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日本的垃圾分類,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路上垃圾桶少」和「分類手續多」這兩個事實。的確,這一「少」和一「多」,基本概括了日本在處理生活垃圾上最主要的兩個原則。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而在新的時代也面臨更多挑戰。了解日本垃圾處理的過去和現在,也許能為更多城市的垃圾處理提供新的思路。
東京新宿區的政府為居民提供了包括日英中在內的11種語言的垃圾分類說明書。圖片來源:http://www.city.shinjuku.lg.jp/seikatsu/index09_01s.html
日本垃圾處理簡史
明治維新之後,隨著日本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居民產生的垃圾開始成為一個公共議題。早在1900年,日本就制定了《汙物掃除法》。該法把垃圾的收集和處理規定為城市行政單位的職責,這也為後來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定下了基調。
隨著戰後經濟復甦,城市垃圾問題也進一步加劇。一方面,對於垃圾焚燒場和填埋場的需求不斷增大。另一方面,要確保垃圾在運輸途中不對城市環境產生影響,需要更多基礎設施的投資。為減輕作為垃圾處理主體的地方政府的負擔,日本1954年通過了《清掃法》。它使得中央政府為地方處理垃圾提供財政和技術的支持有法可依。
進入高度成長期的日本,城市垃圾更是飛速增加。在1960年到1980年這20年間,日本的垃圾大約增加了3500萬噸,增長了5倍。其中來自工業生產的垃圾還導致了大規模公害的發生。
1970年,日本國會通過《廢棄物處理法》。該法明確規定了生活垃圾由政府處理、工業垃圾由企業自行負責的原則。有了懲罰的制約,對企業汙染的控制得到了加強。但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上,更多障礙卻急需解決。
城市政府試圖在市區內新建垃圾處理廠的動議常因「鄰避效應」而中斷。最為生動的一個例子是筆者之前介紹的文章
《日本城市的垃圾戰爭》
。1970年代,因為東京杉並區居民的反對,該區的垃圾處理廠無法建成,大量的垃圾需要運送到江東區填埋。而江東區的居民也發起行動,拒絕杉並的垃圾車進入。在市和區各層級政府和市民代表的多次商談後,對峙才勉強告一段落。正因為這些因素,日本垃圾處理廠的空間不足問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根據日本環境省的數據,到1990年,日本垃圾處理容量只剩下8年空間。
在此背景之下,日本各界終於意識到,要解決垃圾處理的危機,更關鍵的應對方案在於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
1991年,《廢棄物處理法》得到修正。抑制廢棄物並對其進行分類、再生和再資源化的原則被加入其中。隨後,日本相繼通過了數部資源回收法規,比如1995年的《家電回收法》、1998年《建設回收法》和2000年的《食品回收法》。2000年,《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出爐,它確定了日本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型的社會,轉變為以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回收)為代表的3R社會的決心。
正所謂「無吉祥物,不日本」。日本各地政府都推出了許多吉祥物來宣傳包括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在內的各項公共政策。圖為東京葛飾區的3R社會推進吉祥物「REE」。圖片來源:http://www.city.katsushika.lg.jp/kurashi/1000048/1001534/1001569.html
「沼津分類法」的誕生
日本垃圾分類體系正是在上述充滿矛盾的1970年代誕生的。而靜岡縣的沼津市通常被視為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個發源地。1975年,隨著垃圾量不斷增多,當地政府不僅缺少空間堆放垃圾,更缺乏足夠資金來支付龐大的人工費支出。在政府和市民的協商下,大家提出,如果可以在垃圾被搬運和回收之前,先按照種類進行分類的話,既可以減少後續工作量,又能通過資源再利用來製造收益。從這一年四月開始,居民們按照「可燃垃圾」、「填埋垃圾」和「資源垃圾」這三種類別來進行丟棄及回收。
和現在許多剛導入垃圾分類制度的城市一樣,沼津市民一開始也是怨聲載道。但兩個因素推動了該制度的成功普及。
第一,當時的沼津作為一個工業城市,工人佔據了城市人口的相當一部分比重。而他們通常和同一個工廠的同事居住在同一社區內。依靠著這種建立在「業緣」之上的社會資本和關係網,更多居民得以接受和認同分類的制度。
第二,在推行政策時,注重以市民為行動主體。對分類進行宣傳和監督的,往往都是當地的居民志願者。在他們積極的介入下,分類才得以進入每個家庭中。
神戶市的垃圾分類吉祥物。它們會以動畫等多種形式出現,面向學生和孩童介紹垃圾分類的規則。圖片來源:http://www.city.kobe.lg.jp/life/recycle/waketon/tanoshimu/index2.html
在日本垃圾處理方式開始轉型的1990年代,以「可燃、不可燃和資源」這三種類別為主的「沼津式」垃圾分類規則,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地方行政體採用。同時,G7東京峰會為代表的國際會議的召開,和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事件為代表的恐怖襲擊,對城市公共安全提出了高要求,使得作為「安全隱患」的城市公共垃圾桶逐漸減少,這也間接加速了垃圾分類制度的推進。
在今天的日本城市中,公共垃圾桶基本不存在。唯一類似的替代物是大街小巷各便利店的垃圾桶。但它們原則上只供進行購物的消費者使用。
人人把垃圾帶回家進行分類再回收的做法,基本成為日本全社會的共識。
垃圾分類實例
在此,以在東京市區23區中人口排名處於中位數的新宿區為例,來具體考察一下垃圾分類的實行。
新宿基本按照「沼津式」的分類法,把垃圾分為「資源垃圾」、「易燃垃圾」和「金屬、陶瓷、玻璃垃圾」(即不可燃)三種。其中資源垃圾每周回收一次,後兩種垃圾每周回收兩次。每周的回收時間會根據居民所在町的不同而略有差別。垃圾必須在指定投放日的8點前放到規定的地方(基本上大家會在前一天睡覺前就把垃圾放好)。
獨門獨戶住宅的垃圾丟放所一般就在大門邊上,而多住戶的公寓樓通常會有自己的垃圾堆放室。也由此,對公寓樓的居民來說,丟棄時間可以更加自由。他們只需把垃圾扔到垃圾室的規定角落裡,到了特定的回收日,會有回收業者進入垃圾房統一收走。
在規定的時間和日期之外,丟放的垃圾不僅不會被回收,還可能會因為隨意丟棄而受到懲罰。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裡就有一集關於垃圾回收的故事:小新家所在的小區改變了垃圾回收的方式,而他們老是搞錯指定的時間和種類,從而垃圾不斷被退回並受到了警告。
此外,分類垃圾的丟棄方式也有講究。比如在丟棄玻璃或塑料瓶時,居民需要對它們進行簡單的清洗。在丟棄廚餘垃圾時,有時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乾燥處理。
新宿區「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的分類說明。圖片來源:
http://www.city.shinjuku.lg.jp/seikatsu/seikankyo03_001030.html
另一方面,不要的家具和家電等,只要其任何一邊的長度超過30釐米,就會被歸為「粗大垃圾」。這些垃圾的丟棄需要通過網上或電話預約。同時,居民還必須在便利店等場所購入「粗大垃圾回收貼紙」(相當於交了粗大垃圾的處理費)。在約定的時間,把有貼紙的粗大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才能有相關從業者完成回收程序。
回收費根據垃圾的大小和種類而變化。比如在新宿區,回收一個普通收納箱需要400日元,而一個兩人沙發則需要1200日元。為了避免這筆開銷,有時居民會找民間回收業者,試圖以更便宜的價格處理。把不要的家具賣給二手中介店也是另一種選擇。正因為存在處理垃圾的成本,市民們在購買家具和電器時會更加精打細算。同時,也為回收和舊物再利用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
在以個人或家庭為主體的垃圾分類和回收之外,日本城市中還存在以小區為單位的「集體回收」(日語:集団回収)制度。集體回收的對象一般限定為資源垃圾。在新宿區,十個以上的家庭就可以結成一個集體回收小組。這些小組可以和資源回收的業者協商一個最便利的回收時間和方式。而每年兩次,新宿區政府會根據回收小組的報告書,給回收小組發放獎勵金,一般為每公斤回收垃圾6日元。基本上這些獎金都會被捐給町內會,以籌辦小區每年的祭奠或其他集體活動。
小結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日本垃圾分類的成功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每一項政策背後都有完整的法律支撐;第二,在分類和回收中市民被賦予和政策制定者平等的地位。因為市民的積極介入,才使得制度真正被落實。
當然,日本的垃圾回收在實施了大約40年後的今天,也遇到不少挑戰。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的演進,垃圾回收如何能夠減輕高齡者——特別是獨居老人——的負擔,成為許多地方政府正在實驗的領域。另一方面,在城市高層公寓樓中,由於居民的流動性和隱秘性高等特徵,對非法垃圾投棄的監控變得越來越困難。如何保證公寓住戶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參考文獻:
環境省、日本の廃棄物処理の歴史と現狀,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