漢劉備的大本營益州,到底有多大?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所以,蜀漢只有益州一個州的說法深入人心。這話當然是沒錯的,如果以東漢的益州為標準,蜀漢確實只擁有益州一個州。諸葛亮和蔣琬這樣的宰相級人物,都領過益州刺史,反正蜀漢就這一個州,想領別的州也沒有。那麼,益州真的很小嗎?錯了,益州其實非常大,這可以與曹魏的州做個對比。
  • 黃姓(19)|黃琬被殺後,兒子黃權逃到四川,成為劉備的大將,後來投降...
    據有關族譜記載,黃琬被殺後,他的兒子黃權、黃保逃難到了巴西郡(今四川閬中市),在閬中定居。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黃權形象黃權,字公衡,年輕時在巴西郡做官,後來益州州牧劉璋徵召他為益州主簿。建安16年(211),別駕(副州牧)張松建議把劉備請來討伐在漢中的張魯。
  • 青梅煮酒論英雄嚇出劉備一身冷汗,20年後漢中重逢,又當如何?
    劉備偽裝出來的懦弱暫時迷惑了他,劉備因此逃過一劫。20年後,兩人再度相會於漢中。這次,雙方又當如何呢?雙方實力對比一、劉備陣營,除了關羽鎮守荊州之外,旗下精銳悉數出動,縱觀蜀漢所有戰事,漢中之戰的陣容可謂是空前絕後。
  • 當年魏延與王平保漢中數十年不失,為何姜維不到一個月就丟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最初是作為劉備的曲部跟隨劉備入川的,因此魏延並非演義中所說的那樣是荊州的降將。而這三人在守漢中時又各有不同,魏延與王平鎮守漢中,可力保漢中數十年不失,每次曹魏大軍而來,蜀軍必將敵軍戰於關外,漢中安然無恙。然而漢中到了姜維手中,不到一個月就被鄧艾攻破了。那為什麼當年魏延與王平能做到的事情,姜維就做不到也做不好呢?
  • 劉備集團鼎盛時期實力有多雄厚?差一點光復漢室
    在孫權、曹操和劉備三人中,劉備建立蜀漢的難度是最大的。不過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號後,很多人才都來投靠了劉備。 蜀漢的實力一直是最弱的,同時直到蜀漢滅亡,蜀漢也沒有完成匡扶漢室的成就。那麼劉備集團在鼎盛時期,有多厲害呢?劉備鼎盛時期,真的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但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把蜀漢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蜀漢國力的孱弱對於這一群「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其實算不算得上是一種侮辱?先來看看蜀國主要將領的死亡,劉備在公元223年白帝城託孤後死亡,關羽在公元220大意失荊州後被抓後被殺,張飛於公元221年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黃忠在公元220年病逝,馬超於222年也是因病逝世,法正在公元220年病逝。我們這裡也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劉備,關羽,張飛幾人都是折戟在東吳手裡,蜀國幾乎沒有在魏國手上吃過大虧,寥寥無幾的大將折戟在魏國手裡。所以筆者以為蜀國的一系列動蕩的根本原因就是東吳。
  • 蜀漢一代名臣,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何會投降曹魏?看劉備怎麼說
    劉璋也是不堪其擾啊,雖然整體實力強於張魯,但凝聚力卻遠遠不如張魯;於是益州別駕張松就建議劉璋迎接左將軍劉備入蜀,協助討伐割據漢中的張魯。但是黃權卻趕緊勸諫劉璋,大概意思就是別引狼入室,只要守好邊境就行了。但劉璋不聽啊,反而派軍議校尉法正去荊州迎接劉備,而且還將黃權外放為廣漢縣長。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一個是從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從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開國之君中也是極為厲害的存在。歷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義》中說到:中國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