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備為何自封為「漢中王」,難道只是因為他是漢室的宗親。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古時的稱王往往是為了以後稱帝做打算,稱王時的封號也將作為國號來使用。劉備總不能叫蜀王,建立蜀國,這難免有點兒地方小國的意思。作為漢室宗親,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起的家,最後自封小國有點兒不合禮儀。
對於劉備稱王的封號也是有講究的,先來看下「漢中王」這個稱號有多少人用過,重要的是有前人劉邦使用過。劉邦是漢室的開國皇帝,在與項羽爭霸鹹陽的時候,曾有過約定,誰先入鹹陽將嘠關中王。最後以項羽落敗劉邦順利入駐鹹陽,雖然之後項羽的鴻門宴沒能刺殺成功劉邦,最後達成協議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為巴蜀一帶漢中王。
因為有著漢高祖劉邦的先例,作為漢室宗親的劉邦肯定是要以宗室禮儀為主,更何況能有這麼多人追隨與他也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劉備選取這樣的封號真的是費盡了心力啊,當時所處的環境,北有曹魏,東臨東吳,如若不自封將會被這兩處強敵給吞併。封王之後便有了與這兩家強敵爭奪天下的名義。
自封「漢中王」給曹操帶來威懾,也令曹操坐立不安。曹操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義穩居中原,雖然曹操持有天子的名義,劉備的自封叫「漢中王」稱自己是漢室的正統無疑是在向曹操宣戰,我劉備才是漢室的正統,你曹操假借天子的名義稱王屬於叛逆之賊,同樣我有責任討伐於你。這樣一來劉備討伐曹操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而曹操淪為了竊取漢室基業的漢賊。這樣的地位性質的改變怎麼能不令曹操急眼,視劉備為眼中釘恨不得立馬將他拔除。
自封「漢中王」孝比劉邦,以匡扶漢室。自封為「漢中王」便有了名義上的正統,可以正面與曹操抗衡,出師討伐曹操也是師出有名。同時臨近的東吳也會顧忌名義而不敢妄自吞併劉備所屬領地,會帶來諸侯叛亂的罪名,畢竟東吳世受漢室的俸祿,漢室於東吳有恩惠。此舉也是順應了趨勢的發展,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漢室基業已經名存實亡,名義上還要顧忌。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以及東吳各個諸侯,若想推翻漢室而自立為王稱帝,勢必要找到名正言順的理由,否則會為天下人恥笑為奪取漢室基業的賊。
自封「漢中王」於劉備而言,受益匪淺。對外宣稱「漢中王」可保自己的正統,有利於收復人心,劉備向來以仁義名天下,此舉更是讓百姓依附於他。相比於蜀王、益州王、成都王這些帶有地方色彩的稱號,「漢中王」給他免去了攛掇漢室基業的罪名,順理成章的稱帝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如果用地方的稱號,將會帶來劉備背棄漢室,自立為王的罵名。諸侯之間的爭霸,雖為了自己的私利在爭鬥,明面上還是要做些文章以免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從劉備的自封為王命名為「漢中王」這一簡單的舉措,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稍有考慮不到的將是背負漢室逆賊的罪名。儘管如此,曹操還以天子名義討伐劉備為漢室的逆賊。
三國時期可謂是歷史上較為精彩的諸侯爭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如今的生活總能找到與之相似的情節。有這樣一句話,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可見三國能夠給人多少啟迪,用於歧途的話將不可設想後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