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要自立漢中王,為何勸進表中諸葛亮排第五,誰排第一

2020-12-27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19年,劉備在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這是劉備第一次在大型戰役中的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幾個月後,劉備在群臣的勸說下,自立為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自立漢中王呢?

第一個原因:與曹操地位對等。

曹操在公元216年已經被封為魏王,這是東漢的第一個異姓王,曹操的封王行為預示著奪權篡位已經到了最後一步,下一步就是禪讓稱帝了,而作為曹操一生敵人的劉備,自然在政治上不能輸給曹操,為了與曹操政治地位對等,所以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第二個原因:為之後建立政權做準備。

劉備的志向一直就是建立政權當皇帝,他從小的理想就是乘坐「羽葆蓋車」,這可是皇帝的車駕,劉備在三十多年的南徵北戰中,一直堅信的理想就是建立政權並稱帝,但是,建立政權是有一個完整的過程的。

劉備

劉備在公元198年開始,就被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為左將軍,在此後的20多年時間裡 ,劉備一直是個左將軍,左將軍是不能直接稱帝的,需要先稱王,所以劉備要自立為漢中王,打好基礎,為稱帝做好準備。

第三個原因:模仿當年劉邦建立政權的流程

當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就是定都漢中,然後從漢中出發先攻打三秦,然後東出函谷關統一天下的,這是一條成功的路線,也是一條幸運的路線,劉備之所以選在漢中稱王,就是想沾沾當年劉邦的好運氣,這也顯示了劉備的野心就是統一天下。

第四個原因:籠絡人心。

劉備只有先把自己的地位提上去了,然後才能封賞他人,只有封賞他人才能拉攏人才跟隨自己創業,劉備當了20幾年的左將軍,左將軍只能開府治事,離建立政權尚遠,劉備只有自己先稱王,然後再封賞手下籠絡人心。

諸葛亮

但是,自立為漢中王也不是自己做做樣子就行了,有一套流程,同時得讓天下人服你,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首先要做的就是讓手下來勸他進位漢中王,對,你沒看錯,必須得別人來勸才行,而且還得勸三次拒絕三次才行,顯示出謙虛,然後還要給當時的東漢皇帝漢獻帝劉協上一份表章,由劉備部下聯名所寫的一封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表章。

這就是三國歷史上的《漢中王勸進表》,是以劉備手下群臣的口吻寫的,這份表章的大致內容是:

曹操篡權、陛下蒙冤,劉備是漢室後裔,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現在漢室傾危,我們將仿造古制,擁立劉備為漢中王,封大司馬,統帥天下兵馬討伐曹操這個逆賊!

當然了,這份表文也不可能會送到曹操控制的漢獻帝手上,只是劉備以昭告天下的形式把內容傳達出去,這份勸進表上聯名的群臣一共有120人,其中排在前十一位分別是:

馬超

第一名: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

第二名: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臣許靖

第三名:營司馬臣龐羲

第四名: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

第五名:軍師將軍臣諸葛亮

第六名: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

第七名: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

第八名:徵西將軍臣黃忠

第九名:鎮遠將軍臣賴恭

第十名:揚武將軍臣法正

第十一名:興業將軍臣李嚴

這裡是按官職+爵位+姓名來排列的,為什麼馬超排第一名?諸葛亮排第五名?關羽排第六名?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許靖

排名的依據就是地位,這裡的地位就是指官職和爵位,官職和爵位是兩個概念,官職表示在朝廷所擔任的職務,比如平西將軍、左將軍長史、營司馬這些是官職,爵位表示獲得封賜的封建等級,都亭侯、漢壽亭侯、新亭侯這些是爵位,上面的十一人中,只有馬超、關羽和張飛三個人有爵位,其他人都沒有爵位。

官職大小的排名有個原則,就是漢朝官職>劉備的左將軍府屬官>劉備手下的直屬部將。爵位則是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

馬超排第一就是因為他的地位最高,劉備在沒有稱漢中王之前,與馬超的地位相當,馬超的官職可是漢朝廷所封的偏將軍兼併州牧,這是正宗的漢官,包括劉備本人的左將軍也是漢朝的官職,漢朝的官職含金量是最高的,所以排第一。而馬超的爵位是都亭侯,與關羽的漢壽亭侯是一樣大的,比張飛的新亭侯有含金量,因為張飛的新亭侯是劉備封的,不是漢朝封的。

龐羲

在這十一個人中,只有馬超的官職是漢朝廷封的,並且馬超的爵位也是漢朝封的,所以按原則他應該排第一,這個純粹是以官職和爵位來排行的,與實權關係不大,馬超在蜀漢政權的實權是不如關羽和張飛這樣的劉備嫡系的,但並不影響他的官位比關羽和張飛要高,連這種正式的漢朝廷公文上排名馬超自然排在第一名。

除了馬超之外,諸葛亮的前面還有許靖、龐羲、射援三個人,這三個人憑什麼排在諸葛亮前面?

許靖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他曾與堂弟許劭一起主持過東漢時期的人才選拔節目「月旦評」,一旦有人在這個節目中有了好的評說,那他的仕途就有了保證,幾乎當時的名士人人都知道許靖的名聲,許靖後來逃到益州,在劉璋手下擔任蜀郡太守,劉璋投降劉備後,許靖被任命為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

許靖的這個官職相當於是劉備左將軍府的首席秘書長兼職三品的鎮軍將軍,官職在劉備的左將軍府中算是最高的了,許靖一是因為名氣大,二是因為官職高,所以排在馬超之後,在漢中王勸進表中排名第二。

劉備與關羽、張飛

龐羲曾經擔任過漢朝的議郎,而且在益州身份特殊,龐羲既是劉璋嫂子的族人,又與劉璋是兒女親家,同時龐羲手下少數有實權的官員之一,曾經幫助劉璋平定趙韙的叛亂,劉備主政益州,為了團結益州力量,極力拉攏龐羲和原劉璋家族及外戚,任命龐羲為營司馬。

這個官職相當於劉備手下直接領兵的將領之一,劉備是左將軍,左將軍並不直接領兵,要任命五個司馬分別幫助劉備領兵,龐羲的營司馬應該是五個司馬之首,也是劉備手下級別較高的軍事將領,其級別高於諸葛亮的軍師將軍,軍師將軍是參謀級別的虛職將軍,並沒有兵權,只有參謀權,所以以官職級別來看,營司馬位列第三。

射援是當時的名士,是劉璋手下的重臣,被劉備任命為議曹從事中郎與軍議中郎將,這是兩個官職,前一個相當於劉備的近身侍衛官,後一個相當於劉備手下直屬的領兵將官,這兩個官職與劉備的關係都比較親近,相當於劉備的副官一樣。與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一比,射援的官職也比諸葛亮的高,所以排在諸葛亮的前面,位列第四。

劉備與諸葛亮

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相當於參謀級別的虛職將軍,雖然官職不高,但是諸葛亮是有實權的,負責處理劉備左將軍府的一切政事,所以諸葛亮在勸進表中排名第五。

這些官職的地位可以打個比方來形容:劉備在前線打仗,可能隨身帶著射援,在身邊傳達命令或者處理劉備身邊事務,同時帶著龐羲,為他率領一支軍隊打仗,然後諸葛亮在後方為劉備管理左將軍府一切事務以及籌措糧食、兵員,保證後勤,而許靖只是一具牌位,虛名高,劉備打仗也不會帶,只是供奉起來。馬超則有可能隨劉備一起參戰,有可能鎮守地方,官職雖高,但沒有實權,沒有兵權,只是象徵意義上的高官

相關焦點

  • 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不過,劉備如果自己直接稱王,或者自己跟漢獻帝要王位,那就有點太不儒家了,所以,必須展示自己的號召力跟威望,讓眾人推舉。於是乎,「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表中共有一百二十人上言,「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皇帝呀,我們依照舊制,請求封劉備為漢中王,大司馬之職。
  • 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
  • 劉備為何進位漢中王而不是漢王?有三大原因
    張魯自立給了劉備機會,劉璋怕受到張魯和曹操的夾擊於是邀請劉備入川防備張魯,卻被劉備把西川也奪了去。劉備既然拿下西川,下一步肯定是想要把東川也納入囊中,卻被曹操搶先一步: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張魯投降。
  • 劉備冊封前後左右四大將軍,為何馬超上榜趙雲落選,原因令人唏噓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撤軍,劉備奪回漢中全境,自封為漢中王,冊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張飛為右將軍和馬超為左將軍,這就是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你會發現很明顯的一點是趙雲落選了,那當時趙雲是什麼官職呢?翊軍將軍!從史載來看這是劉備首創,雜號而已。
  • 劉備取得漢中,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利用曹操多疑性格,孔明排兵布陣,迫使曹軍棄陽平關而逃漢水之戰,曹操點名劉備說話。劉躍馬出陣,曹罵他忘恩負義,反叛朝廷。劉備則罵他上弒母后,自立為王。越罵越烈,於是各自督軍廝殺。孔明與劉備主簙楊修自恃有才,妄解曹操夜間口令,被惑亂軍心之罪處死曹操正為進退猶豫不定,侍從送上雞湯,碗中有雞肋。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劉備為何敢自稱「漢中王」?
    同年7月,在奪取漢中僅僅2個月以後,劉備就自稱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何自稱「漢中王」呢?漢中之戰,是劉備集團第一次在正面戰場獨立打敗曹操,這大大鼓舞了將士的士氣,提高了劉備集團打敗曹操進而一統天下的信心,正如法正漢中策中所言: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 劉備當上漢中王后,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成為漢中王的國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按照漢朝制度,諸侯王可以任命國相,比如曹操當了魏王后就任命鍾繇為魏王國的國相。論能力、威望和資歷,漢中王的國相最合適的人選是諸葛武侯。
  • 劉備在得到漢中之後,自立為漢中王,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這時,蜀漢佔據著益州、荊州南部四郡與上庸等三郡,可謂實力大增,劉備的名望與實力也都達到了高峰,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集團的諸位大臣聯名上奏,讓劉備自立漢中王。就當時的形式來看,劉備做漢中王比曹操做漢中王要合理得多,至少在當時異姓不得封王的條令下,曹操晉位魏王的壓力比劉備要大,即便曹操當時坐擁九州之地,兵馬數十萬,佔據著中原地區諸如洛陽、長安等大城市。
  • 「漢中王」頗有深意的封號,劉備用心了
    關於劉備為何自封為「漢中王」,難道只是因為他是漢室的宗親。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古時的稱王往往是為了以後稱帝做打算,稱王時的封號也將作為國號來使用。劉備總不能叫蜀王,建立蜀國,這難免有點兒地方小國的意思。作為漢室宗親,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起的家,最後自封小國有點兒不合禮儀。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自稱為漢王?
    劉邦的漢王是始祖,劉備作為子孫確實不應該叫漢王,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他也不會領漢王的封號,所以自封漢中王,已經先避諱了。劉邦主要是依靠漢中趁亂奪得了關中,而關中富十倍天下。而劉備得到漢中之後,已經很難拿下關中了。沒有關中,劉備的實力遠遠不能和曹操抗衡。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劉備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沒有打算帶馬超去戰場,就連馬岱他都沒想過要帶去打孫權。非但如此,劉備還故意把馬岱、馬超,安排到了魏延的領地,去幫助魏延守漢中。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表示反對,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漢中王聞孔明病篤,親到府中,直入臥榻邊,問曰:「軍師所感何疾?」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漢中王曰:「軍師所憂何事?」連問數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漢中王再三請問。孔明喟然嘆曰:「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就是說,我快完了,你諸葛亮的才能強出曹丕十倍,如果我兒子劉禪能輔佐,就請竭力輔佐;如果劉禪太不成器,就請取而代之。你信嗎? 有人說,劉備頗有古賢之風和堯舜之德,有意禪位於諸葛亮成為蜀漢之主。其實,這完全就是在試探,如果諸葛亮回答「多謝陛下知遇之恩,亮定然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定然恢復漢室的一統」。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劉備、諸葛亮、關羽毛、張飛所謂的論功行賞,就是憑藉功勞的大小而獲取賞賜,誰的功勞最大,誰的賞賜就最多,劉備手下有四個人的賞賜是最多的,劉備賞賜這四人的財物包括:黃金五百斤劉關張迎趙雲諸葛亮沒有投靠劉備之前,劉備手下沒有這樣的人才,沒有人告訴劉備在政治上應該如何操作,也沒有人告訴劉備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盟友,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何才能奪取天下
  • 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諸葛亮?原來答案如此簡單
    對我來說,給我印象更深的應該是劉備,為什麼是他?一開始我覺得,他是個堅強的人,從小就過著漂泊的生活,但他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堅持嘗試,最終取得了勝利。曾多次參戰,並從中積累了經驗,為以後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懂得與他人結盟,不會自欺欺人,因此攻佔了荊州,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也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我還是很佩服。
  • 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
    文/用堅強的微笑來創造劉備一年沒拿下漢中,為何此人一出馬解決了?在三國的時候,漢中的這場戰役中,艱難的維持了整整一年之久,劉備卻始終不能把這裡給拿下,只因為這裡有一個名叫夏侯淵的守將,他靠自己頑強的抵抗,硬是讓劉備的大軍沒有一點兒脾氣,就在這個久攻不下的時候,劉備手底下的大將出場了,這位大將就像導火索,成功引燃了自己軍隊的士氣,他們就像是打了激素一樣勢不可擋,就連夏侯淵的守將都被人家給斬於馬下,夏侯淵最後大敗
  • 不是臥龍也非鳳雛——劉備最信任倚重的謀士到底是誰?
    那麼問題就來了,劉備決定的事情連諸葛亮都無法改變,為何諸葛亮會說法正能左右劉備的東徵?原因其實非常的簡單,因為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並不是後人所認為的臥龍鳳雛,恰恰就是這位法孝直!他不僅深受劉備的信任與倚重,也讓曹操是悔恨不已。
  •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為何曹操還會養著他?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無疑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是劉備創業期間,最早投奔到他旗下的謀士,並且還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不過後來卻因為曹操俘虜了徐庶母親,徐庶被迫前往曹營,從而離開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