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日本街道不設垃圾箱 廢棄物自己打包帶回家-科教臺-中國網絡...

2020-12-13 央視網科教

第一次來日本的國內遊客,最吃驚的莫過於日本城市街道的整潔

  沒有垃圾箱的街道

  第一次來日本的國內遊客,最吃驚的莫過於日本城市街道的整潔。同樣是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在高層建築、立體交通等城市硬體基礎設施上絕對不遜色於東京,但城市的衛生狀況卻差得很遠。

整潔的城市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你不會看見一點垃圾,街道、房屋都顯得那麼整潔,就連公共廁所也是一塵不染,但你看不見清潔工人的身影。

日本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箱

  最讓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日本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箱,更不用說垃圾站了。無論是在銀座、新宿的繁華街頭還是鄉村的僻靜小道,除了飲料自動售貨機旁會設置一些供丟棄飲料瓶、罐的專用垃圾箱外,想丟棄一張廢紙,你都找不到垃圾箱。日本人的做法是把垃圾放在塑膠袋中帶回家,這一點可能會讓很多外國人感到不太適應,但客觀上卻保障了日本街道的整潔。

垃圾分類收集,按時運走

  垃圾分類收集,按時運走

  在日本,垃圾是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一般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及資源垃圾(金屬、紙張、玻璃)等三大類。居民根據當地政府的規定,在每周固定的時間用標準的垃圾袋擺放在固定的地點。以記者所在的東京都港區為例,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居民用東京都23區指定的白色垃圾袋把垃圾擺放在自家附近的垃圾擺放點。上午8點鐘左右,區政府的垃圾清理車會沿居民區收集垃圾,然後直接運往垃圾處理廠。

淺草寺附近的黃包車夫很殷情

  日本國土狹小,城市居民密集,不適合修建大量垃圾站。及時地處理垃圾,保證了城市的整潔。特別是夏天,由於垃圾從居民家中直接被運往垃圾處理廠,在城市街道停留時間極短,避免了垃圾因腐爛而發出異味,也避免烏鴉等鳥類啄破垃圾袋,破壞環境。

  不可燃垃圾處理後能填海造田

  在垃圾處理廠,根據垃圾種類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資源垃圾可以循環再利用,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而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東京新興的綜合休閒娛樂區———臺場,就有一部分是用垃圾在東京灣裡填出來的。

日本店員的殷情服務恐怕是全世界都少有的

  從成田機場沿首都高速公路灣岸線去東京市區的路上,可以看見一些非常漂亮的廠房。它們像公園一樣種滿鮮花和綠草,還有個像劍一樣高聳的建築。據介紹,那就是垃圾處理廠,鮮花和綠草是用垃圾肥料培育的,而像劍一樣的建築就是燃燒車間的煙囪。很難想像那麼美麗的地方竟然是垃圾場,由於採用了新技術,燒垃圾時煙囪不冒黑煙。

在烈日下化緣的遊方僧侶

  誰不好好處理垃圾,政府派人上門拜訪

  日本的兒童從小就要學習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對日本人來說,必須要會處理垃圾,不會處理垃圾就無法在日本生活。但對於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人,日本的法律相對寬鬆,一般都是由政府派人上門拜訪、說服。由於日本人都比較愛面子,所以效果明顯。

整潔的城市一塵不染

  對於那些頑固分子自然也有辦法。日本TBS電視臺有一個欄目,專門在全國尋找不處理垃圾的人,然後由節目主持人與他們接觸,幫助他們一同處理垃圾。在大眾面前,大多數人還是會妥協的。出人意料的是,該節目的收視率還相當高,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相關焦點

  • 日本無垃圾公園,景區不設垃圾桶,遊客自覺把垃圾帶回家
    尾瀨國家公園的自然環境豐富多彩,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尾瀨初夏的馬蹄蓮,盛夏的萱草,秋天的紅葉,你會願意相信,60年前的尾瀨溼原曾經乾燥裸化、垃圾遍地、遊客擁擠嗎?【攝影:El-Branden Brazil,現居日本東京,英國著名攝影記者,環球旅行攝影師,多次作品獲得國際攝影大獎。
  • ...第一街東拓段不設垃圾箱引圍觀,我們跑去看了看遊客怎麼扔垃圾
    全長495米的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不設垃圾箱,也在近日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表示支持,認為這樣的措施能促進垃圾減量;也有網友質疑,認為這樣做是生硬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遊客體驗感不佳。 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是否真的沒有垃圾箱,有關方面到底出於哪些考慮,遊客們是否逐步適應?10月21日,記者來到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探一探這條因「沒有」垃圾箱而出圈的道路。
  • 垃圾再生|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少一多」
    一說起日本的垃圾分類,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路上垃圾桶少」和「分類手續多」這兩個事實。的確,這一「少」和一「多」,基本概括了日本在處理生活垃圾上最主要的兩個原則。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而在新的時代也面臨更多挑戰。了解日本垃圾處理的過去和現在,也許能為更多城市的垃圾處理提供新的思路。
  • 據說日本的街道非常乾淨,真的是這樣嗎?帶你去現場
    與第三世界城市的「爛攤子」相比,日本街道上的「爛攤子」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沒有這些架空線路,有些人就不習慣了,在看似混亂的環境中,日本人始終堅持基本的行為準則——公共場所沒有噪音,垃圾分類嚴格,亂丟垃圾基本上是不可能因為罰款太高,而且他們還年輕,他們的教育也給了他們高度的自律。
  • 日本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幼兒園小朋友排隊扔垃圾
    凡是到過日本的人不難發現,在日本繁華的街道上,除了便利店、自動販賣機周圍或者大型活動期間設置的臨時垃圾桶,其他地方很少能發現垃圾桶。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在日本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被隨意丟棄的垃圾。另一方面,分清楚垃圾分類還不算完,還要會對手中的垃圾進行分解。例如,喝完一瓶塑料瓶裝飲料,其他國家的人都只是一丟了之。但是,在日本則沒有那麼簡單。首先,需要擰下瓶蓋;然後洗淨飲料瓶內部;最後,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裝。瓶蓋屬於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則要放入專門的塑料瓶回收箱,揭下來的塑料包裝需要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
  • 臺灣開始取締一次性塑料吸管,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
    臺灣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以來,垃圾回收等環保政策一直受到稱讚,也值得借鑑。1日,全臺各縣市同步稽查「限塑政策」的執行情況。「環保署」稱,首日完成1138家稽查工作,並發現兩家不符合公告規定,已開立勸導單,實施情形大致良好。「行政院長」蘇貞昌預錄視頻稱,政策實施前試了市面上幾種臺灣製造的紙吸管,結果「經過實驗證明,紙吸管材質堪用」。
  • 武漢智能垃圾分類箱:刷臉倒垃圾,老人小孩無障礙
    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箱就設在大門附近,不斷有居民過來,在督導員的幫助下將紙袋、油壺等廢棄物壓實,分別放入標明「紙張」「塑料」的可回收物垃圾箱,電池和過期藥品,則放進有害垃圾收集箱。  增加遊客登錄功能、刷臉就可以開箱投放……藉助「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模式,智能垃圾分類箱目前已進入武漢東湖高新區多個小區,吸引更多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居民把紙盒、瓶子等投入智能垃圾箱就可自動稱重、積分,積分存入居民綠色帳戶。垃圾箱邊,有兩臺積分兌換機,居民可以用垃圾回收的分數,現場換取紙巾、垃圾袋等生活用品。可兌換各種生活用品。
  • 二手衣物在臺「從黃金變垃圾」,臺媒憂心爆發「新垃圾風暴」
    為減少直接焚化增加垃圾量,清潔隊發揮巧思,去年製作1600多個手提袋及飲料提袋。今年,臺中市環保局又把二手衣變身為鉛筆盒、零錢包,重新賦予舊衣新生命。清潔團隊表示,舊衣除了製成再生品外,也可當成抹布擦拭使用,每年約可消化10噸舊衣。儘管如此,二手衣還是使臺灣面臨環保挑戰。臺「環保署」統計顯示,臺灣一年約回收7萬噸舊衣。
  • 湖裡街道自創三字經 創新思維推廣垃圾分類
    今年來,湖裡街道創新思維,安裝智能語音督導機、組建垃圾分類督導員宣講團、營造氛圍發動居民成為志願者等,有效地推動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據了解,目前湖裡街道全轄區3個城中村和187個小區的92362戶居民,已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共安裝智能語音督導機近200臺、智能可回收箱50多個。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已達90%以上,參與率80%,準確率50%以上。
  • 果皮箱和垃圾箱的功能你分清了沒?
    但由於部分市民和臨街商戶沒有區分垃圾箱與果皮箱的功能,或圖一時方便,使得果皮箱「不堪重負」。沿河街上的果皮箱在「上崗」 半月來,屢屢遭到各種生活垃圾的「圍攻」,「身邊」堆滿垃圾,嚴重超負荷承載。這不僅加大了環衛工人工作量,同時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
  • 香港大專院校垃圾量多過商場 日均丟近7噸廢棄物
    香港大專院校垃圾量多過商場 日均丟近7噸廢棄物 2016-03-28 10:52: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香港大學及大專院校的垃圾棄置量最矚目,每間院校平均日棄6.64噸垃圾,較一間商場的棄置量還要多。
  • 探訪小學垃圾分類,多設了一個果皮投放箱
    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四(4)班探訪,孩子們分工進行垃圾分類。學校還根據實際需求,增設了一個大號的果皮投放箱。隨後,王傳皓把這袋香蕉皮送往學校的 " 垃圾分類歸集點 "。" 垃圾分類歸集點 " 設在教學樓後的圍牆邊,上面貼有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多個大型垃圾桶依次排好。一隻綠色的果皮投放箱單獨擺放,格外醒目,上面還掛著橫幅 " 垃圾分類一小步,健康文明一大步 "。學校總務主任徐昆說,這個歸集點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的。
  • 「雙11」過後,海量「快遞垃圾」去哪了
    儘管大多數住戶選擇將包裹帶回家拆封,但代收點附近的2個垃圾桶及塑料筐在半小時內就已堆滿被丟棄的快遞包裝,部分包裝物被堆放在垃圾桶旁。記者注意到,不少包裝盒僅僅是封口的膠帶被拆開,整體完好。 「最近幾天的快遞實在是太多了,垃圾箱裡裡外外都是快遞紙箱和黑色包裝袋。」
  • 在日本,扔掉一件垃圾有多難?
    比如以前也實行分類,但收運的時候又混放在一起,就是典型的系統不配套。而目前的分類之所以被吐槽,像「菜葉屬於溼垃圾、粽子葉屬於幹垃圾」,也是受限於末端處置系統能力的滯後。還有人提到日本垃圾分類的精細是由家庭主婦一手支撐起來的,在普遍雙職工的中國,很難完全照搬。
  • 中國最乾淨城市,亂扔垃圾就罰錢100,乾淨程度不輸日本
    不得不承認日本這個國家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第一點是日本真漂亮,日本有多漂亮?日本的街道上一點垃圾也沒有,另外,扔垃圾的話會被罰款,這正是國民素質的體現,在日本的街道上,大街和胡同裡看不到垃圾,其實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幾個國家也非常乾淨,在環保問題上也非常重視。
  • 垃圾分類這件事:在日本逼瘋了無數中國人
    大田區不像新宿、池袋、大久保因為商業發展兼容了以中國人、菲律賓人、韓國人為主的外來人口開店和居住,是個比較純粹的日本居民區,鮮少有外籍的身影。當中介把房屋鑰匙交給我時,再三囑咐:「請回去閱讀一下垃圾分類宣傳冊。您是這條丁目(丁目在日本是巷子、街道的意思)裡唯一的中國人,請一起守護好這片區域的垃圾分類工作。」
  • 「老婆有命令,垃圾帶回家」 贊!
    船員們將一箱箱活蟹、鮮魚搬上碼頭,船老大陳國英則將兩大袋垃圾及廢電池等搬上岸,交給碼頭上的漁嫂們。半年不到,岱山長塗「垃圾不落海」已經從19艘增加到了36艘,一共從海上帶回2噸多垃圾,其中廢電池6523節、塑料瓶2661隻。「漁民要吃飯,必須把海洋保護好」,這種生態自覺難能可貴。
  • 日本垃圾咋處理 聽聽他們怎麼說
    住在公寓樓的住戶,可以不受垃圾回收時間的限制,隨時把垃圾放到存放間。小陳說,自己居住的公寓樓屬於比較新的,垃圾間配有工業級別的除臭裝置、水龍頭和下水管道,垃圾運走後即可清洗,儘可能清除垃圾帶來的臭味和濁液。自己只要按照規定,將垃圾在家分類處理好,放入垃圾間就行了。
  • 同樣是垃圾處理,看日本人怎麼做?
    我記得剛到日本時,房東送來了一本政府印發的垃圾分類手冊,足足有30頁之多,一共有518條,我實在是記不住,最後還是一頁頁地扯下來貼在冰箱上,拿出當年記英語單詞的勁頭,但是,結果還會有大樓管理員拎著垃圾袋來敲門:「徐先生,這袋垃圾是不是你扔的?分類不精細。」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跟管理員打招呼。2. 資源垃圾扔之前要清洗。
  • 南寧市垃圾分類工作進入全國第一檔
    圖為南寧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廠新投入使用的餐廚垃圾運輸車,該廠三期改擴建已完成,項目處理規模提升至1000噸/日有機廢棄物,實現廚餘垃圾應收盡收。記者梁楓攝日前,市垃圾分類辦收到好消息: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三季度垃圾分類工作考核通報中,南寧在46個城市中位居第一檔,工作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