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自立漢中王,向漢獻帝上表的名單中,諸葛亮為何僅位列第五?

2020-12-20 奕天讀歷史

劉備自少時就想當天子,自他從涿郡起兵開始,就帶著關、張二人,到處流竄。幸好,在依附荊州劉表之時,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得到了統一天下的大策,這才讓他的事業突然開始好轉。

先是赤壁之戰,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順勢得了荊州。然後,又在法正、張松的內應下,迫降了劉璋,取了益州。至此,劉備的好運還沒到頭。他又率軍出徵漢中,先是殺了守將夏侯淵,接著又逼退了曹操大軍,漢中也成了劉備的囊中之物。曹軍頹勢,上庸也隨之投降,成了劉備的地盤。

此時的劉備,達到了事業的巔峰,自然而然地就想在地位上也更上一層樓。曹操早在三年前的216年已經獲封魏王。現在劉備還擊敗了曹操,自然不能比曹操差了。於是乎,劉備就想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稱「漢中王」。

不過,劉備如果自己直接稱王,或者自己跟漢獻帝要王位,那就有點太不儒家了,所以,必須展示自己的號召力跟威望,讓眾人推舉。於是乎,「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表中共有一百二十人上言,「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皇帝呀,我們依照舊制,請求封劉備為漢中王,大司馬之職。

劉備洋洋得意啦,看吧,我劉備是眾望所歸,是大家讓我當漢中王的,不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只能勉為其難了。而實際上呢?曹操的魏王還是經過漢獻帝同意,「進魏公操爵為王」。而劉備雖然演了一場大戲,還是被史家毫不客氣地記為「自稱漢中王」。

想想也是,漢獻帝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怎麼可能同意晉封劉備為漢中王。可是,劉備不管,自己玩得高興就好,管你同意不同意。不過,劉備還是對上表的一百二十名「群下」的排名,做了精心安排。

排在第一的是「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接著是「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而諸葛亮才僅僅排在第五個,關羽、張飛、黃忠則緊隨其後。

如果論實際地位和功勞,諸葛亮、關羽、張飛排在前三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們卻排在了馬超、許靖、龐羲和射援之後,主要就是個人影響力的原因。

馬超的父親馬騰縱橫西涼二十餘載,後被曹操召入京城,馬超則接替父親繼續鎮守西涼,成了一方諸侯。曹操為了安撫馬超,加封其為偏將軍,都亭侯。馬超的職務和爵位是東漢朝廷正式冊封的,含金量十足。再加上馬超及其家族在西涼的影響力,自然要放到第一位。這意思很明顯,我劉備是得到了西涼擁護的。

同時,馬超跟曹操打過仗,劉備估計也是有意挑逗一下曹操。看吧,不服你曹操,不願意跟隨你曹操的人,卻投靠了我劉備。不但搶了你的漢中,還搶了你的人,劉備這個嘚瑟呀。

再看許靖,絕對是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名士。他和堂弟許劭(即許子將)同為評論當時重要人物的名士,主持過「月旦評」。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就出自許劭之口。

許靖有名而無實,作為一名清流的代表,在東漢末年的亂世,大家都願意收留他,把他作為一個招攬人才的標誌。而許靖本身也是一個牆頭草,見勢不妙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劉備進攻成都,許靖就想越城牆投降,被劉璋發現未能成功。好在,當時形勢不妙,劉璋也沒處置他。劉備對於許靖的行為頗為不屑,不過法正卻說「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正因為許靖聲名太大,所以,如果正在用人之際不禮遇許靖,則會讓「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劉備這才給了許靖一個左將軍長史的虛職。

劉備重視許靖,其實跟重視馬超一樣,並非要用其才,都是為了用他們的名聲而已。可以說,許靖代表了當時的清流士人一派,自然要排名靠前了。

再看龐羲,這可是東州派的實力派首領人物。他跟劉焉家族是世交,深受劉焉、劉璋父子二人的重用。劉焉去世前,龐羲成了託孤重臣,地位堪比諸葛亮之於劉備。劉璋時期,他擔任巴西太守,防禦漢中張魯。同時,龐羲的女兒還嫁給了劉璋的長子劉循。

龐羲好義士,鄧芝就慕名投奔。而且他手下兵強馬壯,曾因私自招募剛猛善戰的賨人為部曲,遭到劉璋的懷疑,意圖自立。劉備得了益州之後,將其任命為左將軍司馬,地位僅次於許靖的左將軍長史,即利用了龐羲在益州的影響力,又解除了龐羲的兵權,一舉兩得。

龐羲列在第三的位置,包括吳懿、李嚴這些人,也是沒人敢反對的。同樣也是展示給曹操看,我劉備已經收服了劉焉、劉璋的東州舊部,得到他們支持了。

最後來看射援,同樣是一位厲害人物。他的先祖本姓謝,後來被賜姓射。射援家族世居長安京畿,少時便很有名氣,因此,太尉皇甫嵩就將女兒嫁給了他。他的兄長射堅原本在朝中為官,後來因為三輔,即京畿地區,發生飢亂,兄弟兩人才一起入蜀,投靠了劉璋。

射援是劉焉舊黨中三輔移民一系的首領,也代表了一大批人,所以,被放在了第四位。

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都是劉備荊州派的人馬,劉備是首領,他們是站在劉備身後的人,都只能代表他們個人。而馬超代表了馬氏家族,比如遺留的馬岱等,還有西涼一系;許靖代表了天下清流士人一系;龐羲是劉焉東州派的代表;而射援是劉焉舊部三輔一支的首領,他們都代表了身後的一批人,排名靠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不過,從這個表中的排名也可以看出來,劉備很明顯是在依託荊州派,拉攏東州派及天下士人,形成自己的力量。因為他佔領的是益州,為了防止益州派的驕橫反撲,故意冷落了益州一系的人物。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何要自立漢中王,為何勸進表中諸葛亮排第五,誰排第一
    公元219年,劉備在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這是劉備第一次在大型戰役中的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幾個月後,劉備在群臣的勸說下,自立為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什麼要自立漢中王呢?第一個原因:與曹操地位對等。
  • 劉備為何進位漢中王而不是漢王?有三大原因
    張魯自立給了劉備機會,劉璋怕受到張魯和曹操的夾擊於是邀請劉備入川防備張魯,卻被劉備把西川也奪了去。劉備既然拿下西川,下一步肯定是想要把東川也納入囊中,卻被曹操搶先一步: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張魯投降。
  • 劉備當上漢中王后,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成為漢中王的國相?
    那麼劉備當上漢中王后,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成為漢中國相呢? 第二,劉備當上漢中王的直接原因是打贏了漢中之戰,攻佔了被曹操控制的漢中地區。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表示反對,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漢中王聞孔明病篤,親到府中,直入臥榻邊,問曰:「軍師所感何疾?」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漢中王曰:「軍師所憂何事?」連問數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漢中王再三請問。孔明喟然嘆曰:「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隨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 劉備在得到漢中之後,自立為漢中王,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這時,蜀漢佔據著益州、荊州南部四郡與上庸等三郡,可謂實力大增,劉備的名望與實力也都達到了高峰,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集團的諸位大臣聯名上奏,讓劉備自立漢中王。就當時的形式來看,劉備做漢中王比曹操做漢中王要合理得多,至少在當時異姓不得封王的條令下,曹操晉位魏王的壓力比劉備要大,即便曹操當時坐擁九州之地,兵馬數十萬,佔據著中原地區諸如洛陽、長安等大城市。
  • 劉備稱王的勸告書中,諸葛亮居然名列第五,這是什麼操作?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雄心壯志的人,他以前一門心思想要求得發展,想要和平發展,所以一直把漢獻帝放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等後來他的力量已經強大起來,並有了自己的班底之後,不久就開始進位漢中王,甚至成為漢中王。歷史曾一度令三國迷興奮不已,但在興奮之餘,我們也會發現一些疑問,比如歷史上關於劉備稱王的勸進表,就是其中一例。既然頂梁柱和我們心目中的大漢第一戰將,居然排在第五和第六,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照此看來,劉備政權的頂梁柱自然是諸葛亮,而蜀漢政權的第一戰將,那自然是關羽。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人。他們一個幽居於深宮大院,一個躬耕於南陽山野;一個是傀儡皇帝,一個是當世名臣;一個被曹操軟禁,一個追隨劉備。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
  • 劉備取得漢中,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利用曹操多疑性格,孔明排兵布陣,迫使曹軍棄陽平關而逃漢水之戰,曹操點名劉備說話。劉躍馬出陣,曹罵他忘恩負義,反叛朝廷。劉備則罵他上弒母后,自立為王。越罵越烈,於是各自督軍廝殺。孔明與劉備主簙楊修自恃有才,妄解曹操夜間口令,被惑亂軍心之罪處死曹操正為進退猶豫不定,侍從送上雞湯,碗中有雞肋。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劉備為何敢自稱「漢中王」?
    同年7月,在奪取漢中僅僅2個月以後,劉備就自稱漢中王,那麼劉備為何自稱「漢中王」呢?漢中之戰,是劉備集團第一次在正面戰場獨立打敗曹操,這大大鼓舞了將士的士氣,提高了劉備集團打敗曹操進而一統天下的信心,正如法正漢中策中所言: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 「漢中王」頗有深意的封號,劉備用心了
    關於劉備為何自封為「漢中王」,難道只是因為他是漢室的宗親。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古時的稱王往往是為了以後稱帝做打算,稱王時的封號也將作為國號來使用。劉備總不能叫蜀王,建立蜀國,這難免有點兒地方小國的意思。作為漢室宗親,打著興復漢室的名義起的家,最後自封小國有點兒不合禮儀。
  • 劉備取得漢中後,犯了一個特大錯誤,為日後蜀漢滅亡埋下禍根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交戰,在此之前,兩人也曾多次交手,每次劉備都亡命而逃,這一次劉備終於擊敗了曹操,這也是他唯一擊敗曹操的一次,曹操被打敗之後,劉備便取得了漢中之地,奪得益州門戶後,劉備就犯下一個錯誤,簡直錯得不可原諒。
  • 【名人百科】一言斬呂布,三哭得帝位——蜀漢昭烈帝劉備
    劉備見呂布胡言亂語,外表上雖不當一回事而心裡卻對其有所戒備。最後劉備仍讓呂布屯於小沛。建安元年(196年,36歲),袁術進攻徐州,獲得曹操任命為鎮東將軍的劉備出兵迎擊,與袁術大戰,互有勝負,於盱眙、淮陰擋著袁軍。曹操為拉攏劉備並對抗袁術,向漢獻帝上表劉備之功,朝廷拜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
  • 劉備稱帝為何會建立在謊言基礎上,從這則成語故事可一探究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主人公是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於是即皇帝位,冊封諸葛亮為丞相,冊封詔書上說:「我的家族遭遇不幸,如今我繼承了漢朝的大統,一定會兢兢業業,不會有絲毫倦怠偷安,只想讓百姓安定,卻擔心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丞相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輔佐我不要懈怠,要彌補我的過失,幫助我重現漢室的光輝,用意普照天下,你要好好努力啊!」於是,諸葛亮擔任了丞相,錄尚書事。
  • 打下涪城後,龐統看透了劉備,來不及提醒孔明就犧牲了!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但是三國演義是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一定會帶有作者的主觀想法,三國演義就是這樣。所以說一定要從正史中來了解劉備。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的並不一樣,其中龐統對劉備這個人看的就非常透徹。
  • 劉備該不該自稱漢中王,如何看待名實與得失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操,完全佔領了漢中地區,緊接著,劉備又派兵攻打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並且很快攻佔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事業已達到了頂峰,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高層普遍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於是在大家的擁戴下,在這一年的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自稱為漢王?
    劉邦的漢王是始祖,劉備作為子孫確實不應該叫漢王,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他也不會領漢王的封號,所以自封漢中王,已經先避諱了。劉邦主要是依靠漢中趁亂奪得了關中,而關中富十倍天下。而劉備得到漢中之後,已經很難拿下關中了。沒有關中,劉備的實力遠遠不能和曹操抗衡。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 喊著匡扶漢室的劉備,何不迎接漢獻帝入蜀為帝,反而自己稱了帝?
    劉備的野心劉備能夠一步一步走到當下,十分不易。從最初的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到後來四處飄零;在三顧茅廬之後,擁有了專屬自己的得力文臣;從赤壁之戰開始,劉備便開始了自己的發家之路;從荊州開始,到後來的巴蜀之地;從自稱為漢中王,到後來的蜀漢皇帝。所有的一步步行程,著實不易,也無一不處處透露著劉備的野心。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劉備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沒有打算帶馬超去戰場,就連馬岱他都沒想過要帶去打孫權。非但如此,劉備還故意把馬岱、馬超,安排到了魏延的領地,去幫助魏延守漢中。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