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與劉備對峙了近兩年的曹操最終班師回朝。在這一場前期曹魏佔盡優勢,後來卻發生了主帥夏侯淵被斬殺,魏軍又不敵趙雲與黃忠的尷尬局面,再加上上庸等三郡被劉備的義子劉封和孟達攻克,可以說曹操算是全面戰敗了。這時,蜀漢佔據著益州、荊州南部四郡與上庸等三郡,可謂實力大增,劉備的名望與實力也都達到了高峰,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集團的諸位大臣聯名上奏,讓劉備自立漢中王。
就當時的形式來看,劉備做漢中王比曹操做漢中王要合理得多,至少在當時異姓不得封王的條令下,曹操晉位魏王的壓力比劉備要大,即便曹操當時坐擁九州之地,兵馬數十萬,佔據著中原地區諸如洛陽、長安等大城市。但劉備也僅在道義上符合封王的條件,蜀漢仍是三國之中實力最薄弱的一個,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自立漢中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從優勢上看,劉備自立漢中王,讓他手下的大臣都看到了希望,畢竟這些臣子跟著劉備混,就是為了封侯拜相,如果劉備沒有稱王稱帝之心,這些臣子也沒有機會爭取到更大的權力。而且當時蜀漢政權已經初見規模,劉備自立漢中王,可以讓蜀漢內部團結,緩解當時東州派,益州派與荊州派之間的利益矛盾關係,也可以藉此來增強漢室宗親的力量與聲望,從而在名義上對抗曹操,以便於出師有名。
但那時自立漢中王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畢竟後來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正是因為他徵求學士朱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時,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被朱元璋採納,這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朱元璋成為出頭鳥的可能。當時蜀漢能力不足,無法抗衡曹操與孫權兩人的聯手,此時強行稱王,將會引起東吳與曹魏的注意,加上當時建造宮殿,封賞官員,都是不小的花費,這對於剛剛經歷戰亂的蜀漢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筆者認為,劉備如此迅速的稱漢中王有利有弊,但從整體上看,自立漢中王能緩解內部矛盾,而民怨則可以通過輿論造勢,順應民心來得以緩解,因此說起來,劉備在當時自立漢中王,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