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

2021-03-05 菁城子

本文首發在人文經濟學會(微信:Hes2012) 

轉載請註明

到過日本的人,都會被日本社會的乾淨整潔所震驚。這背後是有代價的,其中之一是嚴苛的垃圾分類。

日本垃圾分類起於1970年代,最早只有可燃和不可燃之分。隨著環保觀念興起,垃圾分類變得格外精細。不同垃圾要分類,一件垃圾的不同部分也要拆開分類。飲料瓶蓋和包裝紙屬於同一類塑料,瓶身卻屬於另一類。香菸的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紙,鋁箔卻是金屬。這些都要區別分類,再投到指定的垃圾袋。

垃圾收集有嚴格的時間限定,錯過了指定日期,只能將垃圾儲存,等下一個收集日再投放。因此,日本家庭通常有個小空間,專門用來收儲存放垃圾。

媒體報導,日本橫濱的垃圾分類手冊多達27頁,518項條款。規定之細緻,讓外國人匪夷所思。不要說留學生,就連日本住家主婦也要經常對照,以免弄錯。

像學習禮貌用語一樣,垃圾分類已經深入小學教育。在日本,垃圾不分類會被視為很可恥的事情。由於家庭精心處理垃圾,還能及時運走,日本街頭就很少見垃圾箱。垃圾遍地,汙水橫流的情形也很少見,整個社會顯得乾淨整潔。

很多中國人對日本的垃圾分類讚嘆不已。他們主張,中國也該學習日本的垃圾分類,並且像日本人那樣,從小學生教起。對於這個觀點,我很不以為然。

我們當然要教育小孩子,不要隨地吐痰扔垃圾,這不僅和生活品質有關,也事關品行素質。事實上,隨著中國城市化,新一代年輕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事情,已經大範圍減少。至於要不要學習和推廣垃圾分類呢?我看根本沒有必要。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回收,節約資源。可是不要忘了,人的時間精力也是資源。每個人每天花10分鐘為垃圾分類,家庭主婦每天花半小時做垃圾處理,這些都很麻煩。中國人的習慣是:將所有垃圾一股腦子裝進袋,包好紮緊,出門隨手扔進垃圾桶,讓垃圾車全盤收走。想想看,哪一種效率更高?

你可能會說,垃圾分類提高了回收效率。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天分類整理垃圾,花不了多少時間,可是,整個垃圾回收系統的效率提高了呀。

事實上並非如此。垃圾回收過程,成本最高的不是分類,而是運輸。垃圾回收的人工和運輸成本,要佔到七成左右。垃圾不分類,一趟車停下,往往一次性收清;分類以後,則要好幾輛車才能收走,工人勞動量也在增加。

這種事情在中國體現得尤其明顯。我們經常見到,小區裡的垃圾車一來,各種顏色的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統統倒在一起。所謂垃圾分類,就成了笑話。

我們不能指責垃圾車工作潦草。一個小區派幾輛垃圾車,一片社區多長時間收完,這些都有成本核算的。在垃圾源頭,居民分得越細,物流成本越高,這也是垃圾回收公司對分類不感興趣的原因。

垃圾分類看似提高了回收效率,實際卻未必。分類效率最高的階段不是居民分類,而是工廠分揀。居民辛苦打包好的垃圾,往往要打開重揀。這裡面有機器分揀,也有工人分揀。垃圾分揀工人的效率可比家庭主婦高多了。一個分揀工人處理一堆垃圾,往往比普通人快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分工提高效率,從來都是市場的真諦。

美國社會的垃圾要麼不分類,要麼提倡「直覺式粗分類」。居民憑藉個人經驗,覺得該怎麼歸類,就怎麼歸類。分揀價值低的大分類,通常直接處理。其他分類還是靠機器和工人挑揀。垃圾在源頭就精細分類,效率提高很有限,卻會大量增加主婦的勞動量。

作為環保產業,垃圾回收通常受到政府補貼扶持。同時政府也會立法限制人們扔垃圾,沒按標準分好類將會惹來大麻煩。這就是環保政策對生活自由的侵蝕。

事實上,日本國內也有人反思。一家負責垃圾回收的公司白井集團,它的社長白井澈就表示,垃圾分類沒有提高效率,很多人被錯誤認識支配著,進行著垃圾回收。

換句話說,日本人是被反覆教育,生活中嚴格執行,才把整潔衛生養成習慣。嚴苛的垃圾分類更多是起到儀式性作用,其代價是時間精力浪費,人們生活不便。

2000年以後,垃圾分類從日本引進中國,在很多城市推廣,均以失敗告終。它的失敗緣於低效率,根本行不通;如果真推行開來,不知道政府要補貼多少錢,要制定什麼嚴苛法律。中國民眾的生活自由肯定會受到損害。

其實,中國傳統的垃圾處理體系,有很多人不願承認,高效的那一面。

中國城市家庭通常沒時間、心力處理垃圾,大量使用塑膠袋成了普遍習慣。將垃圾裝袋,出門上班時順手丟到垃圾桶,這是中國城市人的習慣。這樣高效的生活方式並不是缺點,而是巨大的優點。這樣的習慣教給小孩子,也不失為美德。

中國社會有一個龐大而高效的垃圾分揀產業,它能使行業效率達到最高。這就是由拾荒者,收廢品者、廢品回收站,垃圾工廠組成的產業鏈。價格調節之下,收廢品者在社區之間遊走,到居民家中,幫忙收拾廢紙塑料和金屬,還會付一點錢。

很多拾荒者圍繞垃圾桶和垃圾山,不斷把有價值的東西淘出來,賣給廢品收購站。這就是分揀回收的過程。中國很多垃圾處理廠附近都有垃圾山,工廠放任民眾「淘寶」,再從他們的手裡收購。這就是把分揀任務「分包」給居民和流浪漢。他們沒有僱傭關係,反而能幫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中國的垃圾回收產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大量依賴人力。這恰恰反映出這個行業給底層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他們自願分工合作,這不就是市場的解決方案嗎?看起來低端,卻是真正高效的方式。

日本社會幹淨整潔,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達,民眾素質高,大量資源投入環境保護。中國人想要美好的生活環境,一方面要倡導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市場能解決。倉廩實而知禮節,只要經濟在發展,垃圾處理工業在進步,我對未來中國的文明整潔,還是很樂觀的。在此過程,根本沒必要學習低效的日本垃圾分類。

相關文章 

新知 | 不要仇恨塑膠袋

新知 | 空調是偉大的發明
新知 | 煤炭塑造文明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 | 他山之石——日本垃圾分類
    想做好垃圾分類就先看看垃圾分類大國——日本是如何開展垃圾分類的。 日本垃圾分類的垃圾桶日本垃圾分類的特點:一分類垃圾被專人回收後,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為榮;飲料容器被分別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廢棄電器被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裝盒上就已註明了其屬於哪類垃圾,牛奶盒上甚至還有這樣的提示:要洗淨、拆開、晾乾、折迭以後再扔。
  • 被垃圾分類逼瘋的魔都人,看看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怎麼做的
    其實垃圾分類本來是件好事,隔壁日本堪稱是全球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在日本生活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要遵從市政府分發給各家的垃圾分類指南來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不僅如此,日本垃圾分類這件事本身,也變態到沒朋友!因為日本的垃圾分類特別細緻入微,而且各種垃圾的收集日期都不同。即便不是外國人,同樣是日本人,只要搬家,第一件事就是向鄰居要一份當市的垃圾分類指南,把它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
  • 垃圾分類之世界觀 | 日本:垃圾分類「模範生」還在努力,改良焚燒...
    租房合同與分類教程一起交給新住戶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初到日本生活的外國人面臨的第一個大挑戰,可能就是垃圾分類問題了。不少人都為「不知道什麼垃圾應該扔到什麼地方」「日本垃圾分類的規定太繁瑣了」等問題而苦惱。與一些國家將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兩大類的分類方式不同,日本將垃圾大致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等四大類。
  • 上海人民被垃圾分類逼瘋?其實日本的垃圾分類更變態……
    畢竟垃圾分類四個選項,你都找不到一個對的。而就在國內還是滿屏的吐槽和調侃的時候,微博一條#日本垃圾分類#被推上了熱搜,微博用戶@林萍在日本視頻拍攝垃圾分類現場:短時間內,上億閱讀。作為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之一,很多人在看過視頻才開始感慨:原來,在垃圾分類這個領域,比起上海,我們的鄰居日本,才更是「變態」到極致。
  • 關於垃圾分類,日本人是認真的
    從條例的內容來看,在垃圾分類、定點收集甚至處罰措施等方面都與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頗有可比之處。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制度據說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已經發展到非常細緻的程度,甚至有點過於細緻,以致於在日本國內也出現了簡化分類的呼籲。尤其讓外國人頭疼的是,垃圾分類不僅細緻,而且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縣、市在分類標準上不盡相同,不同街區的垃圾收集地點和時間各有規定。
  • 垃圾再生|日本垃圾分類的「一少一多」
    一說起日本的垃圾分類,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路上垃圾桶少」和「分類手續多」這兩個事實。的確,這一「少」和一「多」,基本概括了日本在處理生活垃圾上最主要的兩個原則。日本的垃圾處理制度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而在新的時代也面臨更多挑戰。了解日本垃圾處理的過去和現在,也許能為更多城市的垃圾處理提供新的思路。
  •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種生活方式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原本混放在一個袋子裡的垃圾,從此需要嚴格按規定分成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如果扔錯,最高將被處以200元的罰款。一夜之間,扔垃圾不再是「隨手的事兒」,而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為了正確地扔垃圾,上海迅速掀起學習垃圾分類風潮。
  • 我所見到的日本垃圾分類
    那張字條是用中、英、日文寫的,提示租客入住後,要注意垃圾分類的處置方法,具體分為五類,處置後要分門別類放到民宿陽臺的垃圾桶中。字條最後特別強調,由於分類方法很複雜,如果看不懂或沒學會,就請把垃圾留在屋內,不要處置,由房東幫忙分類處理,否則的話,房東會因垃圾分類處置不當而被罰款。
  • 被垃圾分類逼瘋?那麼隔壁日本是怎麼分類的
    說到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做得十分嚴格且相對成熟的國家。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公司家庭,都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把垃圾分類做到極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樣做的呢?日本大阪大學校園內的分類垃圾桶(作者拍攝)Part.1不同縣市區,垃圾分類規則不一樣  日本以《廢棄物處理及清掃相關法律》的形式,規定各個縣市區必須有計劃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和收集處理
  • 日本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幼兒園小朋友排隊扔垃圾
    二是像一般的簡單粗放的街頭垃圾箱,很難符合日本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這也是很少見到垃圾箱最為重要的原因。從20世紀60、70年代起,日本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隨著資源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發展,垃圾分類也越發細化和複雜。
  • 日本的垃圾分類,比想像中更「變態」
    家裡應該是整齊明亮的,所有東西都該有它的位置,所以日本的百元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收納物品。 而垃圾的分類收納在日本人看來關係到生活質量,所以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家裡,小孩子都會被父母教育怎么正確地分類丟垃圾。 日本街頭,也因此幾乎纖塵不染。
  • 日本垃圾分類好在哪?可以讀讀這份報告
    去過日本的中國遊客一定對日本的垃圾分類深有體會,澎湃新聞也發表過多篇相關文章。日本垃圾處理以焚燒為主,垃圾主要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鑑於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不會產生過多油水的廚餘垃圾,也不把廚餘垃圾單獨分出來。因此,不少人說日本的垃圾分類經驗不適合中國國情。其實,某種程度上,韓國與中國的飲食習慣更接近,採用的是食物垃圾分類並稱重計量回收的模式。
  •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如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
    原本混放在一個袋子裡的垃圾,從此需要嚴格按規定分成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如果扔錯,最高將被處以200元的罰款。一夜之間,扔垃圾不再是「隨手的事兒」,而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為了正確地扔垃圾,上海迅速掀起學習垃圾分類風潮。對垃圾分類,有人贊同,有人質疑。上海,仍在適應和磨合的節奏之中。
  • 小學自製垃圾分類箱 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小學自製垃圾分類箱 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2019-11-08 17:07:12
  • 域外視點·垃圾分類 | 我們在日本古都京都體驗垃圾分類
    在日本,由於實施地方自治,各地所實施的垃圾分類規則不盡相同。這裡主要以筆者所居住的京都市為例進行簡要介紹。京都市位於日本的關西地區,是日本文化之都,下轄11個行政區,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右京區。右京區位於京都市西部桂川河畔,靠近嵐山。
  •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新裡程 先來聽聽日本的垃圾分類及處理二三事
    其實日本的許多城市,有著比上海更為嚴格複雜的垃圾分類制度。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又是怎麼扔垃圾的呢?小板凳和瓜子準備好,前排就座。日本許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只是將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經過40多年的發展,越來越細緻,甚至到了需要特地查詢的程度。
  • 【駐外隨筆】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生存技能」
    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件「大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人們搬家之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便是垃圾如何分類、何時丟棄。東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垃圾分類,最早只分為可燃垃圾和金屬、玻璃、塑料等再生資源,後來分類越來越細。舉例來說,礦泉水瓶雖然作為再生資源回收,但是一個礦泉水瓶要分成瓶蓋、瓶體和包裝膜三部分來丟棄。
  • 垃圾分類——日本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圖為2010年5月26日,在日本東京都港區資源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在按著顏色對回收的玻璃瓶進行分類。(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新華社東京7月4日電(記者華義)在號稱垃圾分類標準「最嚴格」的日本,垃圾分類回收實行多年,已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技能」。
  • 當海外學子遇到「倒垃圾」 如何學會垃圾分類?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滬上垃圾分類進入最嚴格的歷史時期。據悉,繼上海之後,也有其它城市將跟進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則消息引發了不少海外學子的關注,回想初到國外適應當地垃圾分類的日子,可謂五味雜陳。「沒想到還沒被學習壓力壓垮,反而先讓垃圾分類來了個下馬威。」這道出了不少海外學子的心聲。
  • 韓國日本重罰亂扔垃圾的居民 在鄭外國人介紹本國垃圾分類經驗
    [韓國]對廚餘垃圾按量收費7月3日中午,記者見到了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韓國留學生李在榮,他告訴記者,在鄭州生活的這3年,他已經明顯感受到市民對垃圾分類越來越重視了。2016年底,李在榮從韓國大邱來到鄭州學習生活。