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劉備在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這是劉備第一次在大型戰役中的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幾個月後,劉備在群臣的勸說下,自立為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自立漢中王呢?
第一個原因:與曹操地位對等。
曹操在公元216年已經被封為魏王,這是東漢的第一個異姓王,曹操的封王行為預示著奪權篡位已經到了最後一步,下一步就是禪讓稱帝了,而作為曹操一生敵人的劉備,自然在政治上不能輸給曹操,為了與曹操政治地位對等,所以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第二個原因:為之後建立政權做準備。
劉備的志向一直就是建立政權當皇帝,他從小的理想就是乘坐「羽葆蓋車」,這可是皇帝的車駕,劉備在三十多年的南徵北戰中,一直堅信的理想就是建立政權並稱帝,但是,建立政權是有一個完整的過程的。
劉備在公元198年開始,就被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為左將軍,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裡 ,劉備一直是個左將軍,左將軍是不能直接稱帝的,需要先稱王,所以劉備要自立為漢中王,打好基礎,為稱帝做好準備。
第三個原因:模仿當年劉邦建立政權的流程。
當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就是定都漢中,然後從漢中出發先攻打三秦,然後東出函谷關統一天下的,這是一條成功的路線,也是一條幸運的路線,劉備之所以選在漢中稱王,就是想沾沾當年劉邦的好運氣,這也顯示了劉備的野心就是統一天下。
第四個原因:籠絡人心。
劉備只有先把自己的地位提上去了,然後才能封賞他人,只有封賞他人才能拉攏人才跟隨自己創業,劉備當了20幾年的左將軍,左將軍只能開府治事,離建立政權尚遠,劉備只有自己先稱王,然後再封賞手下籠絡人心。
但是,自立為漢中王也不是自己做做樣子就行了,有一套流程,同時得讓天下人服你,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手下來勸他進位漢中王,對,你沒看錯,必須得別人來勸才行,而且還得勸三次拒絕三次才行,顯示出謙虛,然後還要給當時的東漢皇帝漢獻帝劉協上一份表章,由劉備部下聯名所寫的一封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表章。
這就是三國歷史上的《漢中王勸進表》,是以劉備手下群臣的口吻寫的,這份表章的大致內容是:
曹操篡權、陛下蒙冤,劉備是漢室後裔,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現在漢室傾危,我們將仿造古制,擁立劉備為漢中王,封大司馬,統帥天下兵馬討伐曹操這個逆賊!
當然了,這份表文也不可能會送到曹操控制的漢獻帝手上,只是劉備以昭告天下的形式把內容傳達出去,這份勸進表上聯名的群臣一共有120人,其中排在前十一位分別是:
第一名: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
第二名: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臣許靖
第三名:營司馬臣龐羲
第四名: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
第五名:軍師將軍臣諸葛亮
第六名: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
第七名: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
第八名:徵西將軍臣黃忠
第九名:鎮遠將軍臣賴恭
第十名:揚武將軍臣法正
第十一名:興業將軍臣李嚴
這裡是按官職+爵位+姓名來排列的,為什麼馬超排第一名?諸葛亮排第五名?關羽排第六名?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排名的依據就是地位,這裡的地位就是指官職和爵位,官職和爵位是兩個概念,官職表示在朝廷所擔任的職務,比如平西將軍、左將軍長史、營司馬這些是官職,爵位表示獲得封賜的封建等級,都亭侯、漢壽亭侯、新亭侯這些是爵位,上面的十一人中,只有馬超、關羽和張飛三個人有爵位,其他人都沒有爵位。
官職大小的排名有個原則,就是漢朝官職>劉備的左將軍府屬官>劉備手下的直屬部將。爵位則是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
馬超排第一就是因為他的地位最高,劉備在沒有稱漢中王之前,與馬超的地位相當,馬超的官職可是漢朝廷所封的偏將軍兼併州牧,這是正宗的漢官,包括劉備本人的左將軍也是漢朝的官職,漢朝的官職含金量是最高的,所以排第一。而馬超的爵位是都亭侯,與關羽的漢壽亭侯是一樣大的,比張飛的新亭侯有含金量,因為張飛的新亭侯是劉備封的,不是漢朝封的。
在這十一個人中,只有馬超的官職是漢朝廷封的,並且馬超的爵位也是漢朝封的,所以按原則他應該排第一,這個純粹是以官職和爵位來排行的,與實權關係不大,馬超在蜀漢政權的實權是不如關羽和張飛這樣的劉備嫡系的,但並不影響他的官位比關羽和張飛要高,連這種正式的漢朝廷公文上排名馬超自然排在第一名。
除了馬超之外,諸葛亮的前面還有許靖、龐羲、射援三個人,這三個人憑什麼排在諸葛亮前面?
許靖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他曾與堂弟許劭一起主持過東漢時期的人才選拔節目「月旦評」,一旦有人在這個節目中有了好的評說,那他的仕途就有了保證,幾乎當時的名士人人都知道許靖的名聲,許靖後來逃到益州,在劉璋手下擔任蜀郡太守,劉璋投降劉備後,許靖被任命為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
許靖的這個官職相當於是劉備左將軍府的首席秘書長兼職三品的鎮軍將軍,官職在劉備的左將軍府中算是最高的了,許靖一是因為名氣大,二是因為官職高,所以排在馬超之後,在漢中王勸進表中排名第二。
龐羲曾經擔任過漢朝的議郎,而且在益州身份特殊,龐羲既是劉璋嫂子的族人,又與劉璋是兒女親家,同時龐羲手下少數有實權的官員之一,曾經幫助劉璋平定趙韙的叛亂,劉備主政益州,為了團結益州力量,極力拉攏龐羲和原劉璋家族及外戚,任命龐羲為營司馬。
這個官職相當於劉備手下直接領兵的將領之一,劉備是左將軍,左將軍並不直接領兵,要任命五個司馬分別幫助劉備領兵,龐羲的營司馬應該是五個司馬之首,也是劉備手下級別較高的軍事將領,其級別高於諸葛亮的軍師將軍,軍師將軍是參謀級別的虛職將軍,並沒有兵權,只有參謀權,所以以官職級別來看,營司馬位列第三。
射援是當時的名士,是劉璋手下的重臣,被劉備任命為議曹從事中郎與軍議中郎將,這是兩個官職,前一個相當於劉備的近身侍衛官,後一個相當於劉備手下直屬的領兵將官,這兩個官職與劉備的關係都比較親近,相當於劉備的副官一樣。與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一比,射援的官職也比諸葛亮的高,所以排在諸葛亮的前面,位列第四。
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相當於參謀級別的虛職將軍,雖然官職不高,但是諸葛亮是有實權的,負責處理劉備左將軍府的一切政事,所以諸葛亮在勸進表中排名第五。
這些官職的地位可以打個比方來形容:劉備在前線打仗,可能隨身帶著射援,在身邊傳達命令或者處理劉備身邊事務,同時帶著龐羲,為他率領一支軍隊打仗,然後諸葛亮在後方為劉備管理左將軍府一切事務以及籌措糧食、兵員,保證後勤,而許靖只是一具牌位,虛名高,劉備打仗也不會帶,只是供奉起來。馬超則有可能隨劉備一起參戰,有可能鎮守地方,官職雖高,但沒有實權,沒有兵權,只是象徵意義上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