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得到漢中之後,自立為漢中王,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2020-12-23 甜姐說史

公元219年,與劉備對峙了近兩年的曹操最終班師回朝。在這一場前期曹魏佔盡優勢,後來卻發生了主帥夏侯淵被斬殺,魏軍又不敵趙雲與黃忠的尷尬局面,再加上上庸等三郡被劉備的義子劉封和孟達攻克,可以說曹操算是全面戰敗了。這時,蜀漢佔據著益州、荊州南部四郡與上庸等三郡,可謂實力大增,劉備的名望與實力也都達到了高峰,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集團的諸位大臣聯名上奏,讓劉備自立漢中王。

就當時的形式來看,劉備做漢中王比曹操做漢中王要合理得多,至少在當時異姓不得封王的條令下,曹操晉位魏王的壓力比劉備要大,即便曹操當時坐擁九州之地,兵馬數十萬,佔據著中原地區諸如洛陽、長安等大城市。但劉備也僅在道義上符合封王的條件,蜀漢仍是三國之中實力最薄弱的一個,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自立漢中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從優勢上看,劉備自立漢中王,讓他手下的大臣都看到了希望,畢竟這些臣子跟著劉備混,就是為了封侯拜相,如果劉備沒有稱王稱帝之心,這些臣子也沒有機會爭取到更大的權力。而且當時蜀漢政權已經初見規模,劉備自立漢中王,可以讓蜀漢內部團結,緩解當時東州派,益州派與荊州派之間的利益矛盾關係,也可以藉此來增強漢室宗親的力量與聲望,從而在名義上對抗曹操,以便於出師有名。

但那時自立漢中王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畢竟後來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正是因為他徵求學士朱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時,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被朱元璋採納,這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朱元璋成為出頭鳥的可能。當時蜀漢能力不足,無法抗衡曹操與孫權兩人的聯手,此時強行稱王,將會引起東吳與曹魏的注意,加上當時建造宮殿,封賞官員,都是不小的花費,這對於剛剛經歷戰亂的蜀漢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筆者認為,劉備如此迅速的稱漢中王有利有弊,但從整體上看,自立漢中王能緩解內部矛盾,而民怨則可以通過輿論造勢,順應民心來得以緩解,因此說起來,劉備在當時自立漢中王,是利大於弊。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自稱為漢王?
    劉邦的漢王是始祖,劉備作為子孫確實不應該叫漢王,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他也不會領漢王的封號,所以自封漢中王,已經先避諱了。劉邦主要是依靠漢中趁亂奪得了關中,而關中富十倍天下。而劉備得到漢中之後,已經很難拿下關中了。沒有關中,劉備的實力遠遠不能和曹操抗衡。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劉備自少時就想當天子,自他從涿郡起兵開始,就帶著關、張二人,到處流竄。幸好,在依附荊州劉表之時,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得到了統一天下的大策,這才讓他的事業突然開始好轉。先是赤壁之戰,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順勢得了荊州。然後,又在法正、張松的內應下,迫降了劉璋,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好運還沒到頭。
  • 劉備為何要自立漢中王,為何勸進表中諸葛亮排第五,誰排第一
    公元219年,劉備在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這是劉備第一次在大型戰役中的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幾個月後,劉備在群臣的勸說下,自立為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自立漢中王呢?第一個原因:與曹操地位對等。
  • 劉備取得漢中,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利用曹操多疑性格,孔明排兵布陣,迫使曹軍棄陽平關而逃漢水之戰,曹操點名劉備說話。劉躍馬出陣,曹罵他忘恩負義,反叛朝廷。劉備則罵他上弒母后,自立為王。越罵越烈,於是各自督軍廝殺。孔明與劉備主簙楊修自恃有才,妄解曹操夜間口令,被惑亂軍心之罪處死曹操正為進退猶豫不定,侍從送上雞湯,碗中有雞肋。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漢中王」頗有深意的封號,劉備用心了
    對於劉備稱王的封號也是有講究的,先來看下「漢中王」這個稱號有多少人用過,重要的是有前人劉邦使用過。劉邦是漢室的開國皇帝,在與項羽爭霸鹹陽的時候,曾有過約定,誰先入鹹陽將嘠關中王。最後以項羽落敗劉邦順利入駐鹹陽,雖然之後項羽的鴻門宴沒能刺殺成功劉邦,最後達成協議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為巴蜀一帶漢中王。
  • 劉備為何進位漢中王而不是漢王?有三大原因
    但是漢中對劉備來說實在是太過重要,有曹操大軍虎視一旁,劉備寢食難安,於是在217年劉備主動進攻下辯,下辯之戰拉開了漢中之戰的序幕,經過兩年的艱苦作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5月劉備終於把對他至關重要的漢中從曹操手中搶了過來,自此東川和西川又重新合二為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在拿下漢中2個月後,劉備在法正諸葛亮等人的勸說和擁立下自立為漢中王。
  • 劉備當上漢中王后,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成為漢中王的國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按照漢朝制度,諸侯王可以任命國相,比如曹操當了魏王后就任命鍾繇為魏王國的國相。論能力、威望和資歷,漢中王的國相最合適的人選是諸葛武侯。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劉備為何敢自稱「漢中王」?
    同年7月,在奪取漢中僅僅2個月以後,劉備就自稱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何自稱「漢中王」呢?曹操那時已經將漢中人口盡數遷移,劉備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奪取漢中以後,劉備集團實力短期不增反降,以至於當關羽發動樊襄之戰時,劉備無力率軍北上響應關羽。劉備之奪漢中,可謂「雖奪其地,不得其時」。
  • 劉備取得漢中後,犯了一個特大錯誤,為日後蜀漢滅亡埋下禍根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交戰,在此之前,兩人也曾多次交手,每次劉備都亡命而逃,這一次劉備終於擊敗了曹操,這也是他唯一擊敗曹操的一次,曹操被打敗之後,劉備便取得了漢中之地,奪得益州門戶後,劉備就犯下一個錯誤,簡直錯得不可原諒。
  • 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
    從年輕到頭髮全白,他只是替別人守城門,也沒有什麼作為,根本沒有什麼大權力。此人,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超強的本領,但是他有一門獨家絕技,百步穿楊。當曹操收復了荊州以後,就讓他繼續做他以前的那些事,但是劉備之後到了這裡,諸葛亮用計謀將他騙到劉備營,從此他為劉備效力。他也就跟著劉備開始南徵北戰。他也是因為之後的戰功非常的高,也是被封了大官,他就是黃忠。
  • 青梅煮酒論英雄嚇出劉備一身冷汗,20年後漢中重逢,又當如何?
    劉備偽裝出來的懦弱暫時迷惑了他,劉備因此逃過一劫。20年後,兩人再度相會於漢中。這次,雙方又當如何呢?雙方實力對比一、劉備陣營,除了關羽鎮守荊州之外,旗下精銳悉數出動,縱觀蜀漢所有戰事,漢中之戰的陣容可謂是空前絕後。
  • 漢中一日遊 諸葛亮與漢中的那點事兒你知道不
    首次去漢中還是有點點小激動,高鐵一個半小時到達漢中高鐵站,然後叫車去勉縣諸葛古鎮,大約40分鐘左右路程,車費100元左右。來到漢中想起三國,想起初三那篇全完背誦的《出師表》,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劉備稱帝了嗎?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至公元263年蜀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在這465年的歷史中,得到史學家承認的劉姓皇帝一共有26人。其中被稱為「祖」的皇帝只有三個,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世祖劉秀、漢烈祖劉備。所以劉備不僅是稱帝了,而且是季漢政權的開國皇帝。他的諡號是漢昭烈帝,在位兩年有餘。至於劉備全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我覺得要分開說,因為劉備的地盤,有兩個時期都是最大的。
  • 魏延資歷不如張飛趙雲,劉備為何讓他鎮守漢中?或藏蜀漢一個秘密
    這個戰略因為太過大膽,肯定不會得到江東士族的同意的,而且孫權的兵,糧食,錢絕大部分不都得江東士族提供嗎?相反,劉備的建議可能更加得到江東士族的認可,就是孫權、劉琦、劉璋、張魯、馬超、韓遂、遼東公孫氏一起,建立一個反曹聯盟。孫權為此還付諸實施了劉備的建議,不單把周瑜辛苦打下的南郡借給劉備,還派船進入遼東聯絡公孫氏。
  •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做什麼?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漢中之戰時,孫權正在家裡反省、磨刀。正在轉向的孫權217年,漢中之戰爆發。赤壁之戰後,孫權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大力出手,卻幾乎毫無獲利,而劉備卻趁機迅速發展。可以說,赤壁之戰後,口口聲聲與「曹賊」勢不兩立的劉皇叔基本沒有和曹操發生大的戰爭,倒是孫權抗曹最為積極。可是,辛辛苦苦的孫權,得到的利益卻最少。
  • 漢中的文化風俗和巴蜀地區別無二致,為何行政上卻屬於陝西?
    其實,在我國西北也有一個被譽為天府之國、魚米之鄉的"小江南",那就是陝西漢中。作為一座歷史名城,漢中自古以來就物產豐富、地理位置險要,因此常常被各方勢力爭奪,不管是被分封漢中的劉邦還是三國的劉備、曹操,都對漢中非常的重視。如果打開地圖我們會發現,我國的南方、北方大約是按照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等到漢中被劉備攻打下了之後,他又被任命為鎮遠將軍,成為了能夠獨擋一方的大將,在漢中替劉備鎮守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在劉備成為皇帝之後,他再次得到加官進爵。之後不久便隨著諸葛亮共同北上,官拜涼州刺史,曾經還在陽溪一帶大敗魏國。面對魏國軍隊的侵略,魏延想要獨自率領部隊從子午道出發,想要仿效韓信的故事,在潼關與諸葛亮會師,但卻遭到了性格謹慎的諸葛亮的反對,因而作罷。
  • 劉焉苦用計,成就劉備帝王夢
    劉焉與劉備是什麼關係呢?有三層關係。劉焉是漢景帝之後,這是被當時朝政和歷史所承認的,假不了;劉備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可一直不被承認,一直到劉備投靠曹操,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認了皇叔,才被天下承認。《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安排劉焉當了幽州太守,認了劉備是帝王之胄,並支助劉備兵馬鎮壓黃起義。劉焉以為益州有王者之氣,向靈帝推薦自己當了益州牧。卻沒想到,多年之後,劉備從劉焉的小兒子劉璋手中奪得了益州。所以說,劉焉苦用計,成就劉備帝王夢。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表示反對,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回,發生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孔明苦勸數次,漢中王堅執不從。孔明乃設一計,謂眾官曰:如此如此。漢中王聞孔明病篤,親到府中,直入臥榻邊,問曰:「軍師所感何疾?」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漢中王曰:「軍師所憂何事?」連問數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漢中王再三請問。孔明喟然嘆曰:「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