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再生|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少一多」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一說起日本的垃圾分類,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路上垃圾桶少」和「分類手續多」這兩個事實。的確,這一「少」和一「多」,基本概括了日本在處理生活垃圾上最主要的兩個原則。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而在新的時代也面臨更多挑戰。了解日本垃圾處理的過去和現在,也許能為更多城市的垃圾處理提供新的思路。

東京新宿區的政府為居民提供了包括日英中在內的11種語言的垃圾分類說明書。圖片來源:http://www.city.shinjuku.lg.jp/seikatsu/index09_01s.html

日本垃圾處理簡史

明治維新之後,隨著日本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居民產生的垃圾開始成為一個公共議題。早在1900年,日本就制定了《汙物掃除法》。該法把垃圾的收集和處理規定為城市行政單位的職責,這也為後來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定下了基調。

隨著戰後經濟復甦,城市垃圾問題也進一步加劇。一方面,對於垃圾焚燒場和填埋場的需求不斷增大。另一方面,要確保垃圾在運輸途中不對城市環境產生影響,需要更多基礎設施的投資。為減輕作為垃圾處理主體的地方政府的負擔,日本1954年通過了《清掃法》。它使得中央政府為地方處理垃圾提供財政和技術的支持有法可依。

進入高度成長期的日本,城市垃圾更是飛速增加。在1960年到1980年這20年間,日本的垃圾大約增加了3500萬噸,增長了5倍。其中來自工業生產的垃圾還導致了大規模公害的發生。

1970年,日本國會通過《廢棄物處理法》。該法明確規定了生活垃圾由政府處理、工業垃圾由企業自行負責的原則。有了懲罰的制約,對企業汙染的控制得到了加強。但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上,更多障礙卻急需解決。

城市政府試圖在市區內新建垃圾處理廠的動議常因「鄰避效應」而中斷。最為生動的一個例子是筆者之前介紹的文章

《日本城市的垃圾戰爭》

。1970年代,因為東京杉並區居民的反對,該區的垃圾處理廠無法建成,大量的垃圾需要運送到江東區填埋。而江東區的居民也發起行動,拒絕杉並的垃圾車進入。在市和區各層級政府和市民代表的多次商談後,對峙才勉強告一段落。正因為這些因素,日本垃圾處理廠的空間不足問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根據日本環境省的數據,到1990年,日本垃圾處理容量只剩下8年空間。

在此背景之下,日本各界終於意識到,要解決垃圾處理的危機,更關鍵的應對方案在於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

1991年,《廢棄物處理法》得到修正。抑制廢棄物並對其進行分類、再生和再資源化的原則被加入其中。隨後,日本相繼通過了數部資源回收法規,比如1995年的《家電回收法》、1998年《建設回收法》和2000年的《食品回收法》。2000年,《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出爐,它確定了日本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型的社會,轉變為以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回收)為代表的3R社會的決心。

正所謂「無吉祥物,不日本」。日本各地政府都推出了許多吉祥物來宣傳包括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在內的各項公共政策。圖為東京葛飾區的3R社會推進吉祥物「REE」。圖片來源:http://www.city.katsushika.lg.jp/kurashi/1000048/1001534/1001569.html

「沼津分類法」的誕生

日本垃圾分類體系正是在上述充滿矛盾的1970年代誕生的。而靜岡縣的沼津市通常被視為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個發源地。1975年,隨著垃圾量不斷增多,當地政府不僅缺少空間堆放垃圾,更缺乏足夠資金來支付龐大的人工費支出。在政府和市民的協商下,大家提出,如果可以在垃圾被搬運和回收之前,先按照種類進行分類的話,既可以減少後續工作量,又能通過資源再利用來製造收益。從這一年四月開始,居民們按照「可燃垃圾」、「填埋垃圾」和「資源垃圾」這三種類別來進行丟棄及回收。

和現在許多剛導入垃圾分類制度的城市一樣,沼津市民一開始也是怨聲載道。但兩個因素推動了該制度的成功普及。

第一,當時的沼津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工人佔據了城市人口的相當一部分比重。而他們通常和同一個工廠的同事居住在同一社區內。依靠著這種建立在「業緣」之上的社會資本和關係網,更多居民得以接受和認同分類的制度。

第二,在推行政策時,注重以市民為行動主體。對分類進行宣傳和監督的,往往都是當地的居民志願者。在他們積極的介入下,分類才得以進入每個家庭中。

神戶市的垃圾分類吉祥物。它們會以動畫等多種形式出現,面向學生和孩童介紹垃圾分類的規則。圖片來源:http://www.city.kobe.lg.jp/life/recycle/waketon/tanoshimu/index2.html

在日本垃圾處理方式開始轉型的1990年代,以「可燃、不可燃和資源」這三種類別為主的「沼津式」垃圾分類規則,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地方行政體採用。同時,G7東京峰會為代表的國際會議的召開,和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事件為代表的恐怖襲擊,對城市公共安全提出了高要求,使得作為「安全隱患」的城市公共垃圾桶逐漸減少,這也間接加速了垃圾分類制度的推進。

在今天的日本城市中,公共垃圾桶基本不存在。唯一類似的替代物是大街小巷各便利店的垃圾桶。但它們原則上只供進行購物的消費者使用。

人人把垃圾帶回家進行分類再回收的做法,基本成為日本全社會的共識。

垃圾分類實例

在此,以在東京市區23區中人口排名處於中位數的新宿區為例,來具體考察一下垃圾分類的實行。

新宿基本按照「沼津式」的分類法,把垃圾分為「資源垃圾」、「易燃垃圾」和「金屬、陶瓷、玻璃垃圾」(即不可燃)三種。其中資源垃圾每周回收一次,後兩種垃圾每周回收兩次。每周的回收時間會根據居民所在町的不同而略有差別。垃圾必須在指定投放日的8點前放到規定的地方(基本上大家會在前一天睡覺前就把垃圾放好)。

獨門獨戶住宅的垃圾丟放所一般就在大門邊上,而多住戶的公寓樓通常會有自己的垃圾堆放室。也由此,對公寓樓的居民來說,丟棄時間可以更加自由。他們只需把垃圾扔到垃圾室的規定角落裡,到了特定的回收日,會有回收業者進入垃圾房統一收走。

在規定的時間和日期之外,丟放的垃圾不僅不會被回收,還可能會因為隨意丟棄而受到懲罰。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裡就有一集關於垃圾回收的故事:小新家所在的小區改變了垃圾回收的方式,而他們老是搞錯指定的時間和種類,從而垃圾不斷被退回並受到了警告。

此外,分類垃圾的丟棄方式也有講究。比如在丟棄玻璃或塑料瓶時,居民需要對它們進行簡單的清洗。在丟棄廚餘垃圾時,有時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乾燥處理。

新宿區「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分類說明。圖片來源:

http://www.city.shinjuku.lg.jp/seikatsu/seikankyo03_001030.html

另一方面,不要的家具和家電等,只要其任何一邊的長度超過30釐米,就會被歸為「粗大垃圾」。這些垃圾的丟棄需要通過網上或電話預約。同時,居民還必須在便利店等場所購入「粗大垃圾回收貼紙」(相當於交了粗大垃圾的處理費)。在約定的時間,把有貼紙的粗大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才能有相關從業者完成回收程序。

回收費根據垃圾的大小和種類而變化。比如在新宿區,回收一個普通收納箱需要400日元,而一個兩人沙發則需要1200日元。為了避免這筆開銷,有時居民會找民間回收業者,試圖以更便宜的價格處理。把不要的家具賣給二手中介店也是另一種選擇。正因為存在處理垃圾的成本,市民們在購買家具和電器時會更加精打細算。同時,也為回收和舊物再利用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

在以個人或家庭為主體的垃圾分類和回收之外,日本城市中還存在以小區為單位的「集體回收」(日語:集団回収)制度。集體回收的對象一般限定為資源垃圾。在新宿區,十個以上的家庭就可以結成一個集體回收小組。這些小組可以和資源回收的業者協商一個最便利的回收時間和方式。而每年兩次,新宿區政府會根據回收小組的報告書,給回收小組發放獎勵金,一般為每公斤回收垃圾6日元。基本上這些獎金都會被捐給町內會,以籌辦小區每年的祭奠或其他集體活動。

小結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日本垃圾分類的成功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每一項政策背後都有完整的法律支撐;第二,在分類和回收中市民被賦予和政策制定者平等的地位。因為市民的積極介入,才使得制度真正被落實。

當然,日本的垃圾回收在實施了大約40年後的今天,也遇到不少挑戰。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的演進,垃圾回收如何能夠減輕高齡者——特別是獨居老人——的負擔,成為許多地方政府正在實驗的領域。另一方面,在城市高層公寓樓中,由於居民的流動性和隱秘性高等特徵,對非法垃圾投棄的監控變得越來越困難。如何保證公寓住戶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參考文獻:

環境省、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2014年2月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 | 他山之石——日本垃圾分類
    想做好垃圾分類就先看看垃圾分類大國——日本是如何開展垃圾分類的。 日本垃圾分類的垃圾桶日本垃圾分類的特點:一外國人到日本後,要到居住地政府進行登記,這時往往就會領到當地有關扔垃圾的規定。當你入住出租房時,房東也許在交付鑰匙的同時就一併交予扔垃圾規定。有的行政區年底會給居民送上來年的日曆,上面一些日期上標有黃、綠、藍等顏色,下方說明每一顏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種垃圾。
  • 【駐外隨筆】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生存技能」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件「大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人們搬家之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便是垃圾如何分類、何時丟棄。東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垃圾分類,最早只分為可燃垃圾和金屬、玻璃、塑料等再生資源,後來分類越來越細。舉例來說,礦泉水瓶雖然作為再生資源回收,但是一個礦泉水瓶要分成瓶蓋、瓶體和包裝膜三部分來丟棄。
  • 日本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幼兒園小朋友排隊扔垃圾
    第七類是有害垃圾,比如乾電池,水銀式體溫計等。第八類是資源垃圾,比如報紙雜誌、硬紙箱等。記者初到日本時,也被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所困擾。一方面,要對照垃圾分類圖標分清楚手中的生活垃圾屬於那一類別。在熟悉了這一情況後,用最實用的做「減法」方式,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資源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幾乎都可歸為可燃垃圾。
  • 關於垃圾分類,日本人是認真的
    所以在日本入住宿舍時收到的厚厚一摞「說明書」中,《垃圾分類手冊》應該是其中最要緊一冊。我入住京都大學修學院時收到的《京都市垃圾分類手冊》(注意:不是京都府)只有日文和英文兩種版本(據說後來增加了包括中文在內的其他語種版本),日文看不懂,只好硬著頭皮看英文,一邊用電子詞典查單詞,一邊摘錄「你是什麼垃圾」(我的學習筆記見附錄)。
  • 日本垃圾分類這件事,簡直變態到沒朋友!?
    為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汙染並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70年代開始,日本用了40多年的時間將垃圾分類的方法逐步細化,並滲透到每個家庭、每個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感受一下…PS:地方不同,在分類和處理上會有稍微的差異關於垃圾分類,一般分為:1、可燃垃圾:廚房垃圾、不能再生的紙類、木屑等2、塑料瓶類 :飲料、酒類、醬油等塑料瓶等
  • 日本的垃圾分類,比想像中更「變態」
    家裡應該是整齊明亮的,所有東西都該有它的位置,所以日本的百元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收納物品。 而垃圾的分類收納在日本人看來關係到生活質量,所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小孩子都會被父母教育怎么正確地分類丟垃圾。 日本街頭,也因此幾乎纖塵不染。
  • 我所見到的日本垃圾分類
    那天,我們在名古屋機場下飛機後,一走進機場大廳就發現一排擺放整齊、顏色標識不一樣的垃圾箱,每個垃圾箱上都印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分別寫著:紙杯、可燃物、塑料類。母親提醒我,在日本扔垃圾是要分類的。我口裡雖然應允著,但心裡卻不以為然。
  • 被垃圾分類逼瘋的魔都人,看看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怎麼做的
    其實垃圾分類本來是件好事,隔壁日本堪稱是全球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在日本生活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要遵從市政府分發給各家的垃圾分類指南來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不僅如此,日本垃圾分類這件事本身,也變態到沒朋友!因為日本的垃圾分類特別細緻入微,而且各種垃圾的收集日期都不同。即便不是外國人,同樣是日本人,只要搬家,第一件事就是向鄰居要一份當市的垃圾分類指南,把它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
  • 垃圾分類從頭疼到閉眼都會 一分鐘學會分類絕招
    再生資源利用進行垃圾分類,也可以讓再生資源重複循環利用,節約原生資源。以免於讓這些資源被廢棄,造成環境汙染。如可回收垃圾能源再生,減少了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02 國內外垃圾分類對比由於各國實施的管理方法不同,我國的垃圾回收比率要遠低於發達國家,相較之下,中國的垃圾分類起步時間晚,並且細緻程度顯得有些薄弱。對垃圾分類的要求最為嚴格的就要數日本。
  • 垃圾分類知識
    一垃圾分類知識  (一)四大分類  目前中國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 環保秘籍 我在日本與垃圾「作戰」|廚餘|生活垃圾|垃圾袋|垃圾回收...
    京都垃圾分類手冊內容多達36頁。比如生活垃圾包括廚餘、玻璃、碎燈泡、玩具、舊牙刷等;資源垃圾裡飲料瓶、罐頭瓶和玻璃瓶類歸一袋,其他塑料包裝、洗髮水瓶之類的另放一袋;但炸制食物用過的油要放到區役所統一的回收處;報紙等紙張是珍貴的可再生資源,不能丟進可燃垃圾裡,要作為雜紙垃圾等待每月一次的上門回收;電視、洗衣機這樣的舊家電要聯繫當初銷售的商店來回收等等。生活中的物件多種多樣,垃圾也五花八門,沒一年半載,不可能熟練掌握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之世界觀 | 日本:垃圾分類「模範生」還在努力,改良焚燒...
    租房合同與分類教程一起交給新住戶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初到日本生活的外國人面臨的第一個大挑戰,可能就是垃圾分類問題了。不少人都為「不知道什麼垃圾應該扔到什麼地方」「日本垃圾分類的規定太繁瑣了」等問題而苦惱。與一些國家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兩大類的分類方式不同,日本將垃圾大致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等四大類。
  • 上海人民被垃圾分類逼瘋?其實日本的垃圾分類更變態……
    從上海開始試行垃圾分類以來,先是北京傳出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的消息,緊接著西安600多小區便已經開始同步開始了垃圾分類。畢竟垃圾分類四個選項,你都找不到一個對的。而就在國內還是滿屏的吐槽和調侃的時候,微博一條#日本垃圾分類#被推上了熱搜,微博用戶@林萍在日本視頻拍攝垃圾分類現場:短時間內,上億閱讀。作為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很多人在看過視頻才開始感慨:原來,在垃圾分類這個領域,比起上海,我們的鄰居日本,才更是「變態」到極致。
  •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新裡程 先來聽聽日本的垃圾分類及處理二三事
    為此,各個區出臺政策,為了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收集習慣,發放宣傳讀本,分類競賽,積分換禮等活動增加了趣味性,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其實日本的許多城市,有著比上海更為嚴格複雜的垃圾分類制度。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又是怎麼扔垃圾的呢?小板凳和瓜子準備好,前排就座。日本許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只是將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經過40多年的發展,越來越細緻,甚至到了需要特地查詢的程度。
  • 繼垃圾分類之後又一環保好消息:咖啡渣有望成為可再生能源
    在位於韓國大田市的一所研究院,工作人員經過多年的研發,實現了利用咖啡渣提煉咖啡油的快速熱分解技術。此外,韓國製衣商用咖啡渣加工而成的咖啡碳纖維製作出了牛仔褲面料。咖啡渣可煉油可生產牛仔褲還可以製作兒童玩具,未來有望成為經濟效益較好的新一代環保可再生能源。
  • 垃圾分類,靠譜嗎?
    以北京為例,有相關負責人稱,「上海已經明文規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處以200元罰款,北京也不會低於這個數。」那麼,政府強制推行垃圾分類,真的能起到作用嗎?為什麼不能用道德來綁架民眾?對於垃圾,我們還有哪些誤解?日本的垃圾分類真的值得學習嗎?
  • 垃圾分類 | 垃圾按量收費的國內探索和外國經驗
    2014年,南京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按照誰產生、誰付費,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的原則,分步探索對社會單位、居民小區按垃圾產生量收費。從試點城市的探索來看,垃圾計量收費的探索和推廣仍需要努力。
  • 垃圾分類這件事:在日本逼瘋了無數中國人
    如果不是在日本長大、耳濡目染,自小熟悉垃圾分類的繁複規則和刻意培養垃圾分類的本能習慣,真的很難適應和規範到位地執行日本垃圾分類的各項規定,因為實在是太細分和複雜了。中介交到我手上的大田區垃圾分類宣傳手冊足足有30頁,一共列了518項條款。
  • 每日一詞∣垃圾分類 garbage classification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示,北京市將推動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以及商業辦公樓宇、旅遊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垃圾強制分類逐步全覆蓋。2018年6月5日,志願者在活動現場向社區居民介紹日常生活垃圾如何分類。(圖片來源:新華網)【知識點】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四種垃圾分類投放模式:一是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類驛站,兼具垃圾稱重計量和積分獎勵功能,方便有意願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二是採用撤桶撤站方式,實行定時定點流動收集,最大限度實現垃圾回收不落地;三是採用上門或定點回收再生資源、廚餘垃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分類、提高回收量;四是在部分有條件的小區設置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箱
  • 不要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
    這背後是有代價的,其中之一是嚴苛的垃圾分類。日本垃圾分類起於1970年代,最早只有可燃和不可燃之分。隨著環保觀念興起,垃圾分類變得格外精細。不同垃圾要分類,一件垃圾的不同部分也要拆開分類。飲料瓶蓋和包裝紙屬於同一類塑料,瓶身卻屬於另一類。香菸的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紙,鋁箔卻是金屬。這些都要區別分類,再投到指定的垃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